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大足區雍溪鎮先后引進花卉苗木業主20余家,建成花卉苗木基地面積超過3000畝,并建成四通八達的鄉間道路,實現產業強、道路通的致富模式。

龍水鎮車鋪村公路串聯田園民居,助力竹筍產業發展。(攝影:楊天兵)
重慶市大足區地處成渝經濟帶中心線綿延帶上,距重慶僅55公里,距成都155公里。西與內江市、遂寧市共同形成成渝經濟區腹心地帶鼎足而立的三大支點;東與永川區、合川區構成渝西地區的“鐵三角”。大足是重慶面向四川經濟開放和輻射的“橋頭堡”,集聚、傳遞、交流、融合優勢資源。
近年來,大足區進一步優化交通基礎設施布局,渝昆高速公路、成渝鐵路、成渝客專過境大足南端;渝蓉高速公路橫穿大足中部,重慶三環銅永高速公路縱跨萬古工業園區、龍水工業園區和雙橋經開區等域內主要工業聚集區,并與渝昆、渝蓉、渝遂、渝武等多條射線高速公路接駁。2018年,大足區著力打造2000公里普通公路建設,其中包括1600公里“四好農村路”,“毛細血管”通村達戶,極大地改善當地村民生產出行條件,補齊區域發展短板,強化交通區位優勢,還加快了大足區建設國際文旅城的步伐。
高坪鎮位于大足西北部,距城區20公里,以大安路、茨玄路、青天路為骨架,不斷延伸支線,通達每戶農舍。西鴨、生態土雞、黑山羊、稻田活魚等山貨變“山珍”,通過農村公路運出去;各地游客通過農村公路走進來。2018年至今,高坪鎮新建了35公里農村公路。
鄉路蜿蜒,悠然田園。
高坪鎮上有一座始建于1702年的古寺——高峰寺,是大足現存清代建筑中的代表,大足石刻藝術在寺內的遺存豐富,寺廟被列為寶頂圣壽寺下院,正在進行重要的文物保護性修復工程。目前,公路直通寺門,屆時,修葺完成的古寺將作為大足重要的佛教圣地和歷史文化勝地,迎接八方來客。
距場鎮不遠處的3000畝楠木林,被公路環抱。這是目前重慶最大的野生楠木林。楠木屬于國家二級保護瀕危植物,作為珍稀的物種資源,將成為鎮上的重要發展產業。而公路的暢達,助力高坪鎮配置各種生產要素,讓鄉村借力自然優勢,實現脫貧和振興。
歷史資源和自然資源集聚高坪鎮,完善的路網衍生出旅游路、產業路、景觀路……盤活了鎮域的存量資源,推進發展。
每年7月,一年一度的大足荷花旅游文化節開幕。如今已經舉辦九屆的文化節,游客數量一年比一年多,農村公路串聯各個賞荷點。作為重要賞荷點之一的龍水鎮,積極開展農村公路提檔升級工程,讓游客們的旅游路走得順心、安心,讓村民們的小康路走得舒心、開心。
家住龍水鎮鹽河村荷花基地的村民蔣學云,2019年初改造了自家的兩層民房,按照“春花夏果、秋景冬養”原則,打造了稻田捉魚、寫生創作、攝影采風、水果采摘、康養休閑等特色項目,在荷花旅游文化節期間,一周接待了11批、上百位客人。
每年三四月就是藠頭豐收的季節。在新龍村,收貨的卡車開到了田間地頭,藠頭出土后直接裝車發運到重慶市大型蔬菜批發市場。“現在我們看到的學雙路和白果路,以前都是機耕道,卡車走不了,全靠人擔。”黨支部書記彭應全說。藠頭和花生是新龍村的傳統種植品種,兩種作物接續種植,即每年開年后種藠頭,收了藠頭種花生,這成為新農村種植業的主要形式。新龍村村口的老路是寬約2米、長200多米的泥結路,客車、貨車都不便通行,只能繞道龍水鎮城區或雙橋經濟開發區。近年,老路完成了拓寬和硬化,連通了更多村莊和鄉鎮,方便了百姓出行,更促進了藠頭和花生種植業的發展。目前,全村年產約500噸藠頭、600噸花生,全靠農村公路運輸配送。
“去年3月,我們村的柑橘種植大戶增加了200畝流轉土地,柑橘種植地達到了300多畝。”大圍村黨支部書記黃常蘭介紹。大圍村道路建設近年來受益于“四好農村路”發展和玉灘水庫庫區后扶政策,建成了近20公里的過境瀝青路。因為道路通暢,大圍村2019年吸引了中藥材白芨種植大戶來村里投資。
“3米多寬的瀝青路,送原材料的大貨車過不去,只能用小貨車轉運。”車輔社區黨支部書記陳世林介紹。社區將瀝青路擴寬至8米后,當地企業不再轉運原材料,而是直達,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
“最近兩年,龍水鎮建成了13條、37公里的‘四好農村路'和國土整治工程中的田間耕作道,其中6條‘斷頭路'貫通了,惠及大圍村、鹽河社區等6個村和社區,以及村鎮小微企業的發展。”龍水鎮相關負責人粟朝文說。
近年來,龍水鎮全民愛路、護路蔚然成風。2019年4月初的一個清晨,一輛重載貨車行駛至龍新路某采石場路段時,壓塌了路基和堡坎。明光社區2組一位村民及時報警后,相關部門迅速處置,及時修復,并展開調查。
“護好”農村公路,人人有責。新龍村過境道路目前共有4條、12.5公里,每公里每年投入2400元作為養護資金,6名工人結合鄉村保潔,每日開展養護工作,做到及時發現并報告排水溝堵塞、建房材料占道、防護欄與路肩受損、邊坡滾石等問題。
“村村通客車,村民受了很大益,最主要的是娃兒讀書方便了。以前半夜兩三點就起來煮飯,天沒亮的時候,打著電筒送娃兒上學,現在娃兒幸福了。”村民黃常蘭說。過去兩年,龍水鎮在農村公路建設上投入370多萬元,惠及11個村和社區,以及2萬多名群眾。
在大足區郵亭鎮國道348線雷公洞交界處,一座三層小洋樓不時引得來往行人注目,這是養殖戶李勇和妻子鐘秉菊的家。
在重慶推進交通基礎設施計劃中,大足區實施“1221”工程,構建“一軸雙廊六向”立體綜合交通網,一批利民惠民項目紛紛落地,顯著改善了農村交通條件,李勇所在的郵亭鎮烈火村即是受益方之一。
在這之前,李勇夫妻倆一直在新疆從事小五金生意,1994年回到家鄉。不久,李勇就發現家鄉的許多村民都特意乘車趕去相鄰的榮昌區購買仔豬,以補充豬崽空欄。
李勇意識到,父親專門從事配種工作,有經驗,認識的農戶多。特別是自己家就建在國道348線道旁,往前不到10米就到了鎮上,還是大足、永川方向通過成渝公路進入榮昌的必經之地。更重要的是,李勇回鄉的第二年,成渝高速公路建成通車,由于郵亭鎮位于永川城區、榮昌城區、雙橋、龍水幾個主要城鎮的中心,交通區位優勢明顯,高速公路在郵亭鎮設置了出口。
交通優勢堅定了李勇從事養殖業的決心,他一邊學技術,一邊借錢買豬。隨后,鎮政府主導修建的農村公路又將高速公路的利好引進村組,方便了千家萬戶。便捷的路網引來了十里八鄉的村民,李勇的養殖業迅速躥紅,一年下來,凈利潤就達到10多萬元。
現在,李勇的養殖場擴建到300平方米,無論是其出產的豬肉還是配種產品,都受到了商戶的認可。夫妻倆住上了小洋樓,開上了小轎車,積蓄越來越多。
李勇的故事只是郵亭鎮廣大農戶生活變化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郵亭鎮加快經濟轉型步伐,計劃將發展種養殖業作為優化產業結構的目標,以大數據等手段推動農業智能化,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到2022年,郵亭鎮力爭入圍大足區培育的加工示范企業,以及6條鄉村旅游精品線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