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發祥
摘 要: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人們對環境的保護也越來越重視,大力發展林業的理念在當前環境規劃的過程中的地位日益突顯。在目前林業工作開展時,通過先進的營造林技術和合理地管理方式,把不規范的營造林管理方式變得更加科學,使森林經營工作在林業生產建設過程中,提高效率,達到既定的規劃目標。
關鍵詞:現代林業;管理措施;營造林方法
一、當前森林經營生產方式分析
在森林經營工作中,營造林通常采用操作相對簡便的分裂繁殖方式。采用這種方法營造林能有效減少施工過程中的造林成本,也能讓營造林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分殖法的原理是通過在種植過程中采用根系發達的植物進行種植,以樹苗器官為生長單位,從而實現營林的目標。由于在施工過程中需要的植物是日常工作中隨處可見的,因此,降低了生產成支出,在理想狀態下,可以忽略成本。但是,在對植物器官進行培育的過程中,選擇符合條件的植物器官以及植物中含有豐富營養的部位不多,所以,在營造林工作中采用分殖法有一定的困難。
另外,在營造林工作中還可以采用常規的栽植法,即采用栽植前苗木整地法先挖坑,再把需要種植的幼苗移栽到土坑中。這就需要栽植的幼苗發育基本完好,在移栽的過程中,可以抵御運輸過程中對幼苗造成的損害,所以,用移栽的方式營造林可以使工作效率提高,但是,在成本支出比較高。
二、當前森林經營管理分析建議
(一)加強營林意識
在開展森林經營過程中,應該加強職工在營造林思想意識上的培養,通過學習科學合理地營造林技術,提高對營造林工作的重視程度。同時,營林生產部門也應加強對森林資源的保護,要減少日常生活中對林木的影響,為樹木生長創造良好的環境。同時,在開展保護工作的過程中,對發現的國家級瀕危品種要重點保護,促進植物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在管理方面,要打擊亂砍濫伐行為,避免盜伐林木破壞森林生態。
(二)完善森林經營方法
進一步完善森林經營方式,營造林生產的主要目的是要讓樹木成功存活,在營林時施工人員應該加強對幼苗的培養,提高幼苗的成活率。同時,在培育過程中,要對樹木抗病能力進行相應的提升,保證幼苗在生長的過程中不會因為病蟲問題出現死亡現象。另外,在對幼苗進行培養時,要結合經濟發展情況和種植地區的樹苗生長情況,進行有針對性地培育,利用科學合理地方式,提高幼苗的抵抗力和成活率,為營造林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基礎。
(三)提高植物防護手段
加強植物的防護工作是營林工作的重點,在移栽工作結束后,管護人員要對移栽后的幼苗的生長情況進行掌控,要對樹苗進行及時地施肥和澆水,讓幼苗在新環境中順利成長。同時,要建立幼苗生長記錄,如果出現幼苗生病等情況,工作人員要采取相應的殺蟲祛病處理,防止幼苗因為生病死亡的現象,使營造林工作質量降低。另外,在移栽后工作人員應該采用定期檢查的方式,對幼苗的生長環境進行改善,讓幼苗在健康適宜的環境中生長,提高營造林質量。
(四)完善合理的森林經營管理制度
通過對目前森林經營工作的開展情況分析,近年來,隨著國家對生態環境的重視,促使營造林管理方式大幅提高,但是,營造林生產制度還有需要提高的地方。首先,在營造林管理的過程中,管理責任要進行具體分配,每一環節都應該有專人進行負責,設立詳細的分工安排。通過管理責任落實的制度,能夠讓管理人員以工作為核心,以嚴謹的態度對待管理中出現的問題,例如,當出現幼苗大批死亡的情況時,管理人員能依據自己管理的范圍落實相應的職責,同時,能夠及時聯系相關的負責人,對事故開展相應的調查。同時,在管理過程中,營林生產部門應該根據管理人員管理區域的特點,設立相應的考核機制,把工作進行量化處理,可以采用資金獎勵的方式加強管理人員的責任感。另外,在進行管理的過程中,應該采用先進的管理方式,減少傳統模式下出現的問題。以當前的形勢為例,營造林工作運行的過程中缺少合理地發展模式,并且林業的市場管理制度也有待提升,所以,在營林工作的開展過程中遇到許多困難。如果采用先進的管理方式,比如,在市場發展的過程中加入競爭者,讓市場自行調節,促使林業市場形成內部規律,提高營林工作的管理效率,推動林業建設的發展。
(五)設立合理產業結構
從當前營造林產業結構過程進行分析看,管理部門應該以優化改進的方式推動產業的發展,為林業建行過程提供完整的發展思路,設立科學的生產管理模式。就目前市場結構而言,營林生產部門應該和其他地區建設部門進行交流溝通,學習相關的營林技術和經驗,提高營林工作的效率。例如,在植物種子選擇的過程中,營林部門應該選擇品質好,成活率高的品種,結合種植地區發展特點和經濟優勢,提高林業產品的開發力度,讓林業成為種植地區經濟發展的動力源,同時,加大監管力度,減少產品造假的情況。另外,對于植物種植結構也應該做出相應的調整,在營造林過程中發現的稀有植物品種應該及時向保護部門通報,同時要執行保護部門制定的方案,保證稀有植物生存延續,從而提高林業從業人員的生態發展眼光,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戰略方針。
(六)加強林業監督力度
監督的目的是為了讓生產過程順利運行,監督制度是提升產品質量和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在管理工作中采用相應的監督制度,能夠讓管理理念保持更新,同時,也能通過監督的方式,把生態保護的理念有效落實在生產過程中,在營造林的過程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環保理念。由于當前的營造林技術還有待提高,所以,在生產的過程中,特別是在選擇幼苗的過程中,應該認真執行林業生產規定中的內容,及時更新在移栽過程中使用的方法,保證森林生態環境不發生影響的條件下,對營林結構進行相應調整。另外,還需要特別注意一點,由于幼苗在成長過程中需要施肥和病蟲害防治,所以,在營林過程中,應該對施肥防治進行科學的規劃,規定肥料和藥品的使用情況,以有機肥料為主,減少因化肥引起的土壤酸化問題,并對種植的品種的生長情況進行觀察,有針對性地選擇肥料種類。
三、結束語
在當前社會發展的環境下,營林生產和管理也應該得到相應的發展,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加大對幼苗的培養,在生產經營過程中落實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推動我國林業技術的進步,實踐習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思想。
參考文獻:
[1]張偉業.現代林業造林方法及營林生產管理探究[J].吉林農業,2019(24):91.
[2]劉玉雙.林業造林方法及營林生產管理措施探討[J].農家參謀,2019(2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