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月
關注早行者
沒有新冠肺炎,工會“互聯網+”也勢在必行。疫情,讓它勢在快行。
工會“互聯網+”一直在慢行,相對于工會的服務對象——職工而言,工會走得還是太慢了。
說白了,職工在網上狂奔,工會還沒有同步追上。
相對來說,“互聯網+”的賽場,工商業走得最快,政府(如政務云)走得慢,工會走得更慢。
工商業走得最快,因為它最先適應了網上消費者。
適應,是為了改變。
是誰徹底改造了人們的生活習慣?
是工會嗎?當然不是。
徹底改變人們(包括工人)的,是新時代的工商業。
具體說,是移動支付,是快遞物流,是導航系統,是移動視頻,是二手交易,是智能家居,是在線旅游,是在線醫療,是在線教育,是5G技術。
哪個職工不用支付寶?不上京東?不用順豐快遞?不百度地圖?不抖音?不手機視頻?不用手機掃描形形色色的二維碼?
所有這些,讓今天的職工與往日的職工不同了,因為他們“+互聯網”并被“互聯網+”了。
我們今天說工會“互聯網+”的時候,目光總是局限于工會機構內部,這是錯的,因為它障礙了我們對時代的全息判斷。
前些年,工會會員流失,原因很多,不關注、不研究、不適應、不跟進職工生活方式的變化,是重要因素。
工會既要研究職工生活習慣,更要研究改變這種生活習慣背后的經濟動因。而經濟動因,說到底是生產工具。
機器時代的工人,衣、食、住、行、工、學、娛、購等,都圍繞著機器轉。
機器時代的工會工作,勞動競賽、合理化建議、職工培訓、福利發放等,也都圍繞著機器轉。
以機器為圓心,職工和工會的行為半徑,都不大。
互聯網改變了這一切。以人為中心,職工的行為半徑擴展為地球的周長,因為可以網購世界,可以支付全球,可以視頻八極,可以心游萬仞。
我不否認這些年工會在“互聯網+”上邁出的可貴可喜步伐,但相比于線下工作,網上工作還很不到位。
線下,網上,區別在哪里呢?
打個比方。
都說工會是職工之家。家是什么?家就是方便、實用、舒適、安穩。咱們老百姓常講,破家值萬貫,何況溫馨的職工之家呢?
那好,既然工會是家,進了工會的門,就應該方便、實用、舒適、安穩。
機器時代的工會,真有這個特點。只要一腳跨入工會的門,到里邊一看,嘿,什么都有,要什么有什么,比如各種各樣的福利。
也就是說,工會這扇門,是家門。
互聯網時代,網上入會的職工,也有很多福利,但這個福利,還沒有趕上機器時代的工人福利,起碼幸福感還有差距。
更何況,個別工會,少數工會,網上吸納了會員,但網上提供的福利太少,甚至還不如商業客戶端。那么,工會的這個門,就不是家門,更像是牌樓,進去了空空蕩蕩。
建設網上職工之家,就是在網上提供資源,讓職工感到進的是家門,而不是穿越牌樓。進了家門,衣、食、住、行、工、學、娛、購等,都方便、實用、舒適、安穩。
這就是工會的“革命”,說柔軟一點兒,就是轉型。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推進工會“互聯網+”,我們需要關注、研究、適應、跟進改變了職工生活習慣的工商業早行者。
聯姻早行者
我關注最近兩年一些地方工會的客戶端、“工會云”,發現做得成功的,都善于聯姻。
推進工會“互聯網+”,不僅要關注、研究、適應、跟進改變了職工生活習慣的工商業,還要善于與之聯姻。
工會的“敵人”,在某種意義上不是資方,而是自己,是技術突變的時代。
自己的故步自封、因循守舊,會害了工會。
技術的突變,包括互聯網,以及人性化的商業經營模式,會沖擊工會。健身中心一張實惠的打折卡,會抵消工會組織文化活動的吸引力。商家人性化的積分,會抵消工會組織職工集體消費的聲望。
工商業借助互聯網,在與工會展開“圈粉”的競賽。
我們的職工,被各種各樣的商家圈走了,并從那里得到了方便、實用、舒適、安穩。
工會要跟他們競爭嗎?
不是。
雙方看起來是競爭對手,但更是合作者,是聯姻者,是“親家”。
工會推動“互聯網+”,最明智的做法,就是與之聯姻,與之“結親”。
我欣喜地看到,很多地方工會,非常善于聯姻。工會卡的芯片,集成了銀行、保險公司、商家的便捷業務,工會忙著聯,職工拍手贊,商家偷著樂,大家都是贏家。
這就對了,因為這個工會“互聯網+”,做到了互聯網的命門上。萬維互聯,萬物互聯,而一切都圍繞獲益。
如果說還有問題,問題就在于這種聯姻還遠遠不夠。
職工的生活工作習慣,因為互聯網被全方位改變了。聯姻,要朝著全方位去聯。一切能為職工提供方便、實用、舒適、安穩的產品,都可以被搬新“家”里來,讓職工一進家門,感到什么都有,什么都不欠缺。
建設網上職工之家的目標,就是要工會“家境殷實”。
就做早行者
與工商業相比,工會推進“互聯網+”雖然慢了,但不要緊,因為市場社會很多工作,論超前,論先鋒,論先手棋,誰也斗不過工商業,它有利潤的永恒動力。
政府的政務云建設,也比工商業慢多了,但比工會快。
工會雖然慢了,但縱觀全球工會,中國工會有明晰的戰略目標,這個目標與網絡強國、與數字中國同步加快發展,我們完全可以走到全球工會的前列。
在小小寰球,我們必須做工會“互聯網+”的早行者。
這其間有兩點要注意。
一方面,釋放制度優勢。中國工會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會,會員數量全球第一。這是大數據、云計算的基礎,令任何工會都望塵莫及。中國工會推進“互聯網+”,是對世界工人運動的偉大貢獻。中國工會的政治屬性,也是政治制度優勢,支持這種互聯網構建。但是,我們的制度優勢,目前還沒有在這方面充分釋放。各地工會的數據庫,彼此隔離,難以共享。這個狀況,必須改變。
另一方面,體制內外互聯。工會不僅要聯姻工商業,還要聯通政府與各種社會組織。以前在非公有制企業建會時,有“黨建帶工建、工建促黨建”的做法,體現了工會的主動性,今天建設“互聯網+”,工會也要體現主動性。要用“工會云”促進政府的“政務云”,雙向互動,共同推進全社會的“互聯網+”。
當然,無論與工商業的聯姻,還是與政府的聯合,目的都是為了職工之家“家境殷實”。同時,都必須以網絡安全為底線。
“互聯網+”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式,工會“互聯網+”是服務職工的方式,無論職工的生活工作習慣如何被改變,職工的需求總是美好生活,因此,工會推進“互聯網+”最重要的前提,還是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