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遠杰
摘 要:在經濟社會和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教育教學領域需要實現不斷地改革與創新,并向著信息化方向發展,培養具有信息技能與創新素養的人才以滿足信息社會發展的需要。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地位和重要性便因此變得更加突出,迫切需要做出根本性地轉變與改革,實現高效教學。對此,本文將結合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從構建和諧師生關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運用合理教學方法三個維度出發,分析促進小學信息技術高效教學的具體策略和科學方法。
關鍵詞:促進;小學信息技術;高效教學;策略
如何構建和實現高效教學是每一位教師所面臨的重要任務和基本的教學追求。但是受到應試教育等傳統觀念的影響,有很大一部分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運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導致學生長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從而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最終造成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效率低、效果差,難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針對這種情況,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必須要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順應時代發展和課程改革的趨勢,不斷探索并應用各種創新、高效的教學方法和策略,以此來讓信息技術教學煥然一新,達到高效教學的目的。
一、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營造良好教學氛圍
師生關系是教學中最為基礎的關系之一,直接影響學生對學習的態度、情緒和心理,只有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減輕學生的精神壓力和負擔,讓學生自覺接受教師的教育和關心,促進學生的主動探索。因此,小學信息技術教師需要從根本上轉變過去“師道尊嚴”“以師為本”的教學觀念,肯定并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平等的地位、真誠的態度與學生進行的溝通和互動,建立起更加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自由、民主且寬松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可以主動地參與學習、提出問題和質疑,從而為高效教學的達成和實現奠定基礎。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動力
1.融入趣味游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生的學習行為和活動,大多受其需要和興趣的直接影響,也就是說激發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讓學生更加科學、高效的學習。趣味游戲符合小學生的性格特點和興趣愛好,所以小學信息技術教師應該充分抓住這一點,根據教學具體內容、學生的興趣來合理地選擇游戲內容和形式,實現信息技術知識與游戲的有機融合,讓學生在游戲和娛樂的同時學習信息技術基礎知識,感受信息技術的內在樂趣,實現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和調動。
2.融入生活元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現實生活是學生所熟悉的,如果能夠將信息技術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聯系起來,便能夠優化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認識,體驗信息技術的現實意義,以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對此,小學信息技術教師便可以將現實生活作為教學的出發點,不斷地觀察、挖掘并搜集各種與學生生活經驗相關的案例、元素,巧妙地融入到信息技術教學實踐過程中,還原現實生活情境并將學生帶入其中,促使學生感受到信息技術與生活的緊密關聯和具體應用,有效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增強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習的濃厚興趣。
三、運用合理教學方法,全面提高教學效率
1.探究教學法,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通常掌握了教學的主導權,學生只能實現被動地接受,因此對信息技術的學習和認識也只能局限于膚淺的層面上。探究教學能夠扭轉這一教學現狀,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實現深度學習、理解信息技術的本質與規律。對此,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將問題作為探究的起點和導向,嘗試根據信息技術知識的重點難點,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來巧妙地設計問題,再以恰當的方式向學生提問,幫助學生明確探究問題,以充分激活學生思維,觸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學生在問題驅動下主動展開思考、分析與深入探究,在深度學習中感受知識的形成與發展。
2.分組教學法,促進學生共同發展
分組教學法是新課程改革中合作理念的直接體現,能夠充分實現學生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并更進一步地促進學生的共同發展。因此,小學信息技術教師需要轉變過去統一性的授課方式,積極實施分組教學法。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將全班學生們科學地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有4-6名成員;其次,教師需向學生們發布各種學習任務,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充分的互動、討論與交流,分享各自的觀點和看法,實現思維上的碰撞和互補,促進學生的優勢互補和共同發展,收獲最佳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高效教學不僅是一種價值理念,更是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的根本任務,也是新課程改革逐步推進過程中所提出的必然性要求。所以,作為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的我們,不能被傳統教學觀念和模式所束縛,而是要遵循教育教學發展變化的趨勢,樹立科學的觀念和思想,通過構建和諧師生關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運用合理教學方法等途徑,來推進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轉型、優化與升級,優化學生的學習體驗,最終真正促進并實現小學信息技術的高效教學,培養更多的信息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俞生.探索打造小學信息技術高效課堂的教學模式[J].課程教育研究,2019(37):108-109.
[2]王穎.如何提高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率[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06):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