?范曉敏 孫瑜?



摘 要:自主創新和產學研合作創新是農業類高校實現創新績效目標的2種有效方式,探討二者之間的關系對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創新具有重要意義。從協同學視角出發分析農業類高校自主創新和產學研合作創新二者協同發展的關系,構建了基于序參量的復合系統協同發展模型,運用2009—2017年的相關數據對農業類高校創新系統協同發展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2009—2017年期間創新協同度大小一直處于負數狀態,但近幾年負數在逐漸向正數轉變;有效發明專利的件數逐年穩步增長,但有效發明專利件數的增長率逐年下降,增長率下降可能就是由于協同度大小為負值造成的。
關鍵詞:農業類院校;自主創新;產學研合作創新;協同發展;數學建模
中圖分類號:S-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60X(2020)04-0097-05
Research on the Cooperation Degree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Industry-University -Research Cooperation Innovation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N Xiao-min,SUN Yu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Qingdao 266109, PRC)
Abstract: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innovation are two effective ways for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for optimizing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promoting inno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erg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innovation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constructs a composite system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model based on order parameters, and conducts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system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by using relevant data from 2009 to 2017.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gree of innovation synergy had been in a negative state from 2009 to 2017, but in recent years, the negative number is gradually changing to a positive number. The number of effective invention patents is increasing steadily year by year, but the growth rate of the number of effective invention patents is decreasing year by year. The decrease of the growth rate may be caused by the negative degree of synergy.
Key words: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innovation;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mathematical modeling
2019年9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的回信中寫到:“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習總書記還希望農業類高校培養出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出更大貢獻。那農業類高校應如何有效地踐行這一使命呢?一方面,農業類高校自身的創新能力需要逐步加強[1]。另一方面,隨著國際貿易環境的變化,創新能力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在創新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創新的復雜性與不確定性與日俱增,創新的周期越來越短等,僅靠單個企業或者高校、科研機構進行高成本高難度高風險的創新活動,難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勝,因此很多高校選擇與科研院所、企業共同創新,也就是這三方主體的協同創新[2]。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高校對這兩種創新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是十分必要的。
1862年,美國出臺《莫雷爾法案》,激發了產學研協同創新思想的產生,經歷了一個半世紀的發展,以高校為主體的產學研創新模式逐步形成,促進了經濟產業與高等教育的協同發展。整理外國文獻發現,美國的產學研發展過程中,政府制度的支持起了很大的作用[3];英國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中,高校以創新、創業為核心,專注于科研成果的產出;德國的科技開發實力雄厚,德國重視高校在創新型人才方面的培養,學生可以先在高校進行理論學習,再到高校外進行培訓[4]。整理國內文獻發現,產學研創新得到學者的廣泛關注。1992年4月,我國首次設立了與產學研相關的“產學研聯合開發工程”項目,這是我國產學研創新的開端。但國內的研究更多是從整體層面進行考慮,缺乏對農業類高校這一主體的系統分析與比較。例如姜彤彤等[5]運用DEA-Tobit兩步法研究發現,東部地區產學研協同創新技術效率最高,中西部次之;黃菁菁[6]在分析產學研協同創新內在機理的基礎上,發現產學研協同創新效率偏低的原因是知識成果轉化效率低下;魏國江[7]通過建立空間計量模型測算我國產學研不同主體主導的協同創新效率,發現各主體更多依靠自主研發,對外部經費投入的創新效率均較低,研究還發現高校是三個主體中協同作用最弱的,研究機構最佳;王娜娜[8]運用了復合系統協同模型對整體高校自主創新與產學研合作創新協同度大小進行了研究,得出雖然各個地區的協同度大小存在差異但整體呈現上升趨勢,其中東部地區協同度較大;嚴紅等[9]同樣運用復合系統協同度模型,研究了江西省產學研系統各子系統有序度的大小,并認為吸引企業研發投入成為區域研發投入的主要來源。
綜上所述,以上學者的研究結論可歸納為以下3個方面。第一,產學研創新效率以及高校自主創新與產學研合作創新協同度的大小與經濟發展水平高低息息相關的,也可以說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因此,在研究復合系統創新協同度大小的影響因素時應該把宏觀經濟因素考慮進去。第二,協同創新的效率高低在于知識成果轉化率的大小,而知識成果的轉化率主要在高校。因此,研究高校創新成果的轉化具有重要意義。第三,高校善于自主創新,但其協同創新的效率在幾大創新主體中表現不佳。因此,提高協同創新的效率是促進創新成果轉化的重要途徑,若能同步實現高校自主創新與產學研合作協同創新將會是一大重要進步。現有較多關于全國性的高校自主創新與產學研合作創新協同度大小的研究,包括某一個省份的高校自主創新與產學研合作創新協同度大小的研究,但鮮見有關農業類高校自主創新與產學研合作創新協同度大小的報道。
綜合以上不同國家的研究基礎、不同方面的研究結論、不同的實證研究方法,筆者利用了其中的復合系統協同度模型計算出2009—2017年農業類高校自主創新與產學研合作創新之間的協同度,分析了9 a間這2種創新之間的協同度大小及變化趨勢,為農業類高校提升創新能力提供了思路。
1 農業類高校自主創新與產學研合作創新協同發展模式
高等農業院校是國家增強農業科技核心競爭力的主要力量,利用這一特點發揮農業高校的科研與人才優勢、努力提高農業科技原始創新能力顯得格外重要。諸多因素影響著農業類院校創新能力的提升,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產學研合作。產學研合作是指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以實現自身利益、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為目標的一種合作方式,是高校提升創新績效的重要途徑[10]。開展產學研合作創新無疑能提高高校的科研成果轉化率,但是當高校的創新資源全部投入到產學研合作當中去時,高校也會失去部分競爭力,因為這意味著高校內部特有的科研成果和人才與知識全部外流。但如果高校將全部創新資源投入到自主創新當中去,又會和市場脫節,難以有較高的成果轉化率。因此,有必要實現農業類高校自主創新和產學研合作創新的協調發展,從而形成農業類高校的創新復合系統,如圖1所示。
由圖1可知,創新復合系統分為農業類高校自主創新子系統和產學研合作創新子系統。其中,高校自主創新是指在開展創新活動時只依賴自身創新資源,不借助外部創新資源的行為;高校產學研合作創新是指進行創新活動時,不僅依賴于高校內部創新資源,還借助企業與科研院所這兩大創新主體的行為。
2 協同度模型構建
用S={S1,S2}表示農業類高校自主創新與產學研合作創新復合系統,S1、S2各自表示農業類高校自主創新子系統和產學研合作創新子系統。在研究高校自主創新與產學研合作創新協同度時,第一步先測量2個子系統的協同度,第二步通過子系統協同度計算出復合系統協同度。
2.1 子系統的有序度模型
假設農業類高校自主創新、產學研合作創新子系統為uj(ej),j (1,2),其序參量為ej=(ej1,ej2,…,ejn),n≥1,βji≤eji≤αji,i [1,n]。其中,αji和βji分別是第j個系統第i個指標的上界和下界。
定義各子系統序參量分量eji的有序度為:
(1)
各個子系統的有序度可以通過對uj(eji)的集成來表示,該文采用幾何平均法進行集成,公式為:
(2)
其中,uj(ej)表示序參量ej的系統有序度。
2.2 復合系統協同度模型
將復合系統協同度定義為:
(3)
式中,u01(e1)、u02(e2)表示初始時刻t0兩個子系統的有序度;u11(e1),u12(e2)表示當復合系統發展到時刻t1時兩子系統的有序度。其中,i=1,2,式中ω見公式(4)。
(4)
2.3 協同度測度指標體系
通過分析可知,影響創新復合系統的關鍵序參量為高校自主創新投入和產學研合作創新投入。因此該文構建了基于2種創新投入為序參量的協同度模型。其中,影響到高校創新的因素涉及到人才、經費等,有關人、財、物方面的指標也都被學者們拿來研究有關創新方面的課題。
考慮到數據指標的真實有效性,該研究的創新指標原始數據均來源于中國教育部官網以及《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09—2017)。該研究中高校自主創新投入指標包括 R&D經費內部支出費用、R&D人員全時當量(圖1);在產學研合作創新投入指標的選取上,綜合考慮了高效以外的企業和科研機構的創新投入。因此,選擇農業類高校對科研機構的經費支出、農業類高校對企業的經費支出、企業對農業類高校的經費支出、科研機構對農業類高校的經費支出這4個指標。
同時,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該研究用農業科學性質研發機構對高校的經費支出代替了科研機構對農業類高校的經費支出,因為實際上農業科學性質科研機構的經費絕大部分提供給了農業類院校;在現實生活中,農副產品加工類企業對高校的經費支出,絕大部分也是提供給了農業類院校,因此,用農副產品加工類企業對高校的經費支出代替了企業對農業類高校的經費支出;以農業類院校在校大學生數量占理工農醫院校在校大學生數量為權重,計算出了其余4項指標的數值。
3 實證分析
3.1 復合系統模型
3.1.1 數據預處理 首先,考慮到物價大體呈獻逐年遞增的趨勢,該文對與價格相關R&D經費內部支出和經費支出數據進行了平減處理,具體平減公式為X=X*/PI。其中:X*為名義統計指標(在《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可獲得數據),PI為以1978年為基期測算的價格指數,X為通過上面公式計算出來的統計指標。其中,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R&D經費內部支出和經費支出統一用國內生產總值指數進行平減。其次,考慮到不同指標之間單位的差異,故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公式為Bij=,式中,Bij表示標準化后的數據;表示均值;表示標準差。經過平減指數和無量綱化處理后,得到兩大創新子系統的數據。
3.1.2 計 算 把經過平減指數和無量綱化處理后的數據代入公式(1)中,得到了表1中的數據。這是由預處理后的原始數據得到的2009—2017年間各子系統序參量分量的有序度,從表1中可以看出,各序參量分量的有序度集中在0.5左右,沒有特別明顯的規律變化。再把表1中的數據代入公示(2),得到數據再代入公式(3),得到表2中的數據。該步驟通過兩大創新子系統各自的子系統得到了復合系統的協同度,結果顯示2010—2017年間復合系統的協同度均為負數。這說明農業類高校自主創新與產學研合作創新之間不是協同發展的。
3.1.3 結果分析 由圖2可知,復合系統的協調度一直處于負數狀態,表明兩個子系統之間并沒有協同發展,其情況無非就是兩種,一種是農業類高校的創新資源全部或者大部分投入自主創新上,讓產學研合作創新處于空缺狀態;另一種是創新資源全部或者大部分投入產學研合作創新中,使自主創新處于空缺狀態。顯然,無論是哪一種,農業類高校都沒有把握好這二者之間的關系,可能誤以為這2種創新資源是替代關系。由圖3可知,農業類高校產學研合作創新系統協同度在前幾年呈下降趨勢,但是近幾年有持續上升的趨勢,不光農業類高校本身,高校以外的創新主體——科研院所和企業創新資源投入大小也能影響高校的創新協同度大小,由此看來,各方主體近年來都開始重視農業發展。而且隨著技術的進步,農業也早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業,國家陸續出臺的“數字農業”“農村電商”等在農業類高校及相關企業中生根發芽。
3.2 產學研產出成果
產學研的產出成果以各年份農業科學的有效發明專利件數代表各年份農業類高校科技創新產出。如圖4所示,2010—2017年農業科學的有效發明專利件數分別為2 282、3 132、4 930、7 576、9 481、11 658、15 378、17 611件,表現為逐年增加。然而,只通過有效發明專利數量的高低不能有效衡量其與復合創新系統協同度大小的關系,因為有效發明專利絕對量的變化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客觀原因,例如技術進步、經濟發展等宏觀因素影響。因此,研究還計算了近年的有效發明專利增長率,增長率的變化更能體現人為的影響。由圖4可以看出有效發明專利增長率總體呈下降趨勢,說明農業類高校自主創新與產學研合作創新之間的不協同使創新產出增長率低下。
4 結論及建議
研究基于合理化和有效化兩個視角對農業類高校內部創新與產學研合作創新協同度進行研究,以2009—2017年的相關指標數據進行分析,全面考察農業類高校復合系統協同度大小近幾年的演變趨勢,并以農業類高校的有效發明專利件數衡量高校創新產出成果,由此分析出創新產出與創新協同度大小的關系。主要結論及建議如下:2009—2017年期間創新協同度大小一直處于負數狀態,但近幾年負數在逐漸向正數轉變;有效發明專利的件數在逐年穩步增長,但有效發明專利件數的增長率逐年下降,增長率下降可能就是由于協同度大小為負值造成的。隨著技術進步、經濟發展等客觀因素使有效發明專利件數逐年增長,這種現象是受外部條件影響的,不可控的,也是正常的。但有效發明專利件數的增長率卻可以由人來決定,其中農業類高校復合創新系統的協同度大小就直接影響了有效發明專利件數的增長率。
基于以上研究結論,提出以下幾點建議:第一,農業類高校應始終明確內部自主創新與產學研合作創新不是替代關系而是互補關系,它們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只有在實現二者協調有序的發展基礎上才能有較高的創新產出績效。第二,農業類高校應加強創新人才培養,人才是關鍵,有了人才,才有了創新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蔣大華,陳 俐,姜 海,等. 我國農業高校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研究——基于863計劃實施的分析[J]. 中國農業教育,2016(4):67-71,77.
[2] 呂立志,關雯文,關 娜. 產學研合作與高校創新力提升的現實考察與思考[J]. 科技與經濟,2015,28(1):67-71.
[3] 李長萍,尤 完,劉 春. 中外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比較研究[J]. 中國高校科技,2017(8):14-17.
[4] 溫裕峰. 高校帶動型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研究[D].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5.
[5] 姜彤彤,吳修國. 產學研協同創新效率評價及影響因素分析[J]. 統計與決策,2017(14):72-75.
[6] 黃菁菁. 產學研協同創新效率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 軟科學,2017,31(5):38-42.
[7] 魏國江. 產學研協同創新效率與空間擴散能力——不同主體主導的影響差異[J]. 產業經濟評論,2018(5):37-49.
[8] 王娜娜. 高校自主創新與產學研合作創新協同度研究[J]. 中國高校科技,2018(10):31-33.
[9] 嚴 紅,尹繼東,石 俊. 江西產學研協同創新復合系統協同度分析[J]. 江西社會科學,2019,39(10):61-71.
[10] 張運華,梁 郁,吳 潔,等. 企業內部創新與產學研合作創新協
同度模型及其應用研究[J]. 情報雜志,2018,37(2):201-207,193.
(責任編輯:成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