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源
整理電腦桌面時,我發現了幾首歌。它們是我幾個星期或幾個月前就錄好的純音樂作品,但一直放在電腦桌面上,沒有機會也沒有時間發布。這一次,我將它們發到了我的網易云音樂賬號上。
一周后的一天早上,我發現評論區里幾乎在一夜之間漲了幾百條評論,大多數人都是因為《新聞聯播》跑來留言的。原來,我的一首純音樂,被央視收錄為《新聞聯播》的一段背景樂,而當時播報的是疫情相關的雷神山醫院。
那一刻,涌上心頭的萬千思緒難以用語言來表達。有快樂,畢竟自己隨便搗鼓出來的作品居然上了央視,還能讓那么多人聽見,不得不說是一件值得慶賀的幸運之事;有期許,希望新聞中的雷神山醫院能夠讓更多的生命獲得重生;但更多的是感動,每一條評論幾乎都寫著: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我有一個自己的電臺,每周都會采訪社會各界人士。疫情期間,我采訪了一位正在武漢前線的醫生。他不顧自身安危,第一時間就奔赴武漢支援。當他用有些緊張的語氣接受我們的采訪時,他的一句話讓我心頭一顫:“在我們這個行業,發燒,有時候就意味著離去。”
他講述了自己在危重癥病區工作時遇到的種種困難。“像戴手套,我們要戴五層。而且手套經常是小號的,戴上之后會感覺到手很疼?!薄按魃蟽蓪涌谡趾?,呼吸都成了一種奢望?!薄斑@次來到武漢,我第一次穿紙尿褲,第一次學著尿在紙尿褲里,那種感覺還是挺難受的?!薄?/p>
他可能并沒有意識到自己說了什么。也許在他們心中,很多是再正常不過的認知,但對我們來說,卻極為震撼。伴著原創的背景音樂,看著手機里的評論,我不禁思索:我能干什么呢?
一段音樂也好,一個采訪也好,其實都可以喚醒人們心中的一點東西吧。當我的內心被那位醫生的話語所震懾時,同樣,也許有更多的人因為我的音樂而受到鼓舞與感動,甚至迸發出更多對未來的期許。
這就是音樂與話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