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延
摘 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現代企業交易模式的多樣化發展,在企業運營中,往往存在各種形態的關聯關系,并產生多種多樣的關聯交易。通常情況下,企業之間的關聯交易有可能損害中小股東的利益而被認定無無效。那么是否所有的關聯交易都是絕對導致無效的呢?這是所有對企業運營負有責任的人都需要關注的問題。以下我們試圖從關聯交易的認定、不正當關聯交易的構成等方面幫助大家厘清這個問題。
關鍵詞:關聯交易;公司實際控制人;交易的公允性
不正當關聯交易的認定
一.何為關聯關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二百一十六條所稱關聯關系,是指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與其直接或者間接控制的企業之間的關系,以及可能導致公司利益轉移的其他關系。但是,國家控股的企業之間不僅因為同受國家控股而具有關聯關系。
此處所指的“可能導致公司利益轉移的其他關系”,在實務中包括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與其他企業股東間存在身份上的關系。例如天津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審理的天津新內田制藥有限公司與天津新內田制藥有限公司、滕剛公司關聯交易損害責任糾紛((2016)津01民終4069號)中,被告作為高級管理人員擔任原告總經理要職,在被告任職期間其批準劉某擔任原告市場開發部課長,而劉某與被告之父滕某合伙成立天津某某大藥房,鑒于雙方特殊的關系,原告與天津某某大藥房當屬關聯關系,所產生的交易屬關聯交易。
本質上而言,關聯交易仍視為一種商事法律行為,所不同是其交易雙方的關系決定了它與一般的商事法律行為存在著差異。在一般的商事法律關系中,交易主體之間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依據彼此真實的意思表示而為交易,基本上能達到雙方認可的公平結果。而關聯交易中雙方當事人地位不平等,一方對另一方的經營決策能夠直接或間接控制,從而會在相對方之間產生利益的不公平、不均衡,因此,法律對關聯交易作了特別的規制,要求關聯交易在其產生過程中必須履行特殊的程序。具體而言,關聯交易的締約人必須將該項關聯關系向公司股東會披露、報告,由股東會批準決定是否進行交易,唯有充分的信息披露,才能保障關聯交易公正與公平。
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護公司的利益,我國公司法要求公司的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必須在法律法規與公序良俗的范圍內,忠誠于公司的利益,以最大的限度實現和保護公司利益作為衡量自己執行職務的標準,簡而言之,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在其任職期間,對公司所承擔的基本義務即是忠實義務。《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一百四十八條第一款第八項將公司董事、高級管理人員違反法律未明示的對公司忠實義務的行為歸納為“違反對公司忠實義務的其他行為”,該項規定實際上賦予了司法機關根據案件的實際情況及公序良俗的法律原則來認定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行為是否違反忠實義務的權力。
二.不正當關聯關系的認定條件
(一)交易主體:被認定為關聯交易損害公司利益首先要滿足主體的要求,即造成公司損害的主體應當是《公司法》第二百一十六條第四款規定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除此之外不構成關聯交易主體。
實務中總會出現不少不易確定上述主體具體身份人的情況,尤其在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身份的確定方面經常產生爭議。例如,在龍海市人民法院案龍海市新凱利休閑用品有限公司與周麗雪損害公司利益責任糾紛案中,原告訴稱被告周麗雪系原告財務主管。而依據漳州臺商投資區國家稅務局出具的《稅務登記表》中所載的龍海新凱利公司基本情況,是原告龍海新凱利公司向稅務部門報送提供的,《稅務登記表》中載明“龍海市新凱利休閑用品有限公司財務主管殷亞綿”。據此,法院認為,故原告主張被告周麗雪是原告龍海新凱利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不能成立。原告提供的龍海市社保中心出具的《2011年6月至2014年4月職工社會保險繳費明細表》,其內容反映的是職工社保繳費情況,原告以此欲證明被告周麗雪是原告公司高級管理人員,不足以采信。【參考案例:龍海市人民法院(2014)龍民初字第2033號民事判決書】
上述案例采用了登記備案優先于公司任命聲稱的處理方法。在公司未能提供其他證據證明實際高級管理人員身份的情況下,法院采用此種方式認定高級管理人員身份具有合理性。但該情況并非在任何情況下均適用。如果實際存在內部任命文件與登記不一致的情況應當注意以下方面的舉證以推翻登記備案人員的高級管理人員身份:1.登記備案人員的身份及與公司的實際關系證據;2.被告實際擔任公司高級管理人員的權利行使證據(例如,股東會、董事會的參會簽字證據、費用支付及相關費用單據的審批證據等)。
(二)交易動機:一般情況下,關聯交易涉及關聯人的利益。關聯人進行關聯交易之時可能為牟取私利而損害公司利益,也有可能利用其掌握公司信息的便利、便捷促成公司的交易,但實際上造成了公司的損失或者減少公司的預期可得利益,即關聯交易主體存在謀取利益并損害公司利益的主觀因素。
如何認定當事人實施了不當關聯交易?不當關聯交易在構成上主要包括三個方面:1.交易程序不符合公司法或公司章程的規定;2.交易內容具有非法性;3.交易價格欠缺公允性。
上述三個方面之任意一種情況均可以導致公司利益受到損害,但并不必然引起公司利益受損。上述三個要點中,第1、2種可以通過核對公司法或公司章程的相關規定得出結論,但是對于第3點的構成往往是司法認定的難點和當事人爭議的焦點。
證明交易價格的公允性是確定企業關聯交易主體加價銷售是否已經損害公司利益的關鍵之一。司法實踐中一般從以下三點進行判斷:1.關聯交易前、交易中、交易后的產品或服務的市場價格變化情況;2.主張受害公司方的利潤變化情況;3.利潤變化情況與關聯交易之間的關系。
關于交易是否公允的認定中,關于第1點,當事人應當結合產品的不同特點,從行業協會、政府價格監管平臺、稅務部門等機構中調取該類參考證據。關于第2、3點可以通過對主張受害公司的財務審計報告進行確定。
例如,在最高人民法院審理的武穴市迅達醫化有限公司與被申請人湖北迅達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李亮公司關聯交易損害責任糾紛一案中,法院認為:(一)關于交易價格是否合理、公允。關聯交易前后陳友良負責武穴迅達醫化公司銷售工作期間,十倍速(上海)貿易有限公司INT產品的終端采購價格始終維持在極小波動的價格區間內,未發生大幅降價的情形,但案涉關聯交易期間產品出廠價格卻存在較大的下降。(二)企業在經營期間是否有固定利潤收入與關聯交易是否對公司造成損失之間并不存在對應的因果關系。武穴迅達醫化公司除INT產品外,還生產銷售NOTB產品,故即使其財務資料顯示有利潤,并不能得出INT產品利潤未受損失的結果。【參考案例:最高人民法院(2017)最高法民申2409號民事裁定書】
最高人民法院在對該案的審理中對關聯交易價格的公允性認定采用了較為符合商業實踐的認定方法。即,通過交易前后采購方的采購價格波動情況與受損害公司的利潤變化審查價格的合理性。而在關聯交易操縱者并未舉證證明其非正 常價格的合理原因的情況下,此種認定對受害公司而言更具有公平性。實務中,通常應當結合產品或服務的特點尋找舉證突破口。例如,在涉及房地產關聯交易中,由于當下房地產交易價格實施審核制,相應的稅費票據、付款憑證、房地產買賣合同等可以作為關聯交易合理性與否的重要證據。
(三)交易行為
首先,需存在關聯關系。即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與其直接或者間接控制的企業之間的關系,以及可能導致公司利益轉移的其他關系。
其次,需存在交易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所規制的關聯行為主要是指關聯交易中的非常規交易行為,即關聯交易主體濫用集中管理、股權分散或者事實上對公司的控制力,從事損害公司利益的關聯交易行為。該行為通常表現為關聯公司之間就收益、成本、費用與損益的攤計不合理或不公正等。
(四)損害結果
需存在損害結果。只有關聯交易人的交易行為給公司帶來現實的或明顯可能發生的損失,公司或相關權利人才能要求關聯交易人承擔賠償責任。換言之,我國公司法并不禁止所有的關聯交易行為,而是禁止損害公司利益的關聯交易行為。
例如:佛山市三水宏通土石方工程有限公司、廣州東方飲食娛樂有限公司公司關聯交易損害責任糾紛二審民事判決書,案號:(2017)粵06民終643號。摘要:本案二審期間的爭議焦點是東方公司、葉耀松應否向千葉酒店賠償損失116萬元。宏通公司在訴訟中明示該司代表千葉酒店在本案提出賠償請求,實體性法律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二十一條,違反前款規定,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其中,“利用其關聯關系”和“損害公司利益”是判定賠償責任的兩條根本標準。該根本標準具體體現為交易主體、交易動機、交易行為和交易結果四個要件。
又如:前文所述的天津新內田制藥有限公司與天津新內田制藥有限公司、滕剛公司關聯交易損害責任糾紛案件中,法院認為:現新內田公司主張滕某應賠償加工成本損失及利息,但新內田公司提供的證據不能證實是滕某的原因導致新內田公司所述產品的加工成本損失及損失金額的事實,故本院對此不予支持。劉某在新內田公司任職期間,新內田公司對劉某支出的工資是劉某作為新內田公司職員的合法收入,故新內田公司請求滕某賠償該工資支出的主張,本院亦不予支持。另外,銷售費用是公司業務人員在從事職務過程中的支付,若新內田公司認為該支出違反公司的相關規定,新內田公司可通過法律途徑另行主張,但此款與滕某無直接的因果關系,故新內田公司請求滕剛賠償銷售費用損失的主張,本院亦不予支持。
結束語:以上兩個案例從正反兩方面說明了不正當關聯交易是否給公司造成損失,直接影響了法院對關聯主體是否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的認定,公司在實務中應更加注意此類事項。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最高人民法院審理的武穴市迅達醫化有限公司與被申請人湖北迅達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李亮公司關聯交易損害責任糾紛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