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楊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等的進步,現代化農業生產當中應用了更多新型技術,這些新型技術的應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我國農業行業的發展和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其中,物理技術就作為一種農業新科技出現在農業生產當中。并且應用前景越來越廣闊。本文基于此,探討和研究物理技術在農業新科技中的具體應用。
關鍵詞:物理技術;農業生產;農業科技
一、物理技術在農業生產當中的重要作用
(一)使用物理技術優化農業的生產管理
在農業生產過程當中所應用的物理技術,要優化農業的實際生產和管理方式,并且也要結合科學、合理的管理制度。在農作物生長期間,使用聲波助長儀促進植物的生長,能夠在前期合理制定相關生產計劃的階段中,選擇適合某一農作物生長的特定頻率,以此借助聲波助長儀的頻率輸出,促進農作物的生長。這樣的過程和方式不需要進行農藥噴灑和化肥,從而最終能夠在確保農作物產量的基礎上,確保相應作物的食用安全性。與此同時,借助于物理技術對農業生產管理進行的優化,還體現在使用電子殺蟲燈,這一方式也是有別于傳統的農業殺蟲方式,具體根據昆蟲的向光性,以此選擇合適頻譜的殺蟲燈對相應農作物害蟲進行根治,并且整個過程也無需進行藥物的噴灑,從而也確保了農作物后期食用的安全性。
(二)使用物理技術改進生產模式
在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當中,無論生產前期的種子培育還是后期的作物收獲,整個過程都會涉及到對化學藥物等的使用。并且農業生產當中各類害蟲較多,所以無法對所有害蟲進行有效根治,進而選擇農藥的噴灑和化肥的使用,這樣的方式盡管能夠一定程度上解決農作物的生長病蟲害問題,但整體上仍會受到病蟲害根治不徹底所帶來的不利影響,以及農藥殘留所帶來的食用安全問題。所以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模式以及健康的作物培育方式,就是物理技術作用在農業生產當中的重要體現。另外,建造更加安全可靠的溫室作為農業果蔬的生產單位,并且在環境內部使用土壤電消毒滅蟲技術,結合聲波助長技術等能夠對病蟲害進行有效根治,進而還能夠有效促進植物的健康生長,最終生產出質量可靠、食用安全的農作物。
二、物理技術在農業新科技中的應用前景分析
相較于傳統農業生產過程當中使用的農藥和化肥,物理技術主要是借助于自然條件和物理作用等,幫助農作物在進行光合作用和生長繁殖方面更加穩定、高產。在整個過程當中,由于很少涉及到農藥化肥等的使用,所以對于農作物的食用安全性而言非常高。也由于減少了農藥和化肥等的使用,所以對于土地以及水資源的質量恢復也有著非常重要的導向作用。因此在面臨生態日益惡化和土壤質量日益降低的情況下,無論農業生產者還是社會民眾,都更加傾向于選擇物理技術進行農業生產。原因就在于物理技術是基于物理層面對農作物的生長進行輔助和作用,而無需改變其基因和形態,可見相對于傳統的農業生產技術而言,物理技術在現代化的農業生產當中有著非常高的推廣價值。與此同時,我國農業生產方面也更加重視可持續發展,從而有效應用物理技術,并將物理技術進行進一步提高和推廣,就更能夠使得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并改善社會農業生產環境提高,提高農作物食用安全。
三、物理技術在農業新科技中的具體應用
(一)磁場效應
磁場效應是相對于地球的電磁場而言,由于地球本身就是一個強大的電磁場,從而生長在地球上的任何一個生物或者植物,都會受到電磁場的影響。根據相關研究表明,磁場的變化能夠影響植物的水分代謝和光合作用,所以從這一實際研究當中能夠看出主動改善農作物生長環境周圍的物理磁場,以此作用于農作物的生長過程,就能夠切實影響到農作物的生產質量和農業生產效率。據此通過實際應用觀察得到,農作物在磁場變化的環境當中時,農作物自身能夠產生更多的ATP能量,并且土壤中的礦制離子也出現了變化。
(二)生物電場效應
環境當中除去地球的電磁場之外,還存在空間電場,空間電場會隨著天氣的變化而出現不穩定的變化,從而根據實際研究表明,空間電場的變化也會對植物的生長產生一定的影響。這當中,英國園藝學家根據常遭受雷擊地區的農作物生長態勢好這一現象,發現了空間電場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和促進作用。以此提出了電氣栽培的新概念。進一步在后期相關研究和實踐過程當中發現,處在電氣栽培的環境當中,空間電場的變化會造成其細胞膜內外產生電位差,電位差的產生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細胞的物質交換速度,所以進一步就會影響到植物的生長發育。
(三)聲波效應
聲波效應在農業生產過程當中的應用,具體作用和產生的效果與空間電場、地球磁場等相同。即通過這種物理方式改善農作物自身的生長方式,具體借助聲波的形式影響其生長代謝。實際關于這一技術的實踐,美國科學家曾用一種較為簡易的方法進行實驗,其給正在生長的西紅柿帶上耳機,并每天定時播放貝多芬音樂,從而后期培育出的番茄較之沒有聽貝多芬音樂的番茄外形大出一倍。與此同時,在國外部分牧場當中,管理者也有對奶牛播放音樂的實踐,從而受到音樂熏陶的奶牛,在奶產量方面確實高于沒有聽音樂的奶牛。這當中無論植物還是動物針對音樂做出的反應,在后期相關研究當中提到植物自發聲理論與聲波攜共振理論,這當中關于植物的自發聲,就是在屏蔽外界其他聲音干擾的情況下,收集到植物自身所發出的聲波,從而進一步結合人工模擬發出的聲波與植物自發聲波產生諧共振,最終激發促進植物的光合效率,誘發氣孔開度的提高,而且還能以微能效應來影響各種代謝與酶活性。
(四)等離子處理技術
等離子體科學屬于物理學科,它是物理學科的一個獨立分支,等離子體是物理存在的一種狀態,它是物質固體狀態、液體狀態、氣體狀態之后的第四種狀態——等離子體狀態。等離子體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起源于航天事業,在航天實驗中發現衛星搭載的種子,在太空飛行一段時間后再返回到地面充值,往往表現出異常的生長活力并出現各種變異,其主要原因是太空中較強的等離子體宇宙射線和電子輻射、磁場的共同作用,作物種子被激活,開啟了作物的一些潛在基因,從而表現出較強的抗逆性和生命力。從而將等離子處理技術應用在農業生產當中,也能夠極大的提高農作物產量。
四、總結
農業在不斷發展的整個過程當中,無論是產量還是規模方面都獲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但現階段,社會人們更加追求無公害的農業產品,因此過多使用化學農藥等生產的農作物,越來越失去了其市場地位。從而物理技術便有了更好的機會在農業生產當中進行應用。具體對于物理技術在農業生產當中的應用而言,有別于化學藥物等的使用,其更加借助于自然因素與條件輔助農業生產,最終農作物不僅能夠獲得較好的生長,也不會存在較為嚴重的農藥殘留。所以就逐漸獲得了農業生產者和社會市場的認可。
參考文獻:
[1]羅寨玲.設施農業生態環境物理控制關鍵技術應用示范與探索[J].基層農技推廣,2018,6(05):1-3.
[2]唐靜.擺脫對化學品的依賴——物理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J].廣東蠶業,2018,52(04):19.
[3]李光龍.對劉官莊鎮設施大棚蔬菜物理農業技術應用推廣的思考[J].農業與技術,2017,3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