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雄 范志俊


東方泛紅的云彩倒映在遼闊而平靜的江面上。
2019年7月15日至19日,從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出發,一路向東,途經佳木斯市、富錦市、同江市、撫遠市,走進水稻種植加工基地、濕地公園、口岸城市、高新技術企業等,我們深入采訪報道黑龍江省在新農村建設、對外開放、綠色食品、生態保護、紅色歷史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績,被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黑龍江發展新貌所震撼。
黑土地繪就美麗稻田畫
從佳木斯市出發,向東驅車行駛約6個小時,到達黑龍江省東北部、松花江下游南岸的富錦市,所見皆是黑色沃土中昂然向上的水稻,一直延伸至天際。
稻海笑迎各方來客,沃土盡展田園風光,站在39米高的觀景塔上,富錦市打造的萬畝水稻公園綠意盡收眼底。
富錦市,是鐵路、公路、水路三路相通的國家一類開放口岸城市,糧食年總產量15.35億公斤,是全國100個產糧大縣之一,享有“中國大豆之鄉”“北國糧都”之美譽。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打造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和農事體驗”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要求,給富錦市發展現代化大農業指明了方向……
兩年多來,富錦市依托農業優勢、生態優勢、區位優勢,堅持綠色興農、質量興農,建成黑龍江省第一個以現代化大農業為特色的“稻海田園綜合體”,極大地促進了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新時代 新征程”“中國夢”“中國富錦”“中國糧食、中國飯碗”“我們都是追夢人”,5幅由綠、黑兩種顏色的水稻和紅色紙風車構成的稻田畫,宛如“稻夢空間”,美輪美奐。
憑借在黑色沃土上的規模化種植,富錦市連續多年實現水稻增產,更重要的是富錦市探索出 “社會資本+基地+合作社+農戶+村集體”的市場化運作方式,確保農戶既增產又增收。
富錦象嶼金谷農產有限責任公司和富錦象嶼金谷生化科技有限公司項目的落地便是這種市場化運作的成功嘗試。兩家公司采用全產業鏈發展模式,以玉米深加工為核心,把提升玉米附加值的工廠建在糧堆里,把運輸鐵路專用線修進糧庫里,聯動上下游產業,打造現代化糧食倉儲、貿易物流、生產加工基地。
同時,富錦市通過多種方式的市場化運作,輻射帶動全市實施10個全域旅游精品名村、100個示范村、1000個特色民宿的“十百千”鄉村振興工程,打造全域旅游,促進群眾增收,進一步增加了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赫哲族唱響文化傳承曲
從富錦市向東繼續行車,1個多小時之后,便可到達“江匯于此、路始于此、海通于此”的同江市——黑龍江、松花江奔騰千里匯聚于此。駐足岸邊,放眼遠眺,兩江交匯之處江水“北黑南黃”,東流數十公里而不相融,謂之“三江奇觀”。
在兩江最終匯聚之地——起點廣場,赫哲族博物館掩映于密林之中,迎接著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參觀完博物館的人,大部分都會慕名前往距同江市140余公里的八岔赫哲族鄉八岔村,這里是赫哲族文化的故鄉。
“2016年5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八岔村觀看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赫哲族伊瑪堪說唱教學,稱贊‘伊瑪堪說唱很有韻味。從這以后,我傳唱伊瑪堪就更加有勁兒了。”7月16日,佳木斯市赫哲族伊瑪堪繼承人吳桂鳳笑著說。
八岔村是黑龍江省漫長邊境線上的一個小鄉村,與俄羅斯隔江相望,有198戶、502人,其中,赫哲族365人。
在文化的繼承與發展過程中,赫哲族人逐步挖掘出“伊瑪堪”這種說唱藝術形式,通過口口相傳,讓赫哲族文化及先輩的故事不斷流傳。
八岔村從1996年開始創辦赫哲族伊瑪堪學習班,進行文化傳承保護,建設赫哲民族文化博物館、藝術館、文化站等文化基礎設施,推動赫哲族文化走向更大舞臺,帶動赫哲族人民發展經濟。
近年來,八岔村的赫哲族人民在繼承本族語言文化、生活習俗、生產方式的同時,也銘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路上奮勇爭先,各項事業得到快速發展。
“我們調整產業結構,從單一的打魚為生轉向漁農并重,形成種植業、養殖業、旅游業共同發展的局面。我們大力保護生態環境,蓄積漁業資源,改善生態環境,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努力建設優美和諧富裕的家園。”八岔赫哲族鄉黨委副書記孫中馗說。
雁窩島講述北大荒精神
天空湛藍如洗,沃土連綿不絕。高大、有力的黑色雕塑作品“潛水掛鉤”無聲而莊嚴地屹立在雁窩島清澈的湖水畔,這里是軍墾戰士開發建設的。
“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這是小學課本《開發雁窩島》一文對雁窩島的描寫,是大多數人對雁窩島的第一印象。
但少有人知曉,雁窩島所在的黑龍江農墾總局紅興隆分局八五三農場,是由時任農墾部部長王震1956年“插棍”選址,由復轉官兵開發建設的。“雁窩島”3個字是由董必武同志親筆題寫,是北大荒精神的搖籃。
“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墾區內外幾乎一提北大荒就是‘八五三,提起‘八五三就是雁窩島,雁窩島成了北大荒的代名詞。”八五三農場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張傳文說。
雁窩島的開發建設是轉業軍人、知識青年開發建設北大荒的一個縮影。在如今的雁窩島,依然流傳著他們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艱苦奮斗,勇于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開發北大荒的故事……
共產黨員任增學冒著生命危險,三次扎進冰冷刺骨的泥水中,將絞盤機的掛鉤掛在了拖拉機上;
復轉軍人羅榮海為運送拖拉機油料,忍受著風濕性關節炎帶來的疼痛,從泥水中向雁窩島方向泅渡,為了確保運油隊隊員的安全,他游在隊伍后面,當大伙兒安全上岸時,他卻失去了年輕的生命;
糧食保管員孔德喜堅持“進了麥場的糧就是國庫糧,大災之年多交糧,餓死不動國庫糧”,最后守著糧囤兒餓暈,倒在糧堆旁;
……
雁窩島,一方盛產糧食,也生長精神的沃土;
北大荒,一片孕育生命,也埋葬英雄的青山綠水。
昔日北大荒,如今大糧倉。進入新時代,沃野千里的北大荒,正在為“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的目標作出更大的貢獻。
(原載《當代兵團》2019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