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琴
摘 要:本次研究選取建筑行業作為研究對象,先對我國建筑行業的工業化歷史分期與建筑工業化發展潮流做出簡要說明;再按照建筑工業化、住宅產業化分別展開闡述;最后,通過對建筑工業化與住宅產業化關系淺析的基礎上,對主題做出總結。
關鍵詞:探討建筑工業化和住宅產業化
工業文明產生于19世紀,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目前已經進入到第四次工業革命階段,其主要表現為以德法等歐洲工業國家為主的“工業4.0”、以美國為主的“人工智能”,及我國提出的“中國制造2025”等。由于工業革命浪潮的席卷而來,工業化已經波及到了各行各業,建筑行業自不例外。下面結合我國建筑行業的發展狀況對其工業化及其催生的住宅產業化等問題展開具體論述。
1、我國建筑工業化歷史分期
從歷史分期角度觀察,我國建筑工業化分別經歷了停滯期、探索期、發展期、成熟期。1949-1978年的建設力量集中在重工業領域,建筑領域的發展相對停滯;1978-2000年因“改革開放”政策的持續推進,我國建筑行業進入到了探索時期,尤其是唐山大地震的影響極大的促進了這一探索的速度;2001-2015年,借助2003年全面發展建筑行業的政策及相關措施推動,建筑行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2015年至今由于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影響,在我國“中國制造2025”戰略規劃的科學理論指導下,建筑工業化憑借技術力量、經驗積累、人力資源、設計理念、生態保護、城市現代化等全方位革新,我國建筑工業化已經躋身世界建筑業前列。
2、建筑工業化
2.1建筑工業化內涵解析
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信息技術與工業及相關產業深度融合的結果。從此次工業革命對于建筑行業的影響及其比較優勢的移植應用觀察,建筑工業化主要是指信息技術、互聯網思維兩大要素在其中的應用。從技術的角度講,建筑工業化的發展集中體現在建筑的智能化、聯動性、整體功能呈現方面。從思維的角度講,新的互聯網思維,激發了建筑領域在運用模塊化、專業化、程序化方面的精耕細作;一方面,建筑設計突破了以往單一化的設計理念,對主體建筑與附屬建筑進行綜合考量后,把設計理念提升到了與城市整體規劃相適用的更高層面。另一方面,建筑工業化使建筑施工改變了施工策略,形成了形式新穎的模塊化分工處理,先進行單一部件的整體施工,然后再進行模塊組裝,極大的提高了建筑施工效率。而且,由于第四次工業革命包含有“整體革新”的理念,因而促使建筑工業化實踐中進一步加強了建筑與自然之間的聯動,催生了諸多新風格,將人-建筑-自然的關系進行了重新定位與構建。比如,我國在提出了“海綿城市”方案,極大的改善了城市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保護了生態、解決了城市洪澇問題、和諧了人與自然關系等。
2.2建筑工業化技術特征
建筑工業化的技術特征表現在結構形式、技術應用、構造形式、建筑特點等方面。以我國為例:
采用剪力墻結構形式,運用灌漿套筒、漿錨搭接、預制、疊合等技術,構造形式如整體裝配式形式,此結構形式的特點優勢體現在對高層建筑的現澆結構設計及施工實施方面的高度適用性。再如多層剪力墻結構形式,其最大的特點即是高效化、簡便化,在低層建筑施工實踐方面比較優勢非常大。再如疊合剪力墻結構形式,其主要特點集中體現了多層建筑的應用方面,也有利于低烈度區域內的高層建筑施工實踐。
在框架-剪力墻結構形式方面,預制特點與現澆特點相得益彰,極大的解決了抗震、高度等因素影響下的建筑施工難點與痛點,但其要求相對也高,如在管理與組織方面,對于效率的提升至關重要。與國外比較,我國在預制框架-預制剪力墻這種構造形式方面,目前還處于基礎研究與局部應用階段,其應用較多的是預制框架-現澆剪力墻的結構形式。
而單一的框架結構形式下,所應用的鋼筋套筒-灌漿施工法,型鋼或型鋼-混凝土框架結構施工法,均能夠實現模塊化的組裝,效率相對較高,適用范圍以低層、多層建筑為宜。其主要特征是連接點相對單一,易于靈活現澆以及各部件預制,是建筑工業化技術應用中的佼佼者。
至于框架-核心筒結構,則以預制框架-現澆核心筒技術為主,其抗震性能也相對完善。需要注意的是,我國城市地區與農村地區存在差異化應用,農村建筑采取了形式變形的方法,將其改變為“打圈梁”的形式,其抗震功能及原理基本一致。
3、住宅產業化
3.1住宅產業化的發展階段
建筑工業化的持續性推進產生了很多重大成果,其中之一便是住宅的產業化。由工業化到產業化是一條必然的發展之路。其發展的第一階段即是著名的 “福特汽車生產線”,屬于局部的產業化;第二階段即是農業、工業、服務業三大產業劃分后各產業的“上游-中游-下游產業鏈”構建;第三階段發展到了所謂的“制造業6+1”,即以某一產品為例,按照產品設計、材料運輸、生產制造、訂單處理、市場營銷、零售六個產品制造環節,將其統一到“工業產業化”的體系之下?,F代的建筑工業化,即是在第三階段的理念之下,將某建筑工程作為一項產品進行工業化的流程式生產制造,使其滿足建筑工業化特征,并形成一條適合于住宅產品的產業鏈,帶動住宅產品的市場效應,最終建立起品質卓越的住宅產業產品市場。
3.2住宅產業化重在設計
住宅產業化是建筑工業化的必然發展結果,但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轉化卻并非易事。從現階段住宅產業化的一般發展狀況而言,建筑工業化的技術運用已經基本成熟。與技術性的比較優勢相比,設計方面卻存在諸多不足。按照建筑工業化的利潤比例計算,建筑產品的工業設計在其中占比高達90%以上,也就是說,一個好的住宅產業化發展方案,需要在住宅建筑的設計方面加大投資。以當前城市舊區住宅改造為例,其產業化的發展方向就集中于外觀的設計與改造,內部的水路系統、電路系統、弱電網絡系統的改造,以及住宅區域的生態環境改造等方面。這一老舊城區的住宅改造也佐證了我國在住宅產業化發展方向上的一些轉變。
4、建筑工業化與住宅產業化關系
建筑工業化催生了住宅產業化的發展,住宅產業化反映出來的居住需求特征,主要表現在住宅品質化、多樣化、節能化、健康化、智能化、舒適化方面。由此構建起了住宅產業化中的兩大新主體,即作為消費者的居民與作為生產者的建筑企業。在生產與消費的關系模式下,建筑工業化使住宅產業化成為了可能,也進一步要求住宅產業化在住宅建筑未來發展中,為建筑企業進一步生產好的住宅產品起到激勵其重新定位住宅產業化的發展方向,尤其是在住宅產品的設計領域突出其競爭能力。
結束語
在我國全面的現代轉型中,建筑工業化有利于提升建筑行業向更高水平發展。一方面,建筑工業化推動了住宅向產業化方向的發展,另一方面,住宅需求在數量、質量、品質諸方面也形成了多樣化的需求特征。因此,在當前階段,積極研究建筑工業化與住宅產業化的關系,借助前者的完善,帶動后者的優化,既能夠幫助建筑企業尋找到一條新的發展之路,也有利于滿足我國居民在住宅領域內的新需求。
參考文獻:
[1]楊軍.建筑工業化趨勢和鋼結構住宅產業化方向[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9,17(16):3642.
[2]張云寧,鄭思瑩,歐陽紅祥, 等.工業化建筑效益的研究綜述[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19,41(6):633-636.
[3]徐曉妮.建筑工業化時代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人才需求分析[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20,3(1):2108.
[4]王昊.裝配式結構體系的發展與建筑工業化[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20,11(1):2513-2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