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沫 周殿武 寧逵 楊帆

黑龍江省是我國糧食主產區和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糧食商品率和外調量均居全國首位,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但由于歷史、地理和產業傳承等各種原因,黑龍江省糧食主產縣大多是經濟比較落后的地區,效益較低。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應該建立與之相應的糧食生產利益補償機制與扶持政策,保護和調動農民的種糧積極性,鞏固糧食主產縣的地位,保障“中國糧食”產能穩定增長。就此,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建立健全中央財政統一安排的糧食風險基金。目前,糧食風險基金收支矛盾較為突出,產糧越多財政負擔越重。黑龍江省財力較弱,資金緊張,很難拿出配套資金,致使糧食風險基金總額不足,特別是受使用范圍頻繁調整、用途不斷擴展的影響,風險基金更顯得入不敷出,使企業按政策規定應由風險基金取得的補貼不能及時到位,形成巨額的潛虧掛賬,通過全國三次清理掛賬足以說明這一點。因此,要建立中央財政統一安排的糧食風險基金制度,逐步取消產區配套資金。
建立健全國家糧食安全保障基金制度。由于農民種糧成本不斷加大,農民種糧基本收益持續增加難度加大。這種狀況下使一些地方政府抓糧食生產的積極性不高。中央應出臺相關政策,建立國家糧食安全保障基金。在糧食主銷區籌集資金,建立補償糧食主產區的長效機制,使其真正享受到“以工補農”的政策實惠。
建立健全政策性糧食保險制度。中央財政負擔糧食保險費用,重點支持糧食生產,為農民種糧免除保險費,保障農民糧食生產受到自然災害與市場風險后仍然能維持再生產能力。盡快建立巨災風險基金,對因重大自然災害形成的大額賠付,由風險基金給予一定比例的補償,逐步形成農業巨災風險轉移分擔機制。
建立健全國家耕地保護補償制度。我國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但多是從管制入手,補償機制不健全,力度較弱。應用經濟手段來進行耕地保護,用國家轉讓非農建設用地資金,中央財政建立耕地保護基金,用于地方政府和農民對耕地保護的經濟補償。在現行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基礎上,每年對保護耕地有突出貢獻的基層政府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給予經濟補償。對于永久基本農田要加大保護力度,積極改造中低產田,提升耕地質量,建立相應的財政投入增長機制。嚴格限制占用耕地,對符合條件確需占用的,必須論證、聽證、依法報批。
建立健全糧食經營主體補貼制度。當前,農業補貼以綠色生態為導向,對糧食經營主體補貼標準較低,對種糧收益保障作用不大。中央財政需研究逐年較大幅度增加對糧食經營主體的補貼規模,提高補貼標準,充分發揮糧食直接補貼政策對糧食經營主體的激勵效應,并在信貸、科技推廣、農業機械作業等方面給予重點扶持,加快糧食經營體系建設。
建立健全普惠型農村金融制度。糧食經營主體缺少資金投入是十分普遍的現象,為解決種糧資金緊張狀況,加快建立普惠型農村金融體系。明確各類正規涉農金融機構職能,強化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支農責任。農業銀行作為農村金融體系的骨干和支柱,應堅持為農服務的方向,穩定和發展農村服務網絡,進一步強化為“三農”服務的市場定位和責任。拓展農業發展銀行支農方式,向糧食經營主體傾斜,完善其功能定位和運行機制,加大各類政策性金融對糧食經營主體的信貸支持。
建立健全公益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制度。重點加強糧食生產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可建立中央財政投入公益性農業基礎設施制度。按照地方農業基礎設施的現狀,進行總體發展規劃,并列入財政預算,把對公益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作為一項制度堅持下去。應以農田水利設施為重點,搞好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尤其要加強小型公益設施投入力度,大規模實施土地整治,搞好規劃、統籌安排、連片推進,加快中低產田改造,開展土壤改良,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和保護性耕作,提高耕地質量。
建立健全財政支農扶持制度。為調動產糧大省的積極性,取消產糧大縣中央各種涉農投入要求的地方配套資金。中央財政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力度,完善支農資金分配和財政轉移支付機制。為落實國家糧食安全發展戰略,部署一批基礎條件好,增產潛力大,調出量大,集中連片的糧食主體功能區,集中力量打造優質糧食新的增長點。要重點扶持一批核心糧食主產縣,給予糧食主產縣優惠政策扶持,統籌支農資金,形成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的合力,全方位支持糧食生產建設。
建立健全國家糧食安全儲備制度。進一步加強糧食儲備設施建設,提高糧食儲備設施現代化水平。完善糧食儲備管理制度,加快建設糧食現代物流體系,完善糧食產銷銜接,保證糧食有效供給。建立風險準備金制度。針對當前儲備輪換市場較大的問題,應加大財政的保障作用,逐步完善儲備風險調節機制。發揮財政信貸調控作用,完善信貸監督辦法,引導和支持儲備企業與主產區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建立穩定的購銷合作關系。進一步完善糧食應急加工、儲運、供應網絡系統,細化和完善地方儲備糧應急動用預案,增強應急儲備保障能力。建立儲備應急啟動機制,在市場監測的基礎上,積極實施事前干預措施。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農業農村發展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韓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