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云麗
摘 要:教師教育孩子,有兩個方面,一是教他們學習文化知識,二是教育他們做人。要做到這兩方面,我認為必須首先重視學生的養成教育,注意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過,好的習慣不嫌多。那么,需要學生具備的諸多習慣中,何種習慣最重要?新課程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勇于探索,注重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對學生的要求不僅是“學會”, 更重要的是“會學”。因此, 我認為,培養學生養成思考的習慣尤為重要。
關鍵詞:學會思考;引導學生;課堂教學
有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只是機械地記住書本上的知識,使大腦成為知識的倉庫,而根本沒有經過自己的思考,這樣的做法是不足取的。固然,對知識的記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獨立思考。學生學習的根本不是要學到多少知識,世上我們要學的知識真是太多了,我們不可能什么都去請人“幫忙”,那么,自學、獨立地思考問題便成為了我們的“終生伴侶”。
我們時常發現,課堂上教師講得過多,作用并不大,學生只是盲目地接受,并未經過大腦的消化,當他們面臨新的問題時,顯得一無所知,不知所措。特別是語文閱讀課學習時,學生表現得尤為突出。例如:一篇文章做了分析,明白了文章的內涵,我們立刻遷移到類似的文本上,讓學生自己來理解、來剖析文章的內涵,學生就出現了不同的情況。一種學生能去讀文本,從文章中尋找自己思考的內容;另一種學生讀文后,不能提問,你提的問題,他(她)也不能回答。表面看,這好像是學生理解力的差異,而我們追根塑底,發現學生之所以存在著這些差異是由于思考習慣的問題,后一種學生沒有養成思考的習慣,只會看看或背背,卻不會深入文本思考問題。在學習上思考,其實質就是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要經過自己頭腦的消化。當然,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些機械的記憶和模仿是必要的,但最終要變成自己的東西,還是要經過自己的一番思考。如果沒有自己的思考,在學海中隨波蕩舟,人云亦云,那就不知會飄向何方。我們常發現,課堂上教師提出問題后,有一位學生回答,其它一些學生開始應和,特別是一些成績好的同學也贊同,那么,整個教室就會聽到:“是”,“就是那樣做的”,“我贊同”等類似的聲音,若請一些同學來說原因,卻是東拉西扯,不盡人意。這樣的課堂上,很多同學的大腦是沒有經過思考的,別人說什么,他們就認為是什么。美術教學同樣也要注重學生思考的培養,要有自己的觀點、要有自己的想法,這樣才可能做一個有個性,有創造力的人。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的智能發展,則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強調了閱讀對智能發展的決定性作用,指明了培養閱讀能力的重要意義。 由此可見,課外閱讀不僅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一個大途徑,更是有利于學生的智力發展的。可是,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卻說:“博學并不能使人智慧。”為什么這樣說呢?原來,他是告訴我們:只有在學習和生活中善于思考,才能開出智慧的奇葩。我們知道閱讀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加快學生的思維發展,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然而,我們發現許多喜歡閱讀的孩子,并未達到我們所想的效果,是怎么了?經過調查,我們才知道有的學生在閱讀中有的看書只看情節,然后一笑而過,久了,忘了;而有的學生看書,不僅看,還要說,記筆記,寫讀后感。長久下來,我們不難看出:不愛看書的同學在知識面和語言的積累上差于愛看書的同學;而看書愛思考的同學在思維的敏捷、語言的表達、詞匯的運用上又優于不愛思考的同學。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幾千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強調了學習中思考的重要性。既然如此,我們怎樣培養學生養成思考的習慣呢?
首先,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思考習慣是首要途徑。
1.善于創設問題情境,進入思考狀態。
思維總是在一定的問題情境中產生的.教師可以利用語言描述、有趣的實驗、電視錄像、多媒體課件等手段創設情境,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讓學生進入思考狀態,并進行探究.堅持經常這樣去做,學生思考的意識就會增強,漸漸地養成思考的習慣。
2.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
思考是需要時間的,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想,才有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不要讓他們有無暇思考的理由。尤其是他們思考時別去打斷他們,也許智慧的火花就在這一刻產生。當然,課堂的時間是寶貴的,我們不能給太多的時間給學生做無效果的思考,那么這個“渡”就看師者如何把握。
3.鼓勵學生主動地提出問題。
美國教育家布魯巴克認為:“最精湛的教育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學生只有對所學內容進行獨立思考,有自己的見解才能提出問題。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習慣的有效做法。教師在教學改革中,應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要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創設民主和諧的氛圍,善于引導學生大膽地提出問題,進而引導學生善于提出問題。
4.賞識與批評共用,自信與反思同行。
人在受到別人表揚時,工作或學習都會更努力,效果也更好。有個人曾經做過研究,說小孩子在學說話和學走路的時候進步最快,為什么呢?那是因為,這個時候父母和其他的人對他都是全部的肯定、包容,如果摔到了會得到父母的大加鼓勵,每一點進步都會及時的得到父母的表揚,在父母的眼里孩子的每一點一滴的表現都是那么的欣喜!自信是必要的,但有了錯誤,給學生適量的批評也是有益的。它可以讓學生對自己進行一個階段的學習或生活進行反思,能更加明白自己的學習目標,出現問題的癥結所在,在此后的生活中才能避免犯同樣的錯誤。也許,三思而后行就會因此而逐漸養成。
其次,作業的訓練是培養學生的思考習慣的一個重要途徑。
給學生布置作業是檢查學生學習效果的一種手段,也是鞏固所學知識和加深學生理解的一種方法。作業中既要有要死記硬背的內容,也應當有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的材料。學生會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暴露出不同的問題或在完成作業后提出不同的問題,不論是什么,都要經過學生的思考,學生大腦的思維能力都會得到訓練。教師布置作業要適量,以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真正地思考.教師針對學生在作業中暴露的問題和提出的問題,及時點撥和講解。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提高,思考的興趣更加的濃厚。
然后,課外閱讀中訓練學生養成思考的習慣。
課外閱讀,以興趣為先,在此基礎之上,重在培養學生做讀書筆記的習慣,天長日久,學生的知識面不僅擴大,而且養成了思考的習慣后,他會在做什么事時都會先想一想,這對于他們思維能力是一種促進,對他們以后的生活也是大有好處的。
總之,培養學生學會思考,是學生學會自學、學會獨立處理問題的根本。學生養成思考的習慣,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不斷地訓練,這好似給他們頭腦中慢慢地塑了一把開啟智慧的鑰匙,打開他們思維的大門,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思考的智者。
參考文獻:
[1]胡義. 淺談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學會思考[J]. 學周刊, 2011(1):101-101.
[2]臧立本. 引導學生學會思考[J]. 數學通報, 2003(3):17-19.
[3]劉秀榮. 學會傾聽才能學會思考[J]. 吉林教育, 201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