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秀
摘要:社會在不斷飛速發展,為適應新時代的要求,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不斷出現,為此對于教學的要求也隨之提高,它更加注重學生核心素質的培養。而中學音樂教學正承擔著陶冶學生情操,錘煉學生意志和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等多方面素養的培育責任。因此創新教學設計有利于提升學生音樂素養。
關鍵詞:課前導入;學唱京劇;總結復習;學科素養
音樂素養包括讀譜、視聽、聽音、節奏、欣賞等多方面能力的綜合,其核心不僅要有基礎的、最一般的音樂知識與實踐能力,還要有對于音樂較高的認知能力、審美能力與感悟能力。音樂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是培養學生音樂素養的好時機,關鍵在于創新教學設計,將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最大化落到實處。以七年級上冊學唱京劇《猛聽得金鼓響》為例,從課前導入、學唱京劇、總結復習三個環節來看看如何通過創新教學設計獲得最好效果。
一、激趣導入,默化素養
課前導入方法有很多,可以語言導入、故事導入、視頻音響導入等等。特級教師于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一定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她強調課前導入的重要性。把握精彩的課前導入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上好音樂課的第一步,也是培養學生音樂素養的第一步。《猛聽得金鼓響》一課的教學任務是通過學唱京劇了解京劇這一國粹的有關知識,許多學生對京劇了解知之甚少,更遑論學唱了,有些甚至對京劇并不喜歡。《新貴妃醉酒》集通俗流行唱法與京劇唱腔為一體,由著名歌手李玉剛男女聲反串演唱,是一首很受喜愛的歌曲,采用這首歌曲導入,學生頓時興奮活躍起來,深受吸引。這種視聽享受帶來的愉悅感,不僅讓學生感受京劇之美,更拉近了學生與京劇的距離,為后面掌握京劇的定義、京劇的唱腔和學唱京劇起到鋪墊作用。
二、學唱京劇,提升素養
學唱京劇是《猛聽得金鼓響》一課教學過程的第二環節,也是重點環節。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對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審美教育的核心,是審美的要點。”在教學唱的過程中要善于挖掘京劇藝術形象中的美,離不開聽、唱、動、感。
聽:音樂是聽覺藝術,通過聽來培養學生敏銳的聽覺,并認識與掌握京劇藝術靈魂中活生生的音樂形象。《猛聽得金鼓響》就從聽入手,讓學生聽出京劇唱腔是西皮還是二黃;聽出梅派唱腔音色圓潤明亮、節奏舒展平穩、尾音呈拋物線甩音;聽出京劇伴奏樂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等。還可采用對比聆聽來掌握京劇唱腔,例如通過聆聽音頻《猛聽得金鼓響》和《海島冰輪初轉騰》請學生對比判斷兩個唱段的唱腔種類:前者為西皮、后者為二黃。
唱:唱是一種“有生命力的形式”,是人類心靈深處的情感和精神的外化形式,它是通過音樂的旋律美、歌詞的語言美、演唱的聲腔美來實現的。在聽的基礎上唱,是對京劇韻味的親身體驗,能進一步感受到京劇之美,于無形中培養學生音樂素養和審美能力。《猛聽得金鼓響》-課可以采用教師帶領學生逐句演唱到完整演唱的步驟進行。逐句領唱時,教師要強調唱戲和唱歌的發音是不一樣的,需要吊嗓開聲,練習發聲用“i”“u”“a”母音上下滑唱,保持呼吸通暢,發音位置靠前,以尋找共鳴和擴展音域。接著逐句模唱,教師唱一句,學生模唱一句,演唱時音色圓潤明亮。更要強調重點唱詞“我一劍能擋百萬兵”要注意氣息的控制,適當換氣來表現出這位年過半百女將軍豪氣沖天的氣勢。“猛聽得金鼓響畫角聲震”從板上起唱。“喚起我破天門壯志凌云”是過板起唱。最后是學生完整演唱,要求基本掌握音準和1/4節拍的形式、有板無眼,中快速節奏,表現出京劇旋律明快高亢、剛勁挺拔的唱腔風格,
動:古人云:“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通過動的投入去感知、感受與體驗京劇之美,從而達到對音樂素養的培養。京劇表演中唱、念、做、打是四項基本功,其中“做”指的是做功,也就是表演。《猛聽得金豉響》-課,在熟練了唱的基礎上,再學習京劇動作。首先學習手勢:云手。要求手心向下,右手指尖朝上,直對面部,再由左方往下繞到上邊斜著指出。手要比眉略高,另一只手叉腰或背后。接著學習走路,要求要有一定的步態,旦角走路先使腳跟著地。第三個動作學習亮相,亮相動作要短促停頓。學生通過模仿京劇動作,親身嘗試京劇藝術集中、洗練、夸張寫意,富于象征性的特點。教學中設計將學生按小組分配進行演唱和表演,讓學生體驗京劇演唱的韻味和動作之美,從而領略京劇藝術的魅力。
感:感是對京劇外在的聲、形、色的感覺,也是對京劇內在情感和京劇音樂內涵的感知,這是審美的核心。《猛聽得金鼓響》-課,設計學生聆聽后解析京劇劇情故事,學生講述了該劇穆桂英因宋君刻薄寡恩,不愿出征。余太君勸其以御外侮為重,穆桂英重披戰甲,率軍出征的故事。學生通過對劇情的了解激發學習女將軍穆桂英保家衛國的精神。還設計唱段分析,《猛聽得金鼓響》這一唱段表現了一種什么樣的情形?是穆桂英在聽到金鼓響起時所唱,表現她性格中超強的自信心,也表現這位巾幗女英雄精忠報國,豪氣不減的氣勢。唱段干脆有力,剛中帶柔,在聽、唱、動的基礎上讓學生從中體會到京劇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三、總結復習,鞏固素養
總結復習是一堂課的最后一個環節,也是關鍵的一個環節,通過這一環節可以讓教師及時獲得整節課教學情況的反饋,從而及時調整教育教學策略。在《猛聽得金鼓響》這課,設計鞏固性唱,了解學生是否會唱京劇;設計鞏固性練習,明白學生這節課掌握的京劇基礎知識有多少;設計重難點鞏固就能發現學生對傳統京劇韻味的把握情況。從而達到培養音樂素養的目標。鞏固總結后教師進行評價,學生好的方面給予肯定,不足的方面,再加強練習。如學生在唱《猛聽得金鼓響》唱段時演唱速度、節奏準確方面還有差距、唱段中“我一劍能擋百萬兵”時氣息控制不穩等。有效的總結復習能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提高學習效率,更大程度鞏固音樂素養。
四、結語
總之,創新教學設計,有利于學生感受京劇藝術的風格魅力,發展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激發學生熱愛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情感,形成正確的音樂情感態度價值觀,全面提升學生音樂素養。
參考文獻:
[1]崔秦勤.核心素養視域下的音樂教學法優化研究[J].成才之路,2017(24).
(責編 翁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