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青



摘 要:面對近年來博物館硬件建設的大上馬、大開館、大繁榮、大發展的局面,受眾群體和參觀需求也隨之發生著改變,呈現出科學性、藝術性、體驗性、擴展性、合理性和多樣性的特征。博物館在走多元化發展道路的同時,提高內在的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提供豐富的公共文化服務產品,己成為博物館改變傳統運行理念的刻不容緩的需求,從“以博物館為中心”轉變為“以公眾需求為中心”,博物館提高自身的公共文化服務軟能力勢在必行。
關鍵詞:國有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
當今社會經濟、文化已經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實際需求已不再僅僅局限于物質方面,而是將更多注意力轉向精神文化需求,這是社會的進步,也是歷史發展的趨勢。
政府根據經濟社會的發展階段和總體水平,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益為目的,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制度和系統被統稱為公共文化服務。公共文化服務是基于政府和民眾、義務和權益的對應關系而產生的政府向社會公民做出保障其享受基本文化權益的承諾,并且通過政府的職能部門予以兌現。因此,像國有博物館、圖書館、少年宮等就形成了多種公共文化服務產品的形態,并且它不以營利為目的、具有非競爭性、非排他性。
國有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供給輸出機構之一,對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承擔著更大的責任。根據國家文物局印發的《博物館事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人群覆蓋率明顯提高,從40萬人擁有1個博物館發展到25萬人擁有1個博物館。科技、(當代)藝術、自然、民族、民俗、工業遺產、二十世紀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專題性博物館和生態、社區、數字博物館等新形態博物館得到充分發展,博物館門類更加齊全,類型結構趨于合理。”截至2016年底,全國登記注冊的博物館已達4826家。從少人問津到千人“故宮跑”,從“看不懂”“靠自悟”到互動“講故事”,從枯燥呆板到“活起來”的文創產品。國有博物館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中延伸展覽和教育功能,激活歷史文物資源的生命力,成為更加惠及群眾的公共文化場所。
博物館事業進入大繁榮時期,國有博物館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在敞開大門,運用各種手段吸引觀眾的同時,會發現觀眾群體及其需求也悄然發生著改變,呈現多樣性。廣大群眾需要的不僅是量變,更是質變。我們如今已經逐漸意識到,在新形勢下國有博物館從“以博物館自身為中心”到“以公眾需求為中心”轉變的必然性,然而在這條轉型發展之路上還有著太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問題一、陳展內容與方式兩級分化,無法為公共文化服務提供豐富內容
陳列展覽是博物館直接面向社會和公眾,展示博物館水準的重要窗口,是博物館實現宣傳教育職能的基本途徑。以上海地區為例,年代較久遠的中小型博物館由于資金匱乏和關注度不夠,展館的陳展內容相對守舊單一,陳展方式較為落后,幾十年守著一個基本展覽不變動、不更新,無法為觀眾帶來新鮮感,難以吸引觀眾走進展館參觀。而在新建的場館中,陳展形式不斷更新,許多展覽都采用了多媒體、聲光電等新穎的展示手段,但是卻也容易陷入過于依賴多媒體技術,而弱化了展覽內容本身的價值和意義,以及要傳達的主題宗旨,讓參觀者有種眼花繚亂、霧里看花、不明所以的感覺。
例如,浦東展覽館的多媒體展項ABB機器人秀,該展項利用聲光電及五組超大屏幕互聯的方式,向觀眾展示當代浦東經濟,科技的發展成果,但大部分觀眾在看完此展項后,只是感受到了酷炫的燈光效果,對于該展項所傳達的浦東制造成果與浦東“四新經濟”精髓基本無法知曉。甚至在參觀完整個展館后,也并不能切實理解展覽想要表達的主題內容。因此,陳展內容與方式的兩級分化,會逐漸導致陳舊的博物館無人問津,而新建的博物館也難以吸引觀眾多次參觀的情況。
問題二、教育活動缺乏新意,無法吸引公眾
博物館的首要功能就是教育,在“終身教育”的大環境下,國有博物館的教育職能不斷深化。展覽是發揮教育功能的主要途徑之一,但并非唯一途徑。所以,國有博物館不僅要做好常設展覽,更要圍繞、配合常設展覽開展一系列延伸教育和拓展活動,來豐富觀眾的學習體驗,實現國有博物館教育效能的最大化。例如:開展示范表演活動、探索活動、專題講座、視聽欣賞、“動手做”活動、知識問答、巡回展覽、出版刊物等。筆者曾探訪過上海長江河口科技館,館內就緊扣“河口”這一特色主題打造了許多“河口”特色品牌的社教活動,有河口珍惜鳥類攝影展暨“小小觀鳥者”系列活動、“河口真奇妙”暑期科普夏令營活動等,讓兒童、青少年以及家長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到了河口知識,了解了科研應用,感受了河口歷史文化,樹立了保護資源環境的意識。
而目前部分國有博物館,還是存在著不重視教育活動規劃,盲目認為常設展覽就是教育活動的全部,由講解員帶領學生團隊參觀展覽就算是開展教育活動的傳統思維。特別在學生人數眾多且集中參觀時,場館根本無法消化這么多學生在同一時間前來參觀,但是為了年終的人數指標或者參觀計劃任務的完成,只能硬著頭皮接待,可想而知這樣的參觀效果必然會大打折扣,造成公共文化服務資源無法起到預期的作用。
問題三、欠完善的基礎配套設施,導致公共文化服務能力不足
豐富多彩的展覽和教育活動,可以吸引更多的社會公眾前來博物館進行參觀學習。而參觀者進入展館后,完善的配套設施和人性化的服務,則是使觀眾獲得良好參觀體驗的重要保障。
觀眾參觀博物館是一個完整的體驗過程,除了需要豐富多彩的展覽和教育活動之外,還需要舒適的參觀環境。例如,展廳的環境是否干凈整潔、是否有專職的工作人員維護秩序和負責接待、是否有給觀眾休閑休息的區域;是否提供便捷的參觀輔助工具,包括配套的多語種語音導覽設備、定時的講解服務。另外,展館內的多媒體設施是否可以正常使用、展廳的標識標牌是否清晰易懂;有沒有人性化的配套服務設施,包括停車服務、殘障通道和母嬰設施、高性價比的餐飲服務以及具有特色的紀念品售賣服務等等,都會影響觀眾的參觀體驗。
以筆者一個實際的參觀經驗來說,在2017年暑假,上海博物館舉辦了《大英博物館百物展》特展,由于大眾觀展熱情高漲,以致人數爆棚,在工作日前去也需要排4個小時的長隊,節假日最長排隊時間更可達到6小時。進館后,展區內人滿為患,找不到專業的講解員,租不到語音導覽器,餐廳吃飯又要排長隊,在走馬觀花式的參觀后,不到半個小時就出了館。筆者試想,上博基礎設施相對完備,展覽經驗豐富,可以說是一座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比較強的展館。但在面對此次大客流的情況時,有沒有更為積極的應對措施來緩解客流,讓觀眾盡可能舒適愜意地參觀呢?上博在這次臨展中的服務似乎還不盡如人意,這也對全行業就提升公共服務能力的命題提供了可能的思考路徑。
問題四、缺乏專業人才儲備,人員流失快
人才是推動博物館事業發展繁榮的強大支撐。博物館工作開展的好壞,歸根結底還是取決于博物館內部的工作者們。而在討論博物館從業人員問題前,先用兩個圖表來簡單介紹一下我國博物館的人才隊伍現狀,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官網發布的2013年至2017年《中國統計年鑒》。
從圖2和圖3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兩大問題,第一是博物館的館均從業人員非常少,第二是博物館的專業從業人員所占比例低,都沒有超過40%。可見我國博物館的人才資源是非常缺失的,博物館專業技術人員更是極度匱乏。
我國國有博物館大多為事業單位,員工編制、數量都非常有限,往往一個展館可能正常需要的員工人數為100名,而實際編制人員僅有10名,這樣就會存在許多編制外的勞務派遣員工或者是外包的物業員工。這些員工的工資收入、福利待遇都不盡人意,且招聘要求也都不高,人員穩定性很低,流失率偏高。而一名優秀的博物館從業人員,需要系統的專業培訓和實際業務工作鍛煉,這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優秀人才的缺失和頻繁的人員流動都是造成無法良好開展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重要原因。
以上四大問題可以說是國有博物館的 “通病”, 由于我國國有博物館發展歷史較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也正處在完善階段,受傳統觀念影響和現存體制的牽制還很大,許多問題都和政府體制、機制有關。解決這些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我相信,在每一位博物館人的不斷努力下,我們還是能設身處地地做些什么,哪怕是最為基礎的講解工作、問詢工作、接待工作,只要憑借著我們對文博事業的自信感、責任感、事業感,一定能為廣大公眾提供更好的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
參考文獻:
[1]張瑋玲,崔娜編著:《公共文化服務理論與實務》,寧夏人民出版社2014年11月第1版。
[2]李長春:《文化強國之路文化體制改革的探索與實踐》(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3]陸建松:《中國博物館亟待提升公共服務的能力》,載《中國文物報》2013年5月31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