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山
摘 要:水稻在中國糧食生產和消費中歷來處于主導地位,對糧食安全的貢獻也高居首位,其生產水平穩定對中國乃至世界范圍的糧食安全均至關重要。水稻生產布局的變化會對中國糧食供給總量和糧價水平造成影響,亦可能進一步影響國際稻米市場的穩定。掌握水稻生產時空變化特征,可以理清生產現狀,判斷未來的生產發展趨勢。本文對稻草還田對土壤養分及水稻生物量和產量的影響進行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秸稈還田;產量影響;土壤性狀
引言
水稻是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水稻育秧移栽技術增產增收效果顯著,在我國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秧盤作為育秧載體對保證育秧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農業大國,我國年產秸稈8億噸,如何實現秸稈的合理利用對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水稻整體歷史變化趨勢的概述
種植面積3增2減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產國,水稻種植面積位居世界第2。1949年以來,水稻種植面積出現3增2減,1949—1956年升高,1956—1961年下降,而1961年后,也呈現出先升高后降低的態勢,1961—1976年間增長,于1976年達到歷史最高,3696.9萬hm2,之后呈波動,降至2650.8萬hm2,減少約28.3%,2004年起又開始第3次增長,此后我國水稻種植面積基本穩定在3000萬hm2左右。同時,從1961年起,與全球水稻種植面積日趨擴增的形勢相伴的,是我國水稻種植面積占世界的份額整體表現出下降趨勢;而作為我國三大主要糧食作物(水稻·小麥·玉米)之首,水稻種植面積占全國糧食種植面積比例整體先升后降,1961年占比29.87%,至1976年達到37.48%的最高比例,之后日趨下落,2007年起低于玉米種植面積,占比并逐步被拉大差距。
2材料和方法
2.1試驗材料
水稻品種為常規稻中早39,“稻草直接還田”和“稻草粉碎還田”為本田全部秸稈,“稻草碳化還田”為稻草生物炭。
2.2試驗方法
選擇土壤肥力適中的連片平整稻田,早稻種植前將田塊整出15塊200m2的小區田塊,田埂用厚塑料膜覆蓋,兩側埋入土中30cm深,以防串水串肥。早稻按當地習慣種植中早39,統一肥水管理,早稻收割時進行稻草處理。CD處理的小區手割,脫粒后稻草移至田外,按考種數據計算出的干稻草量的70%勻撒生物炭;ZD處理的小區手割,脫粒后稻草勻撒田中;FD處理的小區機收,稻草粉碎后留在田中;BD、BR處理的小區手割,脫粒后稻草移至田外。然后灌水浸泡3d,機器打田平田,施基肥,施肥7d后插秧,株行距為20cm×23cm。施肥方法:基肥施用氮肥總量的50%、鉀肥總量的50%和全部磷肥;在分蘗期追施氮肥總量的40%、鉀肥總量的40%;孕穗期追施氮肥總量的10%、鉀肥總量的10%;3種化肥的總量分別為:氮肥純N為150.0kg/hm2,N∶P2O5∶K2O早稻為1∶0.5∶1.0,晚稻為1∶0.5∶0.8。
2.3土壤理化性質
在試驗處理前、水稻孕穗期、灌漿期、成熟期,每個小區采用5點取樣法,采取0~20cm耕層土壤樣品,風干后磨碎,過篩分裝備用。土壤有效磷采用鉬銻抗比色法;土壤速效鉀采用醋酸銨浸提—火焰光度法;土壤堿解氮采用堿解擴散法。
2.4植株生物量
于分蘗期、孕穗期、灌漿期、成熟期,每個小區隨機挖取5穴植株用水洗凈泥土,分根、莖、葉、穗,用信封袋裝好。105℃殺青30min,80℃烘干至恒重,稱重,粉碎,封裝用于測定植株養分。植株全氮、磷采用濃硫酸消煮—流動分析儀法;植株全鉀采用濃硫酸消煮—火焰光度法。
2.5水稻產量
于水稻收獲前1d,每個小區采取有代表性的水稻植株15穴,進行考種,計算理論產量。在水稻收獲當天,每個小區隨機割取3個1m2的樣方,脫粒后曬干,風選并對每個樣方的稻谷稱重,計算實際產量。
3不同處理對土壤理化性狀的影響
水稻生物收獲后,試驗田各處理土壤容重、總孔隙度以及堿解氮、有效磷、速效鉀、有機質含量和pH值均發生了變化。稻草還田處理土壤容重較試驗前都有所下降,減少量在0.01~0.03g/cm3之間,以處理4和處理6降幅最大,均為2.40%,而處理1(CK)土壤容重卻比試驗前增加了0.01g/cm3,增幅0.80%。稻草還田處理土壤總孔隙度較試驗前均有所增加,增加量在0.06%~0.18%之間,以處理4增幅最大,為0.36%,而處理1(CK)土壤總孔隙度卻比試驗前降低了0.15%,降幅0.30%。分析可知,稻草還田和化肥減量可有效地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通透性,減輕土壤板結。稻草還田處理的堿解氮、有效磷、速效鉀、有機質含量較試驗前都有所增加,堿解氮含量增加了0.5~2.8mg/kg,以處理4增幅最大,為1.31%;有效磷含量增加了0.4~1.7mg/kg,以處理5增幅最大,為7.76%;速效鉀含量增加了1.6~5.4mg/kg,以處理4增幅最大,為2.76%;有機質含量增加了0.4~1.2g/kg,以處理4增幅最大,為3.34%。而處理1(CK)土壤堿解氮、有效磷、速效鉀、有機質含量較試驗前分別減少了0.2mg/kg、0.1mg/kg、0.8mg/kg和0.2g/kg,減幅分別為0.09%、0.46%、0.41%和0.56%。各處理土壤pH值與試驗前相比,除處理1(CK)下降外,稻草還田處理的pH值均呈上升趨勢,分別增加了0.01、0.01、0.03、0.02和0.03,增幅分別為0.18%、0.18%、0.55%、0.36%和0.55%。分析得出,稻草還田和化肥適當減量可有效增加土壤養分含量,同時對土壤pH值也有一定的調節作用。
4稻草還田對土壤養分的影響
秸稈中含有大量的養分資源,我國每年所產秸稈的N、P、K總量相當于年化肥用量的三成左右。秸稈還田有助于增加土壤全量N、P、K含量和速效N、P、K含量。長期的秸稈還田有利于氮肥的穩定,但單一的秸稈還田仍會使土壤全氮含量降低90%左右。秸稈中含有豐富的碳源,還田后有利于促進土壤礦化作用,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pH值,秸稈還田還能顯著提高干旱時期土壤水分含量。本研究結果顯示,種植后HR的土壤堿解氮含量較BR提高了1467%,達到顯著性差異。說明稻草還田能顯著提高土壤堿解氮含量,但對土壤全N、P、K含量無顯著影響。
5稻草還田對水稻生物量和產量的影響
稻草還田,腐解釋放養分,相當于增加了施肥量,從而對水稻生物量和產量都有積極影響。研究表明,秸稈還田前期一定程度上使水稻分蘗起步延遲,水稻莖蘗數減少,干物質積累減慢。秸稈還田后期,養分釋放增多,促進水稻生長,使干物質積累加快,從而增加水稻生物量。研究表明,秸稈還田主要通過增加單位面積有效穗數來提高水稻產量,不施氮肥的情況下,秸稈還田比常規對照增產189%~320%?也有研究表明,秸稈還田會降低有效穗數,但通過增加每穗粒數和千粒重,形成大穗,從而顯著提高水稻產量?本研究結果顯示,HR水稻生物量從水稻抽穗期開始顯著高于BR,平均高出1694%~1899%?BR處理的營養器官生物量在水稻孕穗期達到最大值,HR則在水稻抽穗期達到最大值,較BR高出1437%,與水稻莖?葉干重規律一致較BR晚了10d?HR較BR水稻株高矮41cm,且差異顯著?HR的有效穗數?實際產量?干稻草產量均顯著高于BR,其中有效穗高出2254%,實際產量高出1888%,干稻草產量高出2255%。水稻產量和干稻草產量均與有效穗數顯著正相關,與株高負相關。說明稻草還田能顯著降低水稻株高,增加水稻生物量和有效穗數,從而增加當季水稻產量和干稻草產量。
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研究表明稻草還田,特別是稻草經過炭化處理后,對水稻生長發育、稻田環境改善都有很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張靜.紫云英、稻草及其聯合還田的節肥培肥效應初步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2019.
[2]楊璐.紫云英種植及與稻草協同利用的減肥效應和紫云英固氮調控機制[D].中國農業科學院,2019.
[3]張婷.稻草不同處理方式對濱海鹽漬型水稻土磷鉀組分的影響[D].沈陽農業大學,2018.
[4]蘇姍.水稻多熟制種植模式對溫室氣體排放及土壤有機碳的影響研究[D].湖南農業大學,2018.
[5]金婷.稻麥秸稈全量還田對土壤性狀和水稻產量的影響[D].揚州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