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近年來,隱性債務屢被提出亟待解決,地方政府尤其是財政部門則更是“談債色變”(特指隱性債務)。融資平臺與地方政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千絲萬縷的關系,導致其債務問題不僅僅是普通企業債務的性質。特別是在國家有關部門提出明確要求后,解決融資平臺債務、政府債務問題進一步提上日程。
《收費公路管理條例》將我國收費公路項目按照建設投資方式,分為政府還貸公路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門利用貸款或者向企業、個人有償集資建設的公路,與經營性公路即國內外經濟組織投資建設或者依照公路法的規定受讓政府還貸公路收費權的公路。實行貸款修路的政策以來,為地方政府承擔融資責任的融資平臺債務“雪球”隨著建設需求的成倍增長越滾越大。
《國務院關于加強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發〔2010〕19號)提出,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承擔政府投資項目融資功能,通過舉債融資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籌集資金,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及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與此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融資平臺公司舉債融資規模迅速膨脹,運作不夠規范;地方政府違規或變相提供擔保,償債風險日益加大;部分銀行業金融機構風險意識薄弱,對融資平臺公司信貸管理缺失等。在規范管理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過程中,必須對債務的償還問題加以重視,尤其要重點解決可能被認定為政府隱性負債的問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的依法依規經營管理,對于緩解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具有重大意義。

目前,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門和機構等通過財政撥款或注入土地、股權等資產設立的投融資平臺企業債務,按其成因大體可分為三大類,即正常負債、非正常負債和不良負債。正常負債即企業日常經營所發生的債務,企業在正常經營周期內有能力償還。非正常債務主要是指那些由于政策不銜接和改革不配套所形成的企業過度負債,如一些項目國家計劃投資不足,在建設階段留有硬缺口,自有流動資金嚴重不足甚至沒有等。所謂不良債務,主要指那些企業管理混亂、浪費嚴重;貸款投資決策失誤、貸款投資項目效果欠佳;投機性投資失敗;還貸自我約束不硬等因素所造成的歸還不了的“呆賬”“爛賬”。顯然,解決企業過度負債,主要是指后兩種債務。
關于解決企業過度負債問題的途徑措施,當前理論界和管理部門提出了不少具體設想。一種思路是向企業注資,包括國家資本的直接注入和各類法人資本的投入,但是通過注資解決企業過度負債的思路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原因是直接注資受國家財政狀況的限制,不能拿出足夠的資金投入企業,此外,吸收其他法人機構投資的設想受到國有企業自身經營效益和吸引力的制約,很難對現狀有全面改觀。
第二種思路是在企業、銀行和國家財政之間的債務重組,即由財政向中央銀行借款,交給企業后由企業歸還專業銀行貸款,專業銀行減少向中央銀行的貸款。然而,這種債務轉換方法的實質,只是把企業對銀行的債務轉變為財政對銀行的債務,雖然表面看來并不增加貨幣供應量,也不增加財政支出,但是不良債務只是從企業轉到財政,從國民經濟的角度考慮,問題并沒有最終解決。另外,目前階段在土地指標受限,多數地方政府財政本就不容樂觀的情況下,再增加其所屬企業的不良債務,勢必進一步造成地方政府財政的負擔增加。因此,必須謹慎對待。
還有一種思路是通過出售或轉讓企業中的部分國家股權,將收回的資金用于歸還企業的債務,即用資產歸還債務。但以目前在資產結構優化試點城市的試驗來看,由于缺乏統一的認識、規劃和部署,以及標準不一、把關不嚴等問題的存在,容易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
過度融資造成與自身體量不匹配的大量負債,往往是由于企業采取了“鉆漏洞”、游走在“灰色地帶”等不合法合規的融資方式。因此,依法依規開展融資活動對于解決融資平臺的債務問題具有重要作用,要根據企業自身情況選擇最優融資方式。
固定資產投資融資方式最為普遍的,即金融機構貸款,由于公路建設項目投資體量通常為10億元以上級別,因此通常能夠提供匹配體量貸款的多為國有銀行。由于公路項目資產權屬歸為國家所有,因此貸款主體通常用自有資產抵押或收費公路收益權質押融資。需要注意的是,企業貸款時政府不得提供任何擔保及背書。
企業債是指境內具有法人資格的企業,依照法定程序發行、約定在一定期限內還本付息的有價證券,發行人一般為非上市公司、企業,最終由國家發改委核準。
2013年3月22日,浙江省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浙江交投”)首期15億元非公開定向債務融資工具(定向債)順利募集完成,發行成本為5.18%,綜合成本為5.48%,相當于較同期銀行貸款基準利率下浮11%左右。經與募集用途的經營性公司當時的融資成本相比,該次15億元非定向債全部轉貸完成后,預計每年可為浙江交投節約財務費用1600萬元左右。

公司債券是指公司依照法定程序發行、約定在一定期限還本付息的有價證券。公司債券以證監會審核要求為基礎,以交易所市場為上市場所,主要由交易所投資者進行投資。
2018年,國家發改委等五部門印發《2018年降低企業杠桿率工作要點》,要求充分發揮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約束機制作用。國資委嚴格管控標準,加強分類管控,制定了更加嚴格的負債率警戒線(非工業企業70%,工業企業65%,科研企業60%),并制定了《中央企業資產負債率分類管控方案》,按負債率水平高低和帶息負債規模大小不同,結合企業改革發展的特殊情況,對中央企業分類提出管控要求,要求負債率逐步回歸管控線和警戒線以下。
因此對于央企和國企,降低資產負債率成為近年來的主要經營目標之一,引入基金投資以實現表外融資亦成為可行性最高的解決資產負債率的途徑。對于實力強勁的企業,可自行設立基金公司;對于實力一般的企業,則多尋求其他基金公司的合作。
資產證券化(Asset-backed Securities,簡稱ABS),是指以基礎資產未來所產生的現金流為償付支持,通過結構化設計進行信用增級,在此基礎上發行資產支持證券的過程。通常融資平臺原始資本為所屬政府直接以財政撥款注資或注入的土地、股權等資產,后期通過政府協助、增資及自身良好的運營,資產規模將實現擴大。
資產證券化的實質就是將企業甚至一個項目,在未來能夠取得的現金的權利在當下進行貼現,使當下能夠獲得最大限度的現金。
除上述幾種融資方式外,還有企業用股權合作方式融資,即通過轉讓部分股權獲得投資,但同時約定在一定期限內將轉讓的股權收購回來。表面上看起來是吸引投資,但實際上往往伴隨著固定回報和股權回購,此類融資方式須警惕。另外,還需注意的是國有企業股權轉讓應按照國有資產轉讓的程序嚴格執行,否則可能造成國有資產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