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多元評價是信息技術學科學生個性化評價的重要手段,是信息技術教師因材施教的重要依據。本文從目前信息技術課中傳統的學生學習評價體系缺陷出發,分析了多元評價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優點。
關鍵詞:多元評價;信息技術
一、引言
信息技術是一門應用性、實踐性、科技性很強的學科,它以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信息技術操作能力以及創新精神為主要目標,小學階段的學生處于掌握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的關鍵時期,而在當前信息社會的影響下,小學生的信息技術基礎參差不齊,有些學生經常接觸電腦、平板、手機等,而有些學生則基本上沒有信息技術的基礎。為了消除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提高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教師應視學生具體情況,采取多元評價機制,制定適合各層次的評價指標,對學生進行客觀的縱向、橫向學習評價,并有意識關注每位學生,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二、多元評價方法
1.多元交互的評價標準
根據課程改革綱要的標準,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標準應是以學生已有的發展基礎為評價標準,并突出學習過程的體驗、情感、態度、價值觀、綜合能力、不過分強調結果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小學信息技術是一項知識性和技能性相結合的學科,也是綜合反映學生學習能力、動手能力、興趣愛好、認知水平等多方面綜合素質的學科。因此,信息技術課程的評價標準,應當采用綜合評價和差異評價相結合的形式。特別是農村小學的學生信息技術基礎個體差異很大,必須根據學生原有基礎和個性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對學生采取分層次教學。在評價內容上實現多元化,利用統一標準評價和差異評價相結合的方法,使學生在信息技術學習中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受到有效的激勵和鼓舞。
2.動態的評價過程
新課改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課程評價理念,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將評價過程融入教學過程,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從而全面地評價學生,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而相對于小學階段的其他課程,小學生的信息技術基礎個體差異更大。特別是有些學生家庭擁有電腦、家長允許學生使用,并經常使用,有的學生家庭家長不讓學生過多接觸電子設備,甚至有些家庭沒有電腦,學生從也沒有用過電腦。如果用傳統的評價方式,就會顯得封閉、靜態、缺乏靈性,不能很好的針對每個學生,不利于將評價和教學過程結合起來,尤其忽略了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各種信息技術能力形成的考查。因此信息技術課程的評價過程應該是動態的,應該把學生評價的重點由關注“ 結果” 轉向關注“ 過程”,通過關注“過程”,促進“結果” 的提升,這樣,無論學生信息技術基礎怎么樣,只要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較過去有所進步,就進行表揚。原本基礎較差的學生由于進步獲得表揚,可充分調動其對信息技術學習的興趣,避免傳統評價方式對基礎較差學生消極評價的弊端。
3.多元化的評價主體
在評價過程中,應該采取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等方式相結合,讓多種評價主體參與進來。
⑴學生自評。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對自己的表現進行探索、調查,對作業、作品等進行自我分析和反思,能夠幫助學生有效地提高對自己掌握知識能力的認識。在學生自評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其評價方法,使學生能夠正確、積極的評價自我。
⑵學生互評。學習環境對小學生的發展起著很大作用,互評可以使學生與周圍的學習環境產生互動,如在課堂上展示學生的作品、讓學生進行演示操作等,然后由其他同學進行點評,在互評的過程中,學生意見得到流動和補充,同時學會了共享智慧和思維方式,從而形成良好的循環。通過互評,學生也學會了接受評價,正確對待評價和合理對他人做出評價。
⑶教師評價。教師要主導整個評價過程,引導多個評價主體進行評價。并在合適的時候對評價結果進行分析。根據實際情況可以調整評價體系,讓評價結果更加科學。在評價時,教師要注意針對農村小學學生的特點,進行個性化的評價,多鼓勵,讓每個評價對象都得到一種成就感。
⑷家長評價。家長也是評價體系中重要的一環,家長的評價,對學生的意義可能更為重要。由于農村學校擁有電腦的學生家庭極少,與家長無法通過網絡進行交流溝通,教師應努力通過其他途徑搭建一個家?;ネǖ钠脚_,把學生課堂上完成的作品展示給家長,讓家長參與到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當中。學生在家長的鼓勵下,能得到更好的精神成長動力。這也需要教師事先確定好客觀、公正的評價方式和標準,讓家長便于參與。
四、總結
多元化評價方法在內容上,它不僅對學生掌握的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學習內容的水平進行評價,還會對學生的信息技術意識、信息技術學習態度、合作精神等情感因素進行評價,這樣更有利于學生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改進;在評價的主體上,它在單一的教師評價基礎上,融合多元評價,通過基于互聯網的學習平臺,開展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學生相互評價和家長評價相結合的開放性評價方式,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評價變為主動參與評價;在評價的標準上,它既有統一的信息技術課程評價標準,又有更深層次的以學生的發展水平為參照的個人評價標準,二者相輔相成,一起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評價。這樣的評價方法對學生信息技術認識、情感發展以及參與課外信息技術的積極性、興趣等都具有良好的影響,更有利于教師因材施教、讓個性與共性結合以及實現多層次教學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高凌飚.過程性評價的理念和功能[N].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
[2]周衛勇.走向發展性課程評價——談新課程的評價改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沈春根.計算機專業課程實踐教學的多元教學評價方法探索與實踐[J].商情,2011(35)
作者簡介:
吳俊熳(1984.8.22-),男,民族 漢,
籍貫:浙江溫州人,現有職稱: 一級教師,學歷 本科,研究方向 :小學信息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