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教在傳入瑤族社會后,不僅自身發生了變異,而且與其傳統的原始宗教逐漸融為一體,進而對瑤族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滲透到瑤族社會文化生活的各個層面,也不可避免地滲透到清溪瑤建筑文化中,為村落與建筑營造提供了豐富的元素。
關鍵詞:道教文化;清溪瑤建筑
宋、元以來,道教、佛教相繼傳入瑤族地區,清代道教在瑤族地區廣泛傳播,也不可避免地滲透到清溪瑤建筑文化的方方面面,為村落與建筑營造提供了豐富的元素。
一、建筑格局體現“天人合一”美學思想
清溪瑤建筑群通過跟自然的借用,使建筑與自然和諧統一,借自然之景與自然融為一體,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好體現。從宏觀上看,清溪瑤建筑群依山傍水,具有良好的自然景觀和村落布局,它充分借助了傳統風水理論,借用自然景觀來裝飾建筑,富有地方特色和建筑藝術特色。村口及村左右環山,村后古木蒼天,建筑與自然環境相互融合,不僅沒有破壞自然環境,還與周圍的環境和諧相生,這都是“道法自然”的具體呈現。“擇良地而居,擇吉處而安”,充分表達了清溪瑤先民在建設家園時的智慧。據了解,他們選址和建房時會專門邀請風水先生前來相地,過去須擇吉日動土,大門座向須按陰陽五行定,如主人命屬金命者,則門朝北,木命者門朝南,水命者門朝西或南,火命者門朝東或南,土命者門朝西或南。
清溪瑤處于偏遠山區,其建筑大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其建筑格局主要是磚瓦式的結構:下為磚,上為瓦。并有飛檐。瑤族天井(門樓結構式)的民居一般是坐北朝南,符合中國傳統的建筑風水學。房屋的瓦脊和飛檐都繪有花紋圖案,如果大門或正門前另有人家,還得砌一堵照壁,并畫上龍風詩文以示吉祥。天井面積約二丈五尺見方,青石條鑲邊、卵石鋪面,有的鑲嵌成陰陽、八卦、金錢等圖案。天井的水溝大都有出水口,俗稱“陽溝”,主要用來消泄陰水及淘米、洗菜、洗巢等污水。天井兩邊的房子叫廂房,分上下兩間,下面的用房住人。樓上一間用來堆放東西。所以,一套寬敞的天井門樓式結構民居,往往三世或四世同堂,老少和睦,男女安康,十分有人情昧。天井門樓式結構的房屋大都左右開通門,通左右廂房成回席,達正廳。中間隔一座屏風,避免“一眼看穿”。屏風后為天井。廚房建于東邊,廚五行屬火、東邊屬木,木火相生益全家健康。
二、建筑裝飾體現“返璞歸真”美學思想
清溪瑤建筑在其色彩、結構以及裝飾等方面也體現了這種美學思想。首先是色彩上給人感覺尤其明顯,大部分建筑都采用了灰色與紅色相結合的形式,青磚或紅磚加白石灰勾縫,給人的整體感覺素樸而又寧靜。
除牌樓以外,所有建筑幾乎都采用簡潔的硬山結構,屋脊、鴟尾等部位的裝飾與雕飾也較為簡潔,沒有其它形制和夸張的線條。雖然中國古建筑屋頂都有一定的曲線,清溪瑤建筑的左右兩側、正門屋頂曲線更為夸張,形成具有浪漫情凋的反翹曲線大屋頂,這種屋頂設計有著漂亮的曲線和輕巧多姿的翼角,呈現出飛動輕快、直指上蒼的動勢,從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看都是曲線效果,使建筑在視覺效果上始終呈現一種柔美的感受,可謂是道教追求羽化成仙的具體體現。如此屋頂建筑再配以寬厚的正身和闊大的臺基,使得整個建筑呈現出一種情理協調、舒展輕快的韻律美,給人們帶來美的愉悅。
引人注意的是建筑群百米遠的地方還有一座“回龍觀”。修道者在這樣的環境清修,返璞歸真,清心寡欲,加之所食純為綠色食品,時間長了,自然集天地靈氣于自身,成就仙風道骨,益壽延年,同時也反映出清溪村是一座修養身心的福地。在離村落不到一公里遠的地方有一座文峰塔,塔內也供奉有文昌帝君、太上老君等道家人物像。
清溪瑤民居建筑裝飾比較簡單,追求“實用為本,裝飾為輔”的思想,基本體現出純樸素的藝術美感。在借鑒漢族裝飾形式的同時,保留了本民族的傳統,藝術風格與周邊漢族又有所區別。建筑構件裝飾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門框裝飾和梁舫裝飾。在門框裝飾中,以柵欄門和門簪最為常見,柵欄門是設立在大門前的輔助小門,“我國南方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特別是氣候炎熱潮濕的省區的居民大門前,通常安置一種通風兼防備的簡易輔助門——柵欄門,其形式有單扇、雙扇,也有少數為四扇,縱向高度為大門的二分之一到五分之三之間。上段用欞子或圖案紋樣做為格芯題材,下端裙板或素板,或浮雕。”從外形上分析,門簪的形制主要有六邊形、圓形、方形等,裝飾手法采用鏤空和浮雕并用,有的還刻有“乾”“坤”等二卦符號。瑤族民居建筑的構件裝飾中,梁枋裝飾比較樸素,突出的造型線條和技巧構思,在梁枋部位很少進行彩繪,而是稍稍髹以單色土漆和進行簡單雕刻。從外形上看,其梁枋裝飾是由瓜柱和撐拱相結合的獨特結構。在調查中,還發現有的正廳房梁上有鵝頸形的構件,靈動飄逸,與飛檐互相呼應。
牌坊也是典型的弘揚道德觀念的紀念性建筑。清溪瑤入村牌坊“淳風敦古”,顯示了村民所倡導的民風與道德觀念。清溪瑤歷來重視教育,世代相傳修身治學、耕讀傳家、孝廉勤儉、尊老愛幼等良好家規家訓家風,鼓勵子孫通過科舉入仕,而得到家族祖先庇護,建筑群里有私塾,藏書閣,體現了他們農耕生活中不廢誦讀的良好傳統。出資興建的文峰塔也成了興文運、昌科舉,文運之象的象征。
在裝修、雕飾、彩繪上處處體現著民俗民風,建筑上的的墻繪大多用白鶴、神仙、祥云等具有象征意義的故事作為裝飾圖案,這些帶有吉祥意味的圖案,凸顯了道家所追求的建筑與自然相和諧的趣味。建筑古樸典雅,青石街高門樓,天井石條鋪花,窗欞雕龍刻鳳,照壁楹聯意境雅致,各具特色。木雕、磚雕多以寓意喜慶吉祥的花卉、動物和器物作為題材,比如,以蝙蝠、壽字組成裝飾,寓意“福壽雙全”;還有“三陽(羊)開泰”“五世(獅)同居”“五福(蝠)臨門”“吉(雞)慶有余(魚)”等,體現了他們對幸福、富裕、吉祥等美好生活的積極追求。
參考文獻:
[1]羅兆均、徐祖祥.淺談道教在瑤族社會中的傳播與影響[J].西安社會科學,2011(5).
[2]劉明.淺析中國道教建筑的美學思想[J].現代交際,2017(16).
[3]續昕.淺論中國道教建筑的美學思想[J].社會科學研究,2012(2).
[4]劉森林.傳統民居的裝飾意匠[M].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
曾凡忠,文學博士,黔南民族師范學院文傳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為非遺與民俗、文化產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