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江平



[摘要] 目的 研究超聲乳化治療應用于葡萄膜炎并發白內障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 方便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間,該院接收的100例葡萄膜炎并發白內障患者,將采用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術與人工晶體植入術聯合治療的50例設為A組,將采用超聲乳化治療的50例設為B組,對比兩組患者臨治療效果、房水蛋白水平以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治療后,B組患者臨床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8.00%,A組為80.00%,B組患者治療的優良明顯高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274,P<0.05);B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2.00%,A組18.00%,B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111,P<0.05);且B組患者治療后的房水蛋白水平為(7.21±0.36)g/L,A組為(9.65±0.55)g/L,B組患者的房水蛋白水平明顯低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3.476,P<0.05)。結論 超聲乳化治療應用于葡萄膜炎并發白內障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顯著,可以對患者的房水蛋白水平進行有效控制,且并發癥發生率較,值得在臨床上大力推廣應用。
[關鍵詞] 超聲乳化治療;葡萄膜炎;白內障患;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 R776.1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4-0742(2020)01(c)-0100-04
Clinical Effect of Phacoemulsific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Uveitis Complicated with Cataract
YU Jiang-ping
Fukang People's Hospital, Fukang, Xinjiang Province, 8315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hacoemulsification in patients with uveitis complicated with cataract.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ion during January 2017 - December 2018, the hospital received 100 cases of cataract with uveitis patients, using small incision cataract extracapsular extraction with iol implantation combined treatment of 50 cases as group A, will use the ultrasonic emulsification treatment of 50 cases as group B, 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effect, aqueous humor protein levels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clinical treatment in group B was 98.00%, and that in group A was 80.00%. The excellent treatment in group B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A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χ2=8.274, P<0.05).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group B was 2.00%, and that in group A was 18.00%.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group B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group A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χ2=7.111, 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levels of af in group B were (7.21±0.36)g/L, and those in group A were (9.65±0.55)g/L. The levels of af in group B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group A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t=23.476, P<0.05). Conclusion Phacoemulsification has a significant clinical effect on patients with uveitis complicated with cataract, and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level of patients' atrial proteins,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s relatively high, so it is worthy of being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Ultrasonic emulsification therapy; Uveitis; Cataract; Clinical effect
葡萄膜炎是發病率最高的眼部疾病之一,以青壯年為疾病高發群體,治療有相當的難度,而治療后疾病易復發,若是未得到及時處理或進處理方法失誤,甚至可能導致患者失明;而大部分的葡萄膜炎都伴有不同程度的白內障,同樣是導致患者失明的高危因素[1]。葡萄膜炎合并白內障的發生原因主要是因其眼部長期處于炎癥反應,致使房水性狀與成分發生改變,損傷到晶狀體的透明狀;另一原因則是葡萄膜炎引發相關并發癥后,使用藥物治療導致晶狀體性狀發生改變進而引發白內障,當前臨床上針對葡萄膜炎合并白內障患者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但不同的手術方式其臨床療效也會存在一定差異[2]。基于此,該文方便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間,該院接收的100例葡萄膜炎并發白內障患者,對超聲乳化治療應用于葡萄膜炎并發白內障患者的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方便選取該院接收的100例葡萄膜炎并發白內障患者,將采用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術與人工晶體植入術聯合治療的50例設為A組,將采用超聲乳化與人工晶體植入術聯合治療的50例設為B組,A組患者共有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齡49~79歲,平均年齡為(62.15±7.34) 歲;當中30例為左眼病變,20例為右眼病變,病程7個月~4.5年,平均病程為(2.21±0.71) 年;B組患者共有男性27例, 女23例;年50~80歲,平均年齡為(63.35±7.58) 歲;其29例為左眼病變,21例為右眼病變;病程8個月~5年,平均病程為(2.68±1.02) 年;該次研究所有入選患者均排除合并有嚴重心、肝功能障礙疾病者;排除有高血壓或高血糖等基礎性疾病者;對該次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排除無法正常開展手術者;此次研究已取得該院倫理委員會同意,且所有患者均已簽字認可。對比兩組各項臨床資料,其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下一步對比分析。
1.2 ?方法
A組患者采用常規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術與人工晶體植入術聯合治療,具體如下:手術前,對患者眼部進行充分散瞳,實施表面麻醉,將結膜切開,并作出對應的輔助切口,把黏彈劑注入到前房后,實施連續性環形撕囊,對前皮質進行注吸,完成后2次行黏彈劑注入,將晶狀體核全面分離,并取出晶狀體,將剩下的皮質進行全面清理,確保其眼內顯示為透明狀,再采用黏彈劑進行前房后填充,將人工晶狀體植入,確保人工晶體的位置無誤后,將黏彈劑吸出,再取平衡液注入,最后進行切口封閉。
B組患者采用白內障超聲乳化治療,具體為:術前5 d,讓患者使用滴普拉洛芬(國藥準字H20093827)、氟米龍(國藥準字J20130061)以及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國藥準字H20030604)局部滴入,4 次/d;術前30 min,實施散瞳操作,取復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國藥準字H20055546)滴入3次;作好手術準備后,取鹽酸丙美卡因滴眼液(國藥準字H20103352),劑量為5 g/L,對患者眼部實施表現麻醉;儀器采用眼力健小白星超乳儀;于11:00的角膜緣處,作一個長度為3 mm的角鞏膜緣隧道切口;潛行至角膜板層之后,再刺入前房,選擇2:00處作輔助性切口;取黏彈劑注入前房,之后把黏彈劑針頭輕輕插入到虹膜和晶狀體的前囊黏連位置,通過針頭機械力與黏彈劑擠壓力雙重作用分離粘連的虹膜;如果粘連較為廣泛,則使用劈核器由相反方向進行瞳孔緣牽拉;如果患者的瞳孔呈現為閉鎖狀態, 先仔細觀察其瞳孔邊緣黏連狀態,再采用撕囊鑷進行瞳孔緣纖維機化膜撕除操作,對于無法撕除的部位,在瞳孔緣的1 mm 處以環形方式剪開,之后進行粘彈劑補充,撕囊和水分離之后進行超聲碎核,流量參數設置為30 mL/min,負壓的參數值設置為300 mmHg,能量參數設置為40%;將殘留皮質完全吸出后,進行前后囊拋光處理;如果手術中需要植入人工晶體或高眼壓,則需要將虹膜根部切除;手術結束后,于球結膜下注射 2 mg地塞米松。
1.3 ?觀察指標
治療后,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房水蛋白水平以及并發癥發生率,療效標準評定如下:經過治療,患者3個月的視力超過0.5,半年之內視力完全恢復正常為顯效;經過治療,患者3個月視力處于0.1~0.5間,半年內視力明顯改善為有效; 經過治療,患者3個月視力低于,半年之內視力無任何改善為無效。(顯效+有效)/總病例數=總有效率。
1.4 ?統計方法
數據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
治療后,B組患者臨床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8.00%,A組為80.00%,對比可知,B組患者手術治療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對比
2.2 ?房水蛋白水平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房水蛋白水平無明顯差異,治療后,均有所下降,但B組患者的房水蛋白水平明顯低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3.476,P<0.05)。見表2。
表2 ? 兩組患者的房水蛋白水平對比[(x±s),g/L]
2.3 ?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治療后,B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2.00%,A組則為18.00%,對比結果可知,B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3 ?討論
葡萄膜炎是臨床中多見的一類盲性眼病,病發后若不及時治療,失明率較高,白內障則是葡萄膜炎患者中比常見的并發癥,其發生率在75%以上。葡萄膜炎在臨床中主要是指患者的睫狀體、脈絡膜以及虹膜上發生炎癥反應,由于患者睫狀體與虹膜血液供應均顯示為虹膜大環,故兩者大部分情況都是同一時間發病,臨床上將其稱之為虹膜睫狀體炎;如果在此期間患者的脈絡膜也發生炎癥,就是臨床上所稱的葡萄膜炎;葡萄膜炎發生后,若病情未得到及時控制,極容易出現其他相關的并發癥,這些并發癥均會對患者的眼部產生損害,影響患者的正常眼部功能。白內障作為葡萄膜炎患者最為多見的一種并發癥,發生后對患者的眼部損害也最為明顯,如果病情嚴重甚至致失患者失明,因此,針對葡萄膜炎并發白內障患者,盡早采取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案至關重要[3-4]。
由于大多數的葡萄膜炎合并白內障患者均伴隨不同程度的虹膜后粘連現象,因此,針對這類疾病床臨床還是以手術治療為主。但常規的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術聯合人工晶體植入術,對于患者眼內環境和眼球損傷的較大,且術后并發癥較多,臨床治療一直未取得理想效果[5-6]。近幾年來,隨著我國醫療水平的提高,白內障超聲乳化治療逐步運用于葡萄膜炎合并白內障患者的臨床治療中,該手術方式對患者血-房水屏障的干擾非常小,而且手術時間比較短,可以在非常小的區域之內完成手術,不需將瞳孔完全散開,大幅度減小了對患者眼部的損傷,術后的炎癥反應非常輕微;超聲乳化治療采用的是低超聲能量與高真空模式,不易對患者的角膜內皮產生損傷,可以減輕器械對患者虹膜血—房水功能屏障造成的破壞,加之該手術可以囊袋內進行碎核操作,不會對護瞳孔邊緣完整性產生影響,有效的降低了患者術后眩光的發生率[7]。另外,超聲乳化治療可以提升灌注瓶的高度,對于淺前房起到加深作用,降低其負壓水平,避免眼壓波動過大,降低相關并發癥發生的風險,且該手術治療對白內障組織吸除率更高,對于植入人工晶狀體的患者,可有效提高其融合程度。超聲乳化手術在葡萄膜炎并發白內障患者的臨床治療中有著明顯的優勢,①超聲乳化手術可以減少手術需要的切口,并確保患者的前房能夠始保持相對的穩定性;②特在開展超聲乳化術治療的過程中,共碎核操作都是囊袋當中實施,這種操作方法可以使得患者的瞳孔周圍完整性得到良好的保護,不易受到損傷,進而有效降低患者手術后眩光癥狀的發生率;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實際的手術操作過程所有流程必須以緩慢的速度開展,切忌不可操之過急,并且掌握好最佳的手術時機和手術相關的適應證,降手術的損傷降至最小的同時,提高手術治療效果。該次研究顯示,治療后,B組患者的房水蛋白水平(7.21±0.36)g/L明顯低于A組(9.65±0.55)g/L(P<0.05),A組為表明白內障超聲乳化治療可對患者的房水蛋白水平進行有效調節,使得患者的房水蛋白水平有效下降,并更早恢復至正常水平,這一研究結果與杜麗華[7]的研究結果觀察組患者房水蛋白水平(7.67±0.39)g/L明顯低于A組的(9.78±0.59)g/L基本一致;B組患者臨床治療的總有效率98.00%明顯高于A組的80.00%(P<0.05),表明白內障并葡萄膜炎患者采用白內障超聲乳化治療效果理想,可有改善患者的各項臨床癥狀,幫助患者早日恢復視力,回歸正常生活,這一結果與翁永德等[9]人給出的研究結果觀察治療總有效率96.67%高于對照組的80.00%基本一致;且B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2.00%明顯低于A組18.00%(P<0.05),表明采用白內障超聲乳化術后不易發生并發癥,治療的安全性更高,可以作為葡萄膜炎合并白內障患者臨床治療中的首選方案,這一結果與王良國[9]的研究結果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2.85%低對照組的20.00%基本一致[10-11]。
綜上所述,超聲乳化治療應用于葡萄膜炎并發白內障可以對患者的房水蛋白水平進行有效調控制,術后并發癥少,療效顯效,值得在臨床是推廣運用。
[參考文獻]
[1] ?張俊彥.超聲乳化加人工晶體植入術治療葡萄膜炎并發白內障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9,13(1):69-70.
[2] ?毛俊鋒.白內障超聲乳化治療葡萄膜炎并發白內障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8,13(30):94-95.
[3] ?沈幫榮.超聲乳化術治療葡萄膜炎并發白內障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8,13(27):78-79.
[4] ?劉萬軍.超聲乳化加人工晶狀體植入治療葡萄膜炎并發白內障的臨床效果分析[J].河南醫學研究,2018,27(12):2244-2246.
[5] ?鹿麓.超聲乳化加人工晶體植入術治療葡萄膜炎并發白內障的臨床療效[J].中外醫療,2017,36(8):9-11,27.
[6] ?劉建軍.超聲乳化加人工晶體植入治療葡萄膜炎并發白內障患者臨床效果分析[J].當代臨床醫刊,2016,29(6):2636, 2670.
[7] ?杜麗華.超聲乳化加人工晶體植入術治療葡萄膜炎并發白內障的臨床療效[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27):76-77.
[8] ?翁永德,李霞,翁永偉.超聲乳化加人工晶狀體植入治療葡萄膜炎并發白內障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醫臨床研究,2019 (3):54-55.
[9] ?王良國.超聲乳化并人工晶體植入對葡萄膜炎合并白內障的治療價值評定[J].中國醫藥指南,2018,16(34):148-149.
[10] ?劉萬軍.超聲乳化加人工晶狀體植入治療葡萄膜炎并發白內障的臨床效果分析[J].河南醫學研究,2018,27(12):2244-2246.
[11] ?唐垚,薛春燕,王春紅,等.超聲乳化人工晶體植入治療葡萄膜炎并發白內障的臨床效果[J].東南國防醫藥,2018,20(3):229-231.
(收稿日期:2019-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