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楊
摘 要:在網絡授課的潮流下,將網絡“帶貨”的思維,遷移到網絡“帶課”的設計與運用中,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前設計,聚焦學生對知識的參與感的課中突破,以大數據信息反饋為切入點的課后反思,從而提升網絡教學的知識轉化。
關鍵詞:用戶思維;兜售參與感;網絡語言;大數據反饋;知識轉化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網絡教學成為新晉“網紅”,讓老師從三尺講臺轉向方寸屏幕,借助于騰訊課堂、釘釘、騰訊會議、云班課、學校的網絡教學資源平臺資源的搭建,老師們快速進入主播角色。網絡課堂,變化的是技術手段,不變的是學生為中心的理念。知識在網絡課堂中的傳播類似于直播間中的“帶貨”,更加需要注重知識的轉化率,因此,教師應運用互聯網思維去設計和轉換課堂知識,從而提升知識轉換率。下面筆者就自己的經驗談談幾點感受。
一、以互聯網中的用戶思維做網絡課程設計,教師應學習用戶思維模型,快速完成思維方式的轉換。
互聯網思維最重要的是用戶思維,將用戶思維方式遷移到網絡課堂的課前設計中,是知識轉換的關鍵一環。互聯網用戶思維指在價值鏈各個環節中都要以用戶為中心去考慮問題,只有深度理解用戶才能生存,沒有認同就沒有合同。遵循這一思維方式,網絡課程在設計之初,確定了教學目標,對學情進行分析后,教師應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慮課程知識點的設計,轉換思維方式,以學生為用戶,以學生最能接受的方式為出發點,對需要學習的內容進行設計。
用戶思維涵蓋最經典的Who-What-How模型,Who-目標消費者(參與網絡學習的學生),What-消費者需求(學生的需求,網絡參與感),How-怎樣實現(全課程知識點均有學生的體驗),遵循這一理念,教師可完成網絡課程的思維方式的轉換,從而提煉出每次課程的知識結構的設計。
二、遷移互聯網思維中的用戶參與感,網絡教學中的學生參與感是提升課堂知識轉換的重要一環。
課堂知識轉化一定要嫁接在學生參與的基礎上,鑒于網絡授課的局限性,教師主要運用提問和討論等方式對課堂知識點進行把控。為保障教學轉化,授課過程中每個知識點的設計中均有學生的參與,教師可設計系列問題,并將知識點與問題結合在一起。設問從簡單的入手,步步深入,由易到難,會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感,正面反饋吸引學生;參與的方式可問答、可討論,但建議簡單的問題由課堂上活躍度不夠的學生來回答,抓住不活躍的“關鍵的少數”,提升他們的專業自信,吸引他們繼續學習下去的動力就是讓他們也參與進來,激發他們的探究心理。而其他的“沉默的大多數”因為在自我學習上的良好習慣,會自覺的進行課程初步學習。進而營造網絡課堂的學習氛圍。
全員參與的討論中,教師能夠從學生參與回答的討論區中抓住一些學生的個性化回答,通過鼓勵和一些網絡化的語言,帶領學生進入深度領域的思考,完成課堂知識目標的達成。教師借助給予學生貼個性化標簽,吸引學生的深度參與學習,從而實現知識點的深度轉化。
三、將互聯網思維中的兜售參與感與重難點知識相結合,從而更好的實現重難點知識的轉換。
互聯網思維中的兜售參與感,是通過用戶參與去優化產品,每次新品上市,把設計款式放到粉絲群,讓粉絲投票,最終決定潮流趨勢。而對于課堂教學中的重難點突破,一直是一個課堂上值得教師去深度探討的地方。教師不妨將重難點知識的傳授設計成2-3種不同的授課模式,課前下發給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先去選擇或修訂,從而達到重難點知識在學生傳播層面的初步認知,學生有了選擇權,會認真去研究這個問題,也間接的推動了學生的課前預習。學生及時將選擇反饋給任課教師后,任課教師再根據學生的信息反饋,對重難點問題的課堂傳播方式和方法進行修改。在網絡課堂的實施過程中,因為有了學生自己的選擇和參與,重點知識的講授會更能直擊用戶的學習體驗,學生實現二次學習,從而突破重難點知識在網絡課堂中的轉化。
四、將互聯網中的“帶貨”網絡語言搬入網絡課堂,讓網絡“帶課”的語言環境變得生動有趣,為知識的傳播定制標簽化語句,從而提升知識轉化的簡約。
"Oh,Mygod!我的天哪!"、" 選它!"、“54321”、“666刷一波”、動漫二次元語言, 網絡直播中的“帶貨”臺詞,嫁接進入到網絡課堂,不僅調節氣氛,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而且可以做為知識個性化的標簽,加深印象。簡潔清晰的語言節奏,也是輔助知識轉化不可或缺的一環。教師可通過適當的模仿,并運用教學經驗適當的加入到網絡課堂教學中,網絡語句應簡潔清晰,若能與重點知識嫁接到一起,則形成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五、運用互聯網中的大數據思維,解決網絡授課的課后反饋,實現知識轉化的閉環。
用戶在網絡上一般會產生信息、行為、關系三個層面的數據。這些數據具有沉淀性,有助于企業進行預測和決策。同樣,學生在互聯網教學中產生的互動課堂信息和停留課堂時間的信息,也需要任課教師課后去仔細分析,從而對自己的課程進行評估和課后思考,教師還可以通過相關數據分析反饋,找到自己的授課“盲區”,提升授課教師的網絡教學水平。至此完成一個完整的網絡授課轉化的閉環。
通過本文的論述,希望能夠為網絡教學的課堂設計和實施提供參考,共同提升課堂課堂的知識轉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