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多次部署加快推動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與傳統基礎設施相比,新型基礎設施主要集中在我國具有一定競爭優勢的新興科技領域,突出了數字化基礎設施支撐、引領我國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的鮮明導向,是建設推動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也是保證我們當前經濟社會平穩運行,并搶占制高點、培育新動能、布局新發展的科學之舉。
積極布局交通新型基礎設施,做好新型基礎設施與交通傳統基礎設施的融合發展,讓傳統交通基礎設施融入數據要素后,具備新功能、呈現新形態、適應新發展,并引領、培育交通運輸新的產業生態體系,既是交通強國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交通強國建設的重要支撐。
通信導航方面。湖北、江蘇、湖南、安徽等地開展了5G高速公路示范段建設。北斗衛星導航已經在3200余座內河導航設施和2900余座海上導航設施安裝應用;沿海港口建設北斗增強基準站109座,長江干線建設增強基準站106座,229個運輸機場架設了移動式增強基準站。
運行管控方面。智能化鐵路信號系統廣泛應用;225個運輸機場建立了性能導航(PBN)系統;高速公路視頻監控基本實現全線覆蓋;全國聯網收費高速公路架設ETC門架2.46萬個;40%國省干線公路的重點路段、特大橋梁、特長隧道實現了運行狀況的智能感知;長江、西江干線數字航道基本建成;全國沿海、內河船舶交通管理系統建設雷達站227座,監管覆蓋水域7萬余平方公里。
智慧生產方面。廈門遠海、上海洋山、青島等港口自動化碼頭投入運營;郵政快遞業5200余個分撥中心基本實現自動化分揀;智能配送設施加快發展。
智能服務方面。鐵路、民航互聯網售票比例超過80%;電子客票應用已經基本覆蓋高鐵站、機場,近300個道路客運站開展了電子客票試點,客運服務無紙化、便利化程度不斷提升。

交通運輸行業是北斗系統應用的重要領域,交通運輸部先后開展了多項測試驗證和示范推廣工作。
智能交通設施新領域。京張智慧高鐵投入運營;國內首條自主知識產權、全自動運行的地鐵線,在北京燕房線投入運行;全國60多家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場、示范區先后投入使用,用于自動駕駛開放測試道路近3000公里。
盡管交通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較多突破,但是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一是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比較突出。不同運輸方式、不同地區間、不同線網間發展不平衡,新技術應用大多點狀分布,規模化、體系化程度還較低,尚未形成一定規模的連續覆蓋,網絡效應尚未充分發揮出來。二是融合創新應用不足。5G在交通基礎設施中的應用場景較少,適應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的智慧公路尚未形成有效概念和標準,北斗等自主可控新技術在行業的滲透還不深。
布局建設新一代交通通信網。科學布局規劃,積極推進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綜合樞紐5G等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站建設,逐步實現連續覆蓋。
融合建設交通北斗時空信息服務網。基于國家北斗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網,沿公路網、鐵路網、航線、港口碼頭、機場等交通基礎設施補充建設通導一體化北斗地基增強基準站,推進北斗時空信息服務網絡全覆蓋。
完善建設交通運輸感知網。分類分級推動交通運輸感知網絡建設,實現所有路網、航道網運行動態感知全覆蓋。加強重要隧道、橋梁、事故多發路段、淺險航段等關鍵部位主動預警設施部署。
在交通規劃、設計、建造、維護等各階段深入推廣“BIM+GIS”技術的應用,建立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孿生模型。部署應用水下地形、洲灘與岸線快速測繪裝備設施。推行交通基礎設施全生命周期健康狀況在線監測、性能評估、風險預警、壽命預測,實施智能養護。
積極推進交通基礎設施車道級、構件級高精度地圖服務。布局建設交通沿線交通智能運行邊緣云、云控中心,研究推進智慧公路發展,建立新一代交通控制網,通過云端控制實現交通網全局最優。加強突發公共事件動態仿真,提高交通運輸應急指揮能力,保證交通安全暢通。
全面推進客運售票、檢票、安檢、登乘等服務設備設施智能化升級改造,實現客運樞紐服務“無紙化”,提升綜合客運樞紐換乘效率。打造不同運輸方式一體銜接、城市群城鄉間同等服務的全程電子化服務體系,提供一次托運、全程無憂的高品質行李直掛服務。
推動港口載運作業智能化轉型升級。總結推廣智慧港口先進技術經驗,升級碼頭垂直運輸工具智能控制、水平運輸工具無人駕駛、船舶智能進出港等系統;開展基于“5G+人工智能”的港口自動理貨、港區集卡自動駕駛,深化港區聯動;實現碼頭生產作業無人化。大力推進數據賦能的港口物流服務,推動港口服務無紙化。
全面推廣智能分揀系統。應用智能化安全探查、自動化分揀、機械化裝卸等技術裝備,進一步提高郵政快遞分揀中心、客運樞紐包裹轉運的生產效率和安全水平。
加強與發改、工信等部門協調對接,結合五年規劃,做好交通新型基礎設施布局規劃。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和企業先行開展交通新型基礎設施試點示范,形成有效經驗和建設規范,帶動全面發展。加強項目統籌協調,保障有序建設,逐步擴大網絡效應和規模效益。
盡快研究完善交通新型基礎設施相關技術標準和工程規范,推動交通新型基礎設施與傳統基礎設施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使用、同步養護,實現交通新舊基建深度融合,并避免交通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碎片化。
聚焦交通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關鍵環節和核心技術,推動跨界合作、政企合作,構建強強聯合、優勢互補、自主可控的協同創新體系。鼓勵建立“一帶一路”協同創新聯盟,打造交通信息基礎設施國際產業生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