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婷
摘 要:中小農業經營主體在種(養)植、加工,銷售等環節普遍存在“金融抑制”,農業供應鏈金融為解決融資難問題提供了新思路。以生態友好型農業企業為核心的農業供應鏈金融模式依托生態鏈,科學可持續發展農業生態產業,克服資金流動性風險、生態企業帶動性不足、生態農業意識缺乏等問題,將有利于建設綠色鄉村和助推鄉村振興。
關鍵詞:供應鏈;農業供應鏈金融;生態友好型農業
一、生態友好型農業供應鏈金融概念
生態友好型農業供應鏈金融即是指將生態型農企引入供應鏈金融中,并以其為農業供應鏈的核心,在為供應鏈上涉農主體提供資金融通支持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其在農業生態技術方面的優勢影響力,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因地制宜,回收改造農業生產環節中的廢棄物,在實現自然資源充分利用的基礎上,加速資金、物質、信息、技術的共享,積極引導涉農主體主動發展生態鏈科學農業產業,增強農業可持續性發展。生態友好型農企響應綠色農村號召,具有發展潛力和投資價值,增加金融機構加入農業供應鏈金融主動性,加速產業融合發展,形成“生態友好型企業+N”的農業供應鏈金融模式。
二、生態友好型農業供應鏈金融案例
鑫寶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下稱鑫寶公司),以“光伏+”清潔能源技術為契機,將能源產業與畜牧養殖、果林種植相結合。首先,在生態資源流轉方面,鑫寶公司與零散畜牧養殖戶和果林種植戶簽訂購銷合同,收購養殖戶的牛羊和果林種植戶的廢枝,并將養殖場設立在無人的戈壁區,以光伏板建筑的養殖場可充分利用戈壁區光能轉換成電能,滿足養殖過程中廠房電子監控和日常畜舍清理所需。在牛羊養殖中產生的糞便為果林種植提供有機肥,果林的廢枝為牛羊提供養料,由此完成跨產業的生態鏈閉合環。
其次,在商業資金流轉方面,鑫寶公司發揮龍頭領導作用,以專利質押和自身信用向銀行保證供應鏈未來收益的穩定性,為鏈條上主體申請貸款,獲得政府資金及農業銀行投資共三億元,憑借其與農戶的日常接觸,克服信息不對稱,發揮資金分配職能,對供應鏈上游群體開立承兌匯票,允許供應鏈下游群體延期支付,保證資金在供應鏈上閉環流轉。
最后,在生態物質運轉的信息流方面,鑫寶公司發揮信息潤滑劑作用。鑫寶公司不止掌握“光伏+”清潔能源技術,還包括牛羊科學養殖技術。在不斷創新“光伏+”技術之外,定期對簽訂合同的養殖戶開辦養殖講座,并根據企業對市場信息靈敏嗅覺,及時調整農戶養殖結構,提高產業鏈靈活性、可持續性。
三、生態友好型農業供應鏈金融模式運行存在的問題
(一)涉農主體缺乏生態保護意識、農業供應鏈金融認識
首先,生態化處理,對農業企業科技水平和設備革新提出更高要求,增加生產流程與成本,涉農企業普遍缺乏生態意識;其次,對于農戶而言,其生產行為主要以方便為主,例如焚燒秸稈、隨意堆放牲畜糞便,由于農戶未充分認識生態保護的重要性,造成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最后,農戶對農業供應鏈金融認識不足,訂單履約率低。農戶相機抉擇是否履行訂單,在對己有利時執行,在無利時選擇毀約,道德風險嚴重,涉農主體缺乏維護自身信用意識,無法保證供應鏈上貨源穩定,降低企業與農戶的合作意愿。
(二)金融機構參與積極性不高
理論上生態友好型農業供應鏈金融模式下資金來源渠道豐富,但現實中,該模式下的資金主要來源于政府支持,金融機構參與度低。在政府不斷釋放有關綠色發展相關的積極政策信號背景下,金融機構在綠色金融領域不遺余力,但不同于綠色能源產業的高收益、低風險,農業產業成本高、風險大、收益具有不確定。由于綠色農業是依托農產品發展的,農產品受自然環境影響大,風險難以預測和規避,導致農產品價格波動幅度高,降低金融機構參與積極性。金融資金的趨利性導致生態友好型農業供應鏈金融中,金融機構的參與度低。
(三)生態友好型農業企業,核心帶動作用不足
“生態友好型農企+N”的農業供應鏈金融模式下,生態農企發揮資金流、信息流、物質流的“放大器”、“加速器”作用,以及連接多個農產品市場進行生產和交易,但發揮這些作用對處于核心環節的生態農企的業務水平、資金規模、供應鏈管理能力等有更高的要求。由于目前國內生態農企數量少、規模小,大多處于發展階段,對財政資金依賴性高,自身發展尚且需要大量資金,沒有額外能力向供應鏈上下游主體再提供資金融通。承兌匯票可有效解決企業資金時間差,但農戶對匯票不熟悉,導致其帶動效益不明顯。生態農企大多為當地重點引進項目,各項利好政策使企業不通過供應鏈金融模式,也可保證持續運營,導致其喪失服務中小農戶積極性。大多數生態企業僅在完成流通和支付環節時,與農戶有短暫接觸,不能滿足執行供應鏈資金分配職能的信息基礎,資源流動效率低。
四、優化生態友好型農業供應鏈金融模式的建議措施
(一)加強規范涉農主體金融行為,樹立農業生態意識
社會各界加大宣傳農業生態和金融信用,積極引導和規范涉農主體金融行為。舉辦種類多樣的講座,對農戶進行再教育,使其重視合同的法律效力,不再隨意毀約,不斷加強農戶信用意識,逐漸消除金融機構對于農業貸款主體信用低、貸款風險高的看法;豐富農戶金融、財務知識,使其充分了解承兌匯票、倉單質押等金融工具的效應,增加農戶融資渠道;采取多種渠道,加大涉農主體農業生態保護意識。企業方面可通過設立指標,將企業的盈利與農業生態保護掛鉤,從而增加企業參與農業生態積極性;農戶方面加大生態保護宣傳,通過增設相關公共設施或以生態企業為牽頭方,主動為農戶提供收集牲畜糞便、秸稈等服務,利用生態農企形成的資源集約化處理,解決農戶在處理生態資源時的不方面問題,并對農戶所有的生態資源支付客觀的報酬,提高農戶參與生態農業供應鏈金融積極性。出臺相關政策措施,嚴格規范涉農主體的經營行為,面對不符合農業生態友好型發展的企業和農戶,嚴格執行懲罰措施。
(二)弱化“金融抑制”,提高金融機構參與積極性
積極構建更加開放、公正、規范的金融市場環境。加大信用檔案的建立、升級信息技術支持平臺,降低和分散金融風險,出臺相關利好政策,營造良好農業金融環境,鼓勵更多金融機構參與。金融機構對農業供應鏈金融,應針對性提高業務能力,建立一支覆蓋農業產業鏈的專業化隊伍,加強金融機構對相關農業供應鏈金融產品政策、流程等方面的掌握,積極開展農業供應鏈金融創新,勇于展開應收賬款質押貸款、動產質押貸款和保兌倉融資等等多種形式的服務,直接服務于農戶和中小企業。
(三)擴大供應鏈上生態企業規模,增強帶動作用
積極鼓勵創建生態友好型農企,或是引入具有規模的涉農企業,加大農業供應鏈金融鏈條上企業資金帶動能力,鼓勵生態農企技術創新、開拓特色農產品品牌,以新技術、好品牌養企業而不是以財政撥款養企業,以品牌拉動訂單生產,推廣訂單種植,增加農戶收入。同時政府號召龍頭企業和生態農企等核心主體承擔社會責任,積極主動為中小農戶提供資金支持和融資擔保,增加中小農戶得到的金融服務數量和質量;政府在財政撥款推動生態技術型農企發展的同時,牽線農企與當地高校聯合,鼓勵尖端技術人才加入,以專業技術推動農業供應鏈金融發展。
參考文獻:
[1]曾玲玲,程曉琳,孫琳琳.農業供應鏈金融模式優化與經濟效益測算[J].財會月刊,2018(06):160-166.
[2]洪怡恬.多方合作的農業產業供應鏈金融模式實證分析.農業經濟,2017(6):86-88.
[3]劉捷萍.農業供應鏈金融背景下探究融資困境與出路.農業經濟,2017(6):89-91.
[4]周曉強.以供應鏈金融助推農業產業化發展[J].中國金融,2012(15):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