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立生態廊道是景觀生態規劃的重要方法,是解決當前人類劇烈活動造成的景觀破碎化以及隨之而來的眾多環境問題的重要措施。宿遷市雖已做了大量的植樹造林綠化工作,但仍存在質量不高、功能單一、重建輕管、可持續性不高等現狀問題。本文提出在全市重點建設中心城區、京杭大運河、古黃河、駱馬湖、洪澤湖五大生態廊的構想,并利用規劃先行、明確責任、強化監管、生態優先等舉措有效解決上述問題。
關鍵詞:生態廊道建設;五大生態廊;構想
1 生態廊道的概念
城市生態廊道指在城市生態環境中呈線性或帶狀布局的,能夠溝通連接空間分布上較為孤立和分散的生態景觀單元的景觀生態系統空間類型。
生態廊道主要由植被、水體等生態性結構要素構成,具有保護生物多樣性、過濾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風固沙、調控洪水等生態服務功能。城市生態廊道不僅僅是道路、河流或綠帶系統,從空間結構上看,它是由縱橫交錯的廊道和生態斑塊有機構建的城市生態網絡體系,使城市生態系統基本空間格局具有整體性,系統內部高度關聯性。建立生態廊道是景觀生態規劃的重要方法,是解決當前人類劇烈活動造成的景觀破碎化以及隨之而來的眾多環境問題的重要措施。
2 生態廊道建設的重要意義
宿遷市綠化覆蓋率達29.33%,在全省13個地級市中僅次于徐州排名第二,這對于以平原為主的地區來說實屬不易。宿遷先后獲得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綠色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中國最具生態競爭力城市、聯合國環保節能新型示范城市等殊榮,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2.54平方米,所轄三縣均為全國綠化先進縣。近年來,宿遷先后實施了駱馬湖沿岸湖濱風光帶、古黃河濕地公園、京杭大運河風光帶及洪澤湖濕地公園等項目建設,使河湖水質明顯改善,生物多樣性指數及群落結構穩定性逐年上升,大大提升了宿遷的生態建設水平。
盡管宿遷已經開展了大量的植樹造林綠化工作,但由于缺少系統的規劃與研究,各種綠地、自然生態系統之間的連通性較差,種群結構簡單,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不能充分發揮,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帶動性不強。目前仍存在著質量不高、功能單一、重建輕管、可持續性不高等現狀問題。為此,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設中心城區、駱馬湖、洪澤湖、京杭大運河、古黃河五大“生態廊道”的構想。生態廊道的建設,可起到溝通沿線各生態斑塊、促進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提升生態服務功能等作用。
2.1 生態廊道有助于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綠色城市
生態廊道是依循場所的不同屬性,契合場所特質所建構的景觀單元,具有明顯的鄉土特色,可有效改變綠化種群結構簡單、功能單一的問題。同時,生態廊道是供野生動物移動、生物信息傳遞的通道,對生物多樣性保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有著重要作用。生態廊道是城市生態綠地系統的重建,體現以人為本、營造“城、水、林”和諧的生態格局和現代生態文明的新形象。
2.2 生態廊道有助于緩解城市的熱島效應,構建城市綠色網絡
對生態廊道區域嚴格規劃控制,包括控制建設高度和密度,有助于增強通風潛力、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生態廊道是緩解城市“孤島效應”和“熱島效應”、減低噪音、改善空氣質量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界定城市邊界,控制土地開發的有效途徑之一。生態廊道具有凈化空氣和水、緩和極端自然物理條件(氣溫、風、噪聲等)、降解廢棄物等多種的生態服務功能,創造更加舒適的居住環境。同時,生態廊道是構建城市綠色網絡的基礎,能有效地分隔城市的空間格局,控制城市的無節制擴展,強化城鄉景觀格局的連續性。特別是中心城區的生態廊道,可以有效將宿遷經濟開發區、宿豫經濟開發區等工業用地與居住、商業用地隔離開,降低工業生產對人民生活的影響。
2.3 生態廊道可提升城市形象,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好的生活、休憩環境
生態廊道建設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引領工程,不僅能改善城市的環境,提升城市形象,而且對于優化區域的經濟發展和招商引資的環境,提升區域土地價值意義重大。中心城區生態廊道的建設可為城市營造了良好的人居環境,其中一些小徑、沿河流的景觀帶等都為城市居民提供了很好的游憩環境,以京杭大運河運河歷史文化為主題的生態廊道可成為宿遷的名片,具有宣傳、教育的功能。并且,城鄉貫通的生態廊道有利于統籌城鄉發展、牽動區域經濟發展、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增加鄉村景觀的游憩功能。
2.4 生態廊道有利于宿遷生態紅線區域的保護
五大生態廊道建設的范圍涉及到的生態紅線區域面積為1486.24平方公里,占宿遷市生態紅線區域總面積的84.2%。生態廊道建設與保護對于宿遷市生態紅線區域的保護意義重大,特別是對京杭大運河清水通道維護有益的補充。
3 宿遷市生態廊道建設的初步構想
以景觀生態學、生物多樣性、碳匯等理論為依據,以宿遷生態廊道、生態斑塊建設現狀為基礎,結合《宿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2-2030)》,以最具宿遷特色的“兩河兩湖”為主體,構建市域城鄉空間發展主軸,重點建設中心城區、京杭大運河、古黃河、駱馬湖、洪澤湖五大生態廊道系統。
3.1 中心城區生態廊道
基本定位:中心城區生態廊道是連接原有的郊野公園、重要城市公園、重要城市廣場等生態斑塊的重要載體,對于降低城市熱島效應和孤島效應、降低景觀破碎程度、挖掘城市歷史文化特色、發展城市慢生活具有重要意義。
建設理念:以京杭大運河、古黃河、環城西路為縱軸,以環城北路、環城南路、宿新高速為橫軸,形成“三縱三橫”的城市生態廊道網架。
中心城區生態廊道除了重點建設線形、帶狀的生態廊道之外,還包含與之相連的重要基質和斑塊的建設,要充分考慮廊道系統與區域原有的郊野公園、重要城市公園、重要城市廣場等景觀鑲嵌體的有機連接。通過生態廊道的建設,降低景觀破碎程度,使生態廊道系統成為城區景觀的重要框架,成為城市自然生態恢復最好、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區域之一,形成“人、水、城、林”交相輝映的城市映像。
以京杭大運河、古黃河為主體,沿河建設10-50米的水-陸復合生態系統,充分挖掘宿遷文化特色,發展城市慢行休閑系統,集娛樂、休閑、晨練、親水于一體,吸引現代服務業、休閑旅游產業集聚,帶動沿線區域加快發展。沿環城西路、環城北路、環城南路、宿新高速的生態廊道需因地制宜,建設20米以上的生態屏障,保護中心城區和各發展區的生態環境。在樹種的搭配上,以喬、灌、花、草為主,保持自然林原貌,為生物的遷移和歇息提供良好空間。
3.2 沿古黃河、京杭大運河生態廊道
基本定位:沿河生態廊道是降低入河污染物、維護京杭大運河清水通道的生態基礎,是統籌城鄉發展、彰顯宿遷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
建設理念:兩大生態廊道城區部分融入中心城區的生態網架體系,兩河東部生態廊道主要位于泗陽縣中部,使之成為帶動泗陽經濟發展融入城區的重要載體。通過加強河道改造和建設,提高河道在生態環境保護、城市景觀和形象建設的功能和作用。在河道兩側設置20米以上的植被帶。植被搭配以地方優勢種為主,草本、灌木和高達喬木層次組合。同時,在河流廊道建設中與農田生態系統相結合,在河道周邊大力發展特色種植業和特色林果業,增加生物多樣性,提高生態效益。
3.3 駱馬湖生態廊道
基本定位:是連接嶂山森林公園、濱湖風光帶、沿湖濕地的生態廊道,是宿遷市北部重要的生態空間,對于保護駱馬湖水源水質、保護生物多樣性、讓自然融入城市、改善城市環境質量和景觀具有重要意義。
建設理念:以生態紅線區域劃定的203.79平方公里駱馬湖重要濕地、嶂山森林公園、濱湖觀光綠帶等生態斑塊為基礎,建設連接各斑塊的生態廊道,使該區域成為全市林木覆蓋率高、動植物種類豐富、自然景觀優良的城市后花園。生態廊道具有生境、傳輸通道、過濾和阻抑作用以及可作為能量、物質和生物(個體)的源或匯的作用,是聯結著生態系統各斑塊的帶狀空間。通過建設20-50米寬的生態走廊,為生物提供足夠的生境和通道,并能減少來自市域的各種污染物進入駱馬湖,保護駱馬湖水源水質。植被搭配以地方優勢種為主,草本、灌木和高達喬木層次組合,并與周邊現有景觀融合,保護生物多樣性、提升景觀生態質量。
3.4 洪澤湖生態廊道
基本定位:生態廊道是泗洪、宿豫、泗陽基質污染物入湖的緩沖帶,是宿遷東南部重要的生態空間,具有攔截污染物、保護動植物多樣性與自然景觀等重要功能。
建設理念:結合生態紅線區域(沿湖重要濕地)保護的要求,建設沿湖生態走廊,貫通各生態斑塊,建立水-陸復合的生態系統。按照“組團發展、通道相連、生態隔離、宜居田園”的原則,因地制宜設定生態廊道寬度。在廊道建設中與農田生態系統、人居生態系統相結合,建設生態、經濟、社會效益有機結合、層次多樣、結構合理、功能完備、效益兼顧的生態廊道系統,使區域景觀生態建設呈現跨越式發展,綠化程度和區域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提高。
4 生態廊道建設的對策措施
4.1 規劃先行
生態廊道建設應納入宿遷市總體規劃用地布局規劃之中,待規劃批準實施,所有開發建設活動都不應以任何理由破壞廊道的結構與功能。實施“誰破壞、誰修復”、“破壞有過,保護有功”的獎懲制度。在建設過程中,請專業的園林設計單位高標準設計,并嚴格落實。
4.2 明確責任
宿遷市政府對生態廊道建設實施綜合決策;并責成發展計劃、建設、規劃、國土、農業、水務、園林、環保等部門提出對生態廊道建設的目標要求與存在對策。將生態廊道保護與建設作為環境保護監督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責成各有關部門按年度上報主管地區生態廊道的保護與建設情況,以及存在問題、解決途徑。
4.3 強化監督
對建設、規劃、國土、水務、農業、園林、環保、城管等部門以及各鎮政府,實施生態廊道建設與保護的地域分工,建設條塊分工與結合的管理體制,賦予建設與監督職能。重大建設開發項目,技術引進或技術改造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以及對各類規劃(區域、城鎮、交通、水利、農業等)進行的規劃環評應增加對生態廊道正負面影響的內容。
4.4 生態優先
生態廊道中的綠地系統以鄉土樹種為主,重視樹種的成活率及適地適樹,不應盲目追求大樹移栽和種植單一樹種,注重經濟效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融合。
參考文獻;
[1] 吳海峰. 生態城市:鄭州城市建設的模式選擇[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5年3期
[2] 李子君. 中國如何進行生態城市建設[J].環境保護.2002年10期
[3] 王家驥、李京榮、常虹、何萍. 生態城市建設的思路和實踐[J].遼寧城鄉環境科技.1999年06期
[4] 周文華. 北京市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問題及對策[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15年7月第13卷第3期.
作者簡介:
劉慶靜(1989.11),性別:女民族:漢族,籍貫(精確到市):江蘇省宿遷市,當前職務:綜合科科長,當前職稱:助理工程師,學歷:本科,研究方向:從事生態文明建設、環境影響評價等相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