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新基建的核心是科技創新服務體系
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穩定經濟運行、推動創新發展的重大舉措。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研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穩定經濟社會運行重點工作,明確提出“要加大公共衛生服務、應急物資保障領域投入,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备鞯匮杆偻瞥隽舜罅啃禄椖浚侣劽襟w報道,24個省計劃的投資規模超過48萬億元,全國超過60萬億元,筆者認為,必須準確理解新型基礎設施的實質和功能,把握好建設重點,遵循基礎設施建設規律,做到精準發力。
落實新發展理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轉型發展,迫切需要為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服務的新型基礎設施,傳統基礎設施的理念需要更新了。傳統基礎設施包括道路(鐵路、公路、港口、機場)、水(給水、排水)、工電、暖氣、燃氣、通訊等生產設施,也包括商場、學校、醫院等生活設施,基礎設施曾經為我國的工業化、城鎮化做出過巨大貢獻。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的經驗之一是通過園區化推進工業化,主要路徑是先規劃產業園區(如各類開發區和高新區),以基礎設施建設為抓手,搞好“三通一平”“五通一平”“七通一平”,然后招商引資,發揮我國勞動力比較優勢,與引進外資、內資等各類資本相結合,加快發展加工業,使我國成為全球第一制造大國。基礎設施建設不僅為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創造了條件,而且在穩定經濟增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需求側,能夠直接促進資本積累和產出增長;在供給側,是生產、生活的準公共物品,可以提高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進入“新常態”以來,基礎設施投資已經成為穩定經濟增長的重要抓手。
現在,“環境變了,游戲規則全變了”,全球已經進入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為代表的數字經濟新時代、生命科學新時代,我國已經進入到工業化后期,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展新經濟、培育新興產業,必須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和支撐作用,推動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需要有新的基礎設施和新的體制機制。新型基礎設施的實質是新一輪科技變革和產業變革的基礎設施,是推動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的創新服務體系。新型基礎設施包括以5G網絡、數據中心為代表的信息科技方面的硬基礎設施,也包括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相融合的軟基礎設施,核心是科技創新服務體系。
加快5G網絡建設步伐。5G是支撐經濟社會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的關鍵新型基礎設施,要加快5G網建設步伐,為產業數字化轉型構筑堅實基礎。要統籌推進、科學布局5G網絡建設,鼓勵運營商強化合作,避免重復投資,減少建設和運營成本。要加大跨行業資源協同和基礎設施開放,推進公共基礎設施向通信基礎設施進一步開放共享。要抓住5G重點場景建設,“錨”準支撐行業應用,加快應用創新為5G發展注入活力,牽引5G產業規模發展。網絡建設需以支撐行業應用為“錨”,找準適用的業務場景,滿足行業差異化建網需求,逐步豐富應用場景,加快5G融合應用向重點行業滲透。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過程中,工業互聯網平臺基于強大的計算、網絡、音視頻等基礎技術,提供了豐富的網絡化協同解決方案。華為、騰訊等平臺企業推出了協同辦公、遠程運維、設備健康管理等解決方案,幫助制造業企業低成本、快速實現協同辦公和遠程運維診斷。并且在疫情期間用戶爆發式增長的情況下,保障了服務的平穩運行。后疫情時代將加快企業數字化轉型,加速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廣應用的步伐。一是豐富工業互聯網平臺的遠程運維、遠程診斷、協同辦公等解決方案庫,幫助企業進一步提升數字化建設水平。二是夯實工業互聯網平臺人工智能服務能力,提升應用場景覆蓋度。三是提升工業互聯網平臺產業鏈協同能力。在加強信息傳遞、供需撮合等能力的基礎上,創新利用新技術手段實現數據流、資金流的深度協同。四是以工業互聯網和企業App為重點,建設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公共技術平臺。將人工智能、工業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機器人、智能裝備等應用到工業企業生產全流程,形成全面感知、實時互聯、分析決策、自主學習、動態預測、協同控制的智能系統,實現采購環節、制造環節、加工環節、運輸環節、經營管理、安全保障等過程的智能化運行,切實提高企業運營效率。
以智慧城市為總抓手,改造升級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的交通、水、電、氣、社保、教育、醫療、衛生等為一體的公共服務智慧平臺。比如,要以智慧交通系統為重點,開展智慧軌道交通平臺建設、全自動駕駛、一體化出行服務等核心技術研發,通過場景應用研究,推動智能化技術手段與交通業務深度融合,重塑道路資源、運輸資源和城市空間資源的配置結構等。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背景下,發展新興產業,改造傳統產業,不僅需要硬基礎設施,更需要營造軟基礎設施和相應的體制機制。美國是通過軍民融合體制、技術轉移體制和風險投資制度三個方面的變革,促進了科技與經濟的深度融合,催生出了新經濟。當前,要緊緊圍繞我國經濟創新發展的兩條路徑,圍繞“創新產業化”和“產業創新化”兩條路徑,建立和完善創新創業與成果轉化服務體系。
“創新產業化”是通過科技創業把科學技術孵化出新產品、新企業、新模式的過程,新的產業是從無到有、通過創業長出來的,是通過創業者(企業家)試錯和市場篩選的過程,是一棵棵創業的種子長出小樹苗,長成參天大樹的過程。“創業大潮起、潮落產業興”,潮涌現象是新興產業成長的規律。新興產業發展往往依托新科技革命形成的新產業技術,各個國家處于同一起跑線上,和傳統產業相比,發達國家并沒有先發優勢,后發國家可以“換道超車”。因此,要圍繞“創新產業化”,健全完善從眾創空間、大學科技園、專業孵化器、再到產業基地、園區加速器的全過程創業服務鏈條,當前要重點支持產業孵化器、產業加速器、產業互聯網等平臺類載體建設,支持產業創新共同體、產業生態等創新性組織發展。營造有利于創業的社會環境,構建長期創業生態系統,鼓勵企業內部創新創業,支持大眾創業,發展新經濟,實現經濟增長。

新基建既需要硬基礎設施發展,也需要軟基礎設施保障。
“產業創新化”是通過技術轉移給傳統產業導入新技術,使得舊產業脫胎換骨、升級成新業態的過程,推動舊的產業通過技術創新、組織創新和模式創新實現向新產品、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的升級。傳統產業直接搭載新技術,省去了舊的產業技術路線,可以實現彎道超車。在通訊技術設備領域,華為公司堅定不移地堅持科技創新,實現了從跟跑到趕超再到領跑,是“彎道超車”的代表。當前,要重點建設技術轉移服務鏈條,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體系,完善中小企業創新支持制度,建立激勵創新和促進轉化的知識產權制度,建立完善風險投資、科創板等多層次資本市場、科技信貸等科技金融體系。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要運用市場化機制和手段,建設數字技術平臺等基礎設施,政府在彌補市場失靈方面發力,補位而不越位。要面向產業需求,完善產業創新服務體系,反對盲目建設,一哄而上。過去是圍繞傳統工業化需求,抓“七通一平”建設,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現在是緊緊圍繞產業數字化轉型的需求,構建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德國工業4.0,西門子公司在建設物理的網絡基礎設施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中國數字經濟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發展中,阿里、京東、騰訊、百度等企業,都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要注重發揮企業和市場的力量。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要遵循公共物品規律?;A設施是公共物品或者準公共物品,如果單純靠市場和企業提供,結果肯定是不足的,所以,需要政府發揮作用。政府重點在科技創新平臺、公共核心技術研發、產業統籌規劃、創業環境營造、成果轉化服務體系等公共物品領域彌補市場失靈。通過完善激勵創新的知識產權制度和科技金融體制,激活知識、技術、人才、資本等各類創新主體和生產要素,也是新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內容。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要遵循投資經濟規律,強化投入產出分析和財務可持續性分析,堅決杜絕無效率和低效率投資。過去圍繞工業化需求,建設“七通一平”,創造工業化和城鎮化基礎條件,一個重要方面是地方政府用土地出讓收入彌補基礎設施資金不足的問題。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支持,不能僅依賴土地出讓金了,因此需要研究創新的資金供給機制。政府可以發一部分專項債,發揮好杠桿資金的引導和支持作用,主要用在科技端的公共研發投入、共性技術補貼、信息化服務平臺和服務體系建設。產業端的設施建設,要充分調動企業投資的積極性,以電子商務領域的產業基礎設施為例,包括信息技術平臺、資金鏈、供應鏈、物流配送網絡等方面,阿里、京東都是以企業為主體,建設成全球一流的線上線下基礎設施,構建起了電商產業生態,因此,運用企業化投資模式,是新型基礎設施提高投資效率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