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維
摘要:廣播電視新聞是傳統新聞報道的重要形態。本文以近年幾篇優秀新聞作品(包括消息、通訊和新聞紀實片)為例,以“三貼近”是提高新聞作品質量的必然條件為出發點,闡釋了好新聞的真實性來源于生活,來源于基層一線,深入具體的新聞源頭,用腳力丈量、用眼力觀察、用腦力思考、用筆力記錄是對新聞工作者的最基本要求。
關鍵詞: 廣播電視新聞? 踐行四力? 脫貧攻堅? 發現創作
媒體融合時代,我們站在了第四次傳播革命的風口浪尖。有學者曾統計,一個新的傳播介質普及到5000萬人,收音機用了38年,電視用了13年,互聯網用了4年,微博用了14個月,微信只用了10個月。技術革命改變了傳播形態和輿論格局,傳統媒體處于一個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然而,在充斥著“網紅”“10萬+”“唯快不破”的喧囂中,人們對優質內容的要求從未降低,大家對“好新聞”的渴求也從未減少。
一、“好新聞”需走進一線、貼近基層
新聞媒體存在的最大價值和最大的社會意義就在于真實客觀地對“新近或正在發生事實”的報道。好新聞的真實性更是取信于民的必備條件,是新聞媒介存在之本。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在火熱的生產生活中,基層一線永遠是新聞的源頭活水。廣播電視作為現代最具影響力的大眾傳媒,想要報道一篇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電視“好新聞”,不僅需要高超的眼力、腦力和筆力,更需練就非凡的腳力,走進一線、貼近基層,從新聞報道的表達風格、人性視角、價值追求上進行思考創新。越是活力迸發的時代,越呼喚反映時代精神的新聞作品。以下僅以近些年我省尤其是遵義市廣播電視臺參與一線制作的部分優秀作品為例,進行粗淺闡釋。
2017年,貴州省脫貧攻堅工作全面展開。為宣傳好這一大的時代事件,遵義市委宣傳部醞釀拍攝一部反映當下黔北農村脫貧攻堅工作發生巨大變遷的紀錄電影。攝制組成立后,遵義市廣播電視臺參與工作的人員第一時間到幾個貧困縣的扶貧點上配合幫助攝制組實地踩點調研,尋找合適的地點和人物故事,通過篩選最終選定貴州省有20個極貧鄉鎮之一的遵義市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石朝鄉。
從以往做新聞紀錄片的經驗來看,片中主人翁非常重要,主人翁選對了這個片子就成功了,因為主人翁有故事性,有表現力,就能串起整個片子。所以前期工作人員就深入石朝鄉下面的村里去尋找,最終確定了三個重點人物,一個是一心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大漆村的黨總支書記申修軍;第二個是因為貧窮,30歲還沒有成家,一心想搬到城里發展的申周;第三個是在外打過工,有一定見識,一心想在家鄉脫貧致富的申學科。
在石朝鄉,以著名新聞紀實獨立制作人焦波老師為首的攝制團隊花了300多天時間拍攝了這部新聞紀錄片《出山記》。《出山記》用一種平視的態度與村民溝通,不刻意回避在他們身上發生的各種矛盾,真實再現各種沖突,力求用真實的故事告訴觀眾:脫貧攻堅工作是怎么完成的,它的過程是怎么樣的……譬如大漆村的支部書記申修軍,在表現這個人物的時候,作為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廣大干部代表,我們沒有去拔高他,而是用他的生活和工作細節,以及他情感的變化去展現形象,突出他們堅韌不拔、耐心、細致的工作作風。影片于2018年4月作為向改革開放40年獻禮影片上映,在新聞界、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2019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汪洋同志看完影片,給予很好評價并做了批示。該影片獲得北京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廣州國際紀錄片最佳長片獎、全國十佳十優紀錄片、2018最具影響力十大影片獎、北京大學生電影節評委會特別推薦獎等獎項,同時也獲評2018年度貴州新聞一等獎。
2018年11月,在中越邊界麻栗坡老山片區大面積掃雷行動中,遵義籍排雷英雄杜富國為掩護戰友,在加重手榴彈爆炸時舍身一擋,失去了雙眼雙手。“你退后,讓我來。”鏗鏘有力的6個字,書寫了新時代“四有”革命軍人的鐵血榮光。為報道好杜富國的英雄事跡,貴州省委宣傳部、遵義市委宣傳部以及陸軍南部戰區組織了軍地跨省聯合采訪。遵義市廣播電視臺派出記者參加的記者團前往云南掃雷大隊和杜富國醫治康復的醫院進行深入挖掘,6個城市縣鄉,7天采訪周期,2000公里的跨越。沒有近距離的接觸,媒體對杜富國的理解,可能只是舍己為人的英雄形象,但真正走近他、靠近他,記者們才真正感受到他愛國敬業、樂觀向上、甘于奉獻的優秀品質,部隊授予他一等功獎章和證書,他在病床上不卑不亢地抬起斷臂敬上軍禮;大家來看望他,都為他的傷情憂心忡忡,可他臉上卻總是掛著笑容,和戰友、護士開著玩笑;他不能再上雷場了,卻將慰問金分贈給了被地雷炸傷的邊疆群眾……就是真真切切觸摸這些有溫度的細枝末節和生活瑣碎,記者們知道了他們報道中的英雄不是神,不是鋼鐵巨人,而是一個可愛、有趣,今年剛滿27歲的排雷兵。
由遵義市廣播綜合頻率記者采寫的廣播新聞系列報道《掃雷英雄杜富國》獲得29屆(2018年度)中國新聞獎廣播專題三等獎。該作品是當年貴州省唯一獲獎的廣播作品,也是全省地州市中唯一獲獎的作品。采訪杜富國英雄事跡期間,我們的記者觀看了杜富國所在掃雷大隊在高山叢林中的掃雷行動的視頻,同時到了現場,崇山峻嶺中,掃雷官兵揮汗如雨,一招一式都面臨危險,一舉一動都在生死之間。凝重的戰場氣氛,一張張無畏的青春面龐,感受到了掃雷官兵在這里用汗水彰顯青春,用熱血播種忠誠的使命擔當,記者認真用話筒記錄下了一個個為之動容的故事。作為廣播作品,杜富國的新聞以三集系列錄音報道形式,在制作錄音作品過程中,運用了大量的現場音響,用了杜富國的戰友、領導、親人、校友的同期聲音,還原了杜富國 “讓我來”的精神,展示了杜富國代表了新時代革命軍人的一種擔當精神。
二、對電視新聞來說,畫面語言永遠是第一位的
“涉淺水者見蝦,其頗深者察魚鱉,其尤深者觀蛟龍。”要做好一篇好新聞,“從材料中來,到材料中去”是肯定不行的,只有到了現場才知道真正觸動你的是什么。《貴州鋼繩:自主創新鑄就鋼繩中國品牌》是入圍貴州新聞獎的2018年度貴州廣播電視新聞獎一等獎的作品。我們的采訪團隊在創作這條新聞的時候,遠赴內蒙古自治區的黑岱溝煤礦和銅仁奧體中心,行程2000多公里,耗時一個多星期,采訪了施工方和項目方。在內蒙古,黑岱溝煤礦進口的“亞洲第一鏟”主繃繩發生斷裂,這個鏟子自重5300噸,臂長110米,所有配件以前全部依賴進口。然而,貴州鋼繩股份有限公司在產品要求高、工期要求緊的情況下,為黑岱溝煤礦進口的吊斗鏟量身定制了主繃繩,經試用完全替代進口。這個偶然事件的背后是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制造業通過自主創新,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一個縮影。采訪過程中,民族的氣節、國企的擔當、生產一線的“工匠精神”,都在感動著記者們,也驅使著他們更多去挖掘國產鋼絲繩能取代進口背后的故事。
此外,采訪過程中,記者也發現很多現場的東西與想象中的情況并不相符,遇到了很多沒有預想到的新問題。比如:建筑面積7.7萬平方米的銅仁奧體中心頂棚支撐,全部采用了貴繩生產的合金鍍層全密封鋼絲繩。這項技術國際領先,取代進口。可是,到達現場才知道,這里毗鄰機場,是禁飛區,原來設想的用航拍來拍攝大景和細節的計劃完全打破。鋼繩全部被架設在高空,要想拍繩子的細節人也必須升到空中。為了突顯工程的宏偉和技術上的精湛,我們的記者爬到了30樓在建建筑的屋頂拍攝到了銅仁奧體中心的全貌,又戴著安全繩上到吊車上,在數十米高空上完成了密封鋼絲繩細節畫面的拍攝和記者出鏡。也許,最終打動評委的正是這些畫面的處理,因為對于電視新聞來說,畫面語言永遠是第一位的,你在畫面細節上的努力與作品最終呈現出來的效果是呈正比的。
三、優秀的新聞作品來自發現和創作
在2019年的走基層報道中,貴州廣播電視臺融媒體中心制作的長消息《 5639次列車:慢慢地陪著你走》讓人印象深刻。5639次“小慢車”這個題,去年以來,中央臺播出過,新華社報道過,并不算新鮮。但這條報道找到了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就是:以往每年春運都要停運,為快車讓路的5639次“小慢車”今年春節不停運,小慢車從玉屏到貴陽全程要行駛7個半小時,停靠16個站。為了找準講述者,貴州廣播電視臺兩組記者分別與車上的沿線學生、賣菜農民、其他乘客以及乘務員閑聊、漫談,全面撒網,精心找尋重點采訪對象。他們跟車的踩點之行,除了1個小時追蹤乘客,還有6個多小時,一直粘著車長羅曉萱聊,什么都問,甚至還問了可能會讓她不舒服的問題:你為啥不去跑動車……
這條5分鐘38秒的新聞,這兩組記者一共坐了6趟小慢車,累計45個小時,采訪了40多個人,拍攝素材時長將近10小時。
馬克思新聞觀強調“新聞的本源是生活”,中國特色的新聞觀也說“新聞就是廣大群眾欲知應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實”(范長江)。上述案例極其重要地反映了另外一個新聞學觀點,即新聞的發現和創作。優秀的新聞作品首先來自發現,新聞記者也必然是新聞發現者。新聞發現力,就是指記者的新聞敏感。新聞發現是新聞傳播全過程的首道工序,也是新聞傳播的基礎和保證。新聞發現力既是一種判斷力,也是一種挖掘力,還是鑒別能力和聯系能力。而培養記者新聞發現力的途徑,主要就是靠“走”,它直接決定著記者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同時,新聞發現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細致的磨煉和長期的培養。有了基于思考的“發現”,才會有基于思考的創作,立場、角度和熟練的文字功夫,最后決定新聞作品的質量。
新聞輿論影響力是指“主體通過信息傳播在社會輿論界引起關注、產生反響、激起共鳴的一種能力”。在互聯網快速發展以及帶來傳播領域變革的新形勢下,基層媒體特別是地市級媒體,較之中央、省級媒體,甚至比起已經全面實質性推進的縣級融媒體建設發展,生存空間變得更為狹窄,受眾分流更為嚴重,除了轉型融合發展顯得勢在必行外,生產更多更好的優秀新聞作品,以此提高傳播力、公信力和影響力,穩固陣腳、穩定受眾群,也是情理之中。這就需要一線記者要深入基層、貼近生活,同時具備有一定的洞察能力,能夠探究到事物的最本質特點,對新聞碎片科學合理地開展整合與優化工作,再將新聞信息進行深入的加工,從而呈現給受眾的新聞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增加受眾的審美體驗,以及能夠呈現出事物的真實情況。想要寫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唯一的捷徑就是與時代“同頻共振”,深入踐行“四力”,詳盡了解基層的呼聲,群眾的渴求,才能創作出一個又一個精品。
四、結語
今天,我們已經進入一個互聯互通的互聯網時代,網絡工具為新聞采訪提供極大便利。但是,再便捷的傳播手段、再精彩的文案策劃,也無法生產來自一線的見聞,也難以取代蹲點調研的價值。優秀的新聞作品是跑出來的,優秀的新聞記者是苦出來的。每年的新春,我們一批又一批新聞工作者飽含真情,不以山海為遠,在風雨兼程中書寫感人故事,于沉沉暮靄下記錄萬家燈火。忙碌的身影背后,留下了大量佳作,感染了無數受眾。記者“走基層”活動,更成為我們廣大新聞工作者深入基層強勁腳力、練就眼力、鍛煉腦力、考驗筆力的一次次集中行動。從一個個“走基層”的優秀作品案例中我們看出:不深入基層不行,不開動腦筋精心謀劃不行,不找好角度切入不行,選題不典型不行,稿件不生動不行,現場感不強不行,采寫沒有細節不行,稿件沒有感情不行。越貼近越生動,越深入越精彩。
歸結起來說,好新聞都是用腳“寫”出來的!
參考文獻:
[1]鄭保衛.當代新聞理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11.
[2]]季宗紹.新聞采訪學[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9.
[3]沈正賦.新媒體時代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的重構[J].現代傳播,2016(5).
[4]張成良.新聞輿論:概念源流與內涵解讀[J].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3).
(作者單位:遵義市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