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光
摘 要:以大連機輛公司與國外合作項目的引進消化和自主創新為實例,闡述了軌道裝備企業在走進世界的進程中,企業標準化應予以重視的幾個工作環節,并詳細介紹說明了與國外項目合作交流中標準化工作遇到的各種問題,及其所采取行之有效的解決策略,及時地對國外標準進行引進消化,為自主創新企業積累技術財富,為企業堅實地踏出國門鋪平道路。
關鍵詞:標準化;引進消化;自主創新
0 引言
伴隨著世界經濟的日益全球化以及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打造“綠色、智能、人文” 一體化交通體系的嶄新理念呈現在世人面前,這對正在走進世界進程中的中國軌道裝備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為企業技術基礎的標準化工作,也面臨著新的挑戰。結合我們公司與美國EMD公司合作項目的標準轉化工作,淺談在走進世界的進程中,軌道裝備企業如何進一步開展標準化工作。
近年來,企業與國外的技術交流日益頻繁,技術標準在國際合作項目中所發揮的作用也日益突出,發達國家紛紛以技術標準,尤其是涉及國家、人身、財產、環保安全的技術標準為依據,強化其經濟和技術在國際事務中的競爭地位,削弱發展中國家的成本優勢,使我們的企業面臨嚴峻的挑戰,我們軌道裝備企業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或進行技術合作的時候,應該特別注意合作對象的標準狀況,引進技術的同時引進標準, 這樣才能保證引進消化,自主創新的工作進度,提高自己產品的質量和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一 引進消化,利用標準化規范國外項目轉化中的多種問題
我們公司與國外公司合作項目的標準轉化工作主要從以下幾個環節入手:
1 對外技術談判與考察前的準備
為達到引進和合作生產的預期目的,在與國外公司技術談判和考察前,我們先研究對方的標準化狀況以及我國同類技術采用的工藝標準、檢驗標準、試驗方法標準、材料標準、標準零部件標準等,這樣才能在技術談判時做到心中有數,掌握主動。
2 要求對方提供的標準資料
根據上述收集到的標準情況,在簽訂合同時,應要求外商提供與產品相關的標準資料清單,如產品質量技術條件、驗收規則、材料標準等,以便在標準轉化工作開始時進行分析、對照并提出問題, 在技術談判時及時解決與我們現有標準有差異的標準問題。
標準資料清單有以下幾方面:
2.1 基礎技術標準,包括機械制圖、公差與配合、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圖樣管理制度、產品包裝、通用技術條件等.
2.2 材料標準,括黑色金屬的化學成分、機械性能指標及其牌號, 有色金屬的化學成分、機械性能指標及其牌號, 非金屬材料以及其他特殊材料的性能及表示方法等。
2.3 標準件,包括緊固件(螺栓、螺釘、螺母、墊圈等)的品種規格以及液壓元件、潤滑密封元件、軸承、聯軸器、制動器等。
2.4 相關的通用零部件,包括電機、液壓缸、氣缸、減速器等。
2.5 工藝標準和規范, 如涂裝規范 、熱處理規范、焊接規范、鑄造和鍛造規范等。
3 引進的標準資料專項管理
基于前期的周密工作,國外公司都會給我們提供了大量的其國家標準、行業/協會標準還有企業標準,這其中涉及設計、工藝、檢驗、材料等多個方面,我們將這些標準統一由標準化部門組織翻譯、校對、打印蠟圖歸檔、分類管理、匯總目錄、進行下發,在后續的標準版本升級替換中,都能及時更改,保證各部門使用標準的版本有效性。
4? 產品圖樣轉化后的標準工作
產品圖樣的順利轉化,是對外合作項目順利進行的首要前提,也是重要標志,EMD合作項目的產品圖樣順利下發之后,我們標準化部門根據設計師提議,結合我們企業實際生產、研發狀況,對EMD項目中的部分通用件、原材料、工藝標準進行了不同程度采標轉化,制訂了我們自己企業標準,為企業進一步積累了大量的技術財富。
二 自主創新,多維度搭建標準體系應對國際市場
世界工業強國中廣泛有“一流企業賣標準,二流企業賣專利,三流企業賣產品”的認識,早期的英、法、美等發達國家在完成三次工業革命、經過上百年的經驗積累和技術沉淀后形成了完備的標準體系,并以此牢牢占據制造業的頂端,通過標準、計量和認證認可等實現對發展中國家形成技術準入。
軌道交通行業的認證通常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是對產品合格準入的審查,構筑在龐大而系統的標準體系之上。
近年來,公司針對國內、國外鐵路市場的產品認證工作多方面展開,有以TSI 為核心的歐洲鐵路產品認證、美國的ARR鐵路產品認證、國際鐵路行業的IRIS產品 認證,國家鐵路局和鐵路集團公司也在近年與國外交流合作中形成了國內自己的CRCC 認證。
為了更好的服務于公司項目,我們按不同的維度分別構建標準體系,以利于標準的的使用。
1 按產品的型式類別搭建
機車標準體系、城軌車輛標準體系、動車組標準體系、磁浮車輛標準體系和柴油機標準體系等平臺化標準體系。
2 按產品認證方式搭建
TSI 認證標準體系、AAR 認證標準體系、CRCC 認證標準體系和IRIS 認證標準體系。
3 按產品實現過程搭建
設計標準體系、工藝標準體系、試驗標準體系、檢查驗收標準體系。
4 按標準的適用范圍搭建
基礎標準體系、通用標準體系、專用標準體系。
通過建立多維度的標準體系,有效科學組織企業內部使用的標準,可快速幫助使用人員構建個人標準知識體系,快速定位所需標準。
三 加強管理,搭建標準化信息化融合平臺
但是按不同維度建立起標準化體系后,還需要使用人員有效的運用實施,這就要具備高素質標準化思維的群眾基礎。只有全員建立“人人遵標準、事事有規矩”的工作意識,才能讓標準有效貫徹實施。因此我們從規章制度等方面強化標準日常的管理,制定了一系列標準化工作管理辦法,強制建立起標準化意識。
1 搭建組織結構
公司設立標準化委員會,由公司總經理任主任,總工程師、總會計師及相關主管副總經理任
副主任,相關主管副總工程師及有關部門領導任委員組成,統管公司的標準化工作;公司標準化委員會下設秘書處和標準化工作組。
2 明確組織分工
擬制工作企業管理標準,明確公司標準化委員會、秘書處和標準化工作組管理內容和要求、職責與權限。所有相關部室和分子公司都有規定,形成良好的標準化工作氛圍。
隨著信息化設計平臺的應用,我們利用PDM系統來管理企業的產品數據,新型標準化信息平臺應借助軟件技術、大數據技術,將企業基礎標準集成到軟件系統中,從而通過軟件完成標準化的審查。同時,建立產品圖樣、文件與標準的關聯關系,形成統計分析數據庫,從而實現標準與產品的關聯關系,讓標準落到實處且指向具體,讓原來孤立標準具有可分析的價值。通過關聯關系,借助軟件的數據采集、統計和分析,可了解本企業標準的執行情況,如各標準的采標率,關鍵標準的使用情況等,并以此指導標準部門和設計開發部門有針對性的精研標準。
四 結語
綜上所述,在產品走進世界的進程中,企業的標準化工作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它是引進消化的基礎,更是自主創新的核心動力,必須對其加以足夠的重視,在平時的標準化工作中,企業標準化人員也要注意收集各國常用標準. 并組織力量對常用的外國標準進行翻譯,這樣才能更準確地解決國際技術合作中遇到的各類標準問題,為“中國制造”堅實地踏出國門鋪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