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傳統施工模式下,接觸網基坑均采用人工開挖,成本高,工效低下。在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的今天,機械作業以其低成本、高效率占據了建筑市場大部分份額,因此大量使用機械作業,不但降低了工程成本,而且減少人工使用。同時,把人類的生產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也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具體體現。
關鍵詞:工程線;機械開挖;接觸網基坑
引言
鐵道電氣化接觸網基坑布置存在點多線長,其工點工作量又相對較小等特點,同時,由于受施工地形、地質條件等限制,又存在難度極大的特點。因此,在施工中做到統籌兼顧,抓住有利的施工時機是施工中的關鍵所在。利用機械開挖接觸網基坑主要應用在工程線施工中,而在既有線的施工中,由于受地埋設施如光電纜、管道等地下埋設物等干擾,具有風險高,難度大等特點,因此一般在采取相關安全措施后使用。本文結合新建朱中鐵路機械開挖接觸網基坑為例,加快了工程進度,節約了工程成本。
1 工程概況
蘭州新區朱家窯至中川鐵路位于蘭州新區及皋蘭縣境內,正線全長32.149km,自包蘭線朱家窯站經黑石川鄉、羌墳溝、接軌高家莊車站,與蘭州新區中川北站相連后,向西接入中馬鐵路連接蘭新線,接觸網硬土類基坑開挖共計237處。
2 施工調查
2.1基坑布置情況
根據《XX區間(站場)接觸網基坑位置及地質情況統計表》,結合線路橫斷面圖、接觸網平面布置圖,對全線基坑位置坐標、地質情況進行詳細統計,并現場復核,對實際地質情況進行修正。
2.2施工環境
具備作業條件后,對路基成型段進行交樁交底,利用GPS定位測量儀按照《XX區間(站場)接觸網基坑位置及地質條件統計表》中的數據為依據進行測量放樣,滿足質量控制要求。
3 方案優化
成立機械開挖基坑工作領導小組,對機械開挖段基坑進行詳細的調查了解,并借鑒相關施工經驗和方法,對預計出現的相關狀況進行研判,制定可靠措施。全面協調、嚴密部署,通過優化施工方案,全面落實各項安全卡控措施,為實施創造條件。
結合機械開挖的施工方式,目前主要采用旋挖鉆開挖、挖掘機開挖。由于接觸網支柱均沿鐵路線路布置,相鄰間距40~60米不等。采用旋挖鉆開挖時,需反復移動,施工成本較高,效率低,同時受作業條件受限大。本工程選用挖掘機開挖。一方面,挖掘機自帶動力便于移動,另一方面,能夠滿足現場各種不利環境下進行作業,相對來說限制條件較少,效率較高。
3.1工效分析及費用估算
3.1.1工效分析
以H78/8.7+3.0基坑為例進行工效分析,機械開挖時長平均需45分鐘/基坑,折合約0.094個臺班/日,人工開挖平均需1.5個工日/基坑,工效時差15.96倍。
3.1.2費用估算
人工開挖:經測算,開挖基坑需1.5個工日計算。根據工程計劃進度,按日開挖基坑10處計算,共需15人,200×15/10=300元,運送工地人員按2輛車計算(350元/臺班),350×2/10=70元,核算每基坑開挖成本370元;機械開挖:經測算,機械開挖基坑折合15個/臺班,需6個輔助人工,人工費200×6/15=80元,80型挖掘機850元/臺班,運送工地人員按1輛車計算。(850+350)/15=80元,核算每個基坑成本160元。經上述核算對比,基坑開挖價差210元。
4 實施步驟
4.1基坑測量
依據《XX區間(站場)接觸網基坑位置及地質條件統計表》,利用GPS進行測量定位,確定基坑位置線路中心坐標及坐標點高程,并通過計算路基高程、軌面高程,確定基坑開挖深度,完成后在線路中心釘樁(樁上需標明里程、支柱號及高程),當施工中對樁位有影響時,應加密樁點,確保測量結果不被損壞。
基坑測量應避開涵洞、架空跨越等建筑物。必要時,需與相關設備管理單位簽訂安全協議,確保施工安全。測量結束后,應以附近橋涵、道岔岔心等里程坐標為參考,進行復測,經項目技術主管、技術負責人及現場監理工程師簽字審核后實施。
4.2基坑定位
依據已測量的線路中心線坐標點做垂線,確定基坑垂直線路方向的中心線,然后按照支柱側面限界分別畫出基坑線路側、田野側限界。以H78/8.7+3.0支柱坑為例,基坑開挖限界控制在2.85~2.9m之間。
4.3基坑開挖
以H78/8.7+3.0為例,基坑開挖尺寸為0.8×1×4(長×寬×高,軌平面以下4米)單位:米,根據基坑尺寸,宜采用80型挖掘機進行開挖。根據線路縱斷面圖計算出軌面設計高程,根據現場實測水準點測得支柱安裝位置實際高程。基坑實際開挖深度=支柱埋深-(軌面設計高程-支柱安裝位置設計高程)+底板,當軌面設計標高<支柱安裝位置設計高程時,應加上差值,再加上(軌面安裝高程-道床高度。)確定基坑實際開挖深度。
基坑開挖至設計高程時,應將基坑底部夯實整平,并安裝底板,底板安放后應平整,復核基坑深度符合設計要求,然后根據支柱底部側面限界,安裝下部橫臥板。并將橫臥板外側夯實(或采用漿砌片石加固)。
4.4基坑回填
采用挖掘機施工較人工開挖土方量大,因此,支柱組立完成后,需采用機械進行回填,為確保基坑的回填夯實系數,建議采用三七灰土分層回填夯實。
5 施工重、難點分析
1、利用普通挖掘機開挖基坑時,要把握機械進入施工現場作業的時機。如有無大型機械進入現場施工的道路等。
2、利用機械開挖時,需確保有一定量的施工作業面,開挖時需按施工范圍順序推進,零散基坑開挖時,挖掘機往返調運成本相對較高。
3、利用機械開挖時,需提高挖掘機司機操作驗,一方面確保基坑開挖尺寸的精確度,另一方面應避免基坑開挖面積過大,對支柱基礎回填夯實帶來一定困難。
6? 安全注意事項
1、基坑開挖時坑口不得放置重物和工具,棄土距離坑口不應小于0.6米,棄土不用時應及時運走。
2、基坑開挖完成至組立支柱前,應對基坑采取防人員、機械等墜落的安全措施。
3、基坑開挖棄土不得堵塞排水溝,雨季施工時,應做好排水溝改移,改移后的水溝截面積不應小于原水溝的截面積。
4、雨季時需對基坑進行回填及對坑口進行遮蓋防護。
7 優化成果
采用機械開挖基坑,與人工開挖基坑相比較,一方面加快了施工工期進度,另一方面也節省了費用。
7.1進度核算
以237個基坑計算,人工開挖時,開挖基坑10個/日,完成共需23.7天。利用機械開挖時,開挖基坑按15個/日,完成共需15.8天。以上結論表示,在人工費用超出機械費用的基礎上,機械較人工開挖工期提前7.9天。
7.2成本及費用分析,以237個支柱基坑為例,具體詳見表一。
據上述測算,節省成本約6.98萬元。
參考文獻:
[1]《鐵路電力牽引供電接觸網支柱施工作業指南》TZ 371-2009? 鐵道部經濟規劃研究院
[2]《鐵路電力牽引供電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TB10421-2018? 國家鐵路局
作者簡介:
李永華(1978-),男,甘肅榆中人,工程師,本科,畢業于蘭州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主要從事工程項目管理,工程造價管理,工程招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