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亞麗
[摘 要] 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在革命戰爭年代的升華,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寶貴精神財富,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科學內涵。弘揚長征精神對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的確立、政治方向的引導、道德品質的塑造、精神動力的激發、道德責任感的形成十分必要,對于當代大學生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培養政治認同、養成無私奉獻精神、形成團結奮進精神、增強誠信意識具有重要意義,采取相應措施確保長征精神對當代大學生個人品德培育的價值落到實處,是當前的一個重要問題。
[關鍵詞] 長征精神;當代大學生;個人品德培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0) 05-0056-02
一 長征精神的科學內涵
(一)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
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的號角最終吹響,靠的是無數紅軍戰士對理想信念的堅守,在無法想象的困難面前,紅軍戰士依然表現出驚人的意志力,爬過雪山、踏過草地,前赴后繼、一往無前,正是這種高尚的革命理想,使他們走完了舉世聞名的長征路。因此,我們必須堅信崇高的理想信念是長征取得勝利的強大精神動力,也正是這種理想信念使長征踏上勝利的坦途。
(二)不畏艱險的艱苦奮斗精神
艱苦奮斗是長征留給我們的寶貴的精神財富,是長征精神的表征。為了自己的祖國,紅軍將士在面對任何危險和苦難時毫不畏懼,就算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的精神是長征精神的集中反映,艱苦奮斗精神無論在任何時期都不會過時,實踐證明,沒有艱苦奮斗精神的國家是暗淡無光的。
(三)心系大眾的愛國主義精神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就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1]在長征途中,面對物資匱乏和自然條件極其艱苦的情況,紅軍戰士依然自覺遵守紀律,同時不忘我們的腳步必須與黨保持高度一致,我們的奮斗目標就是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讓人民真切感受到幸福生活的滿足感。
(四)審時度勢的創新膽略精神
習近平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長征的過程,不僅僅是戰勝敵人、贏得勝利、實現戰略目標的過程,而是聯系實際、理論創新、探索革命道路的過程”[2]。從遵義會議到長征的勝利結束,長征精神內含獨立自主,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在這種思想方法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得以在領導中華民族走向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實踐道路中不斷解決新問題、開拓新局面、取得新勝利。
二 弘揚長征精神對當代大學生個人品德培育的必要性
(一)培養堅定理想信念的需要
堅定的理想信念是社會個體成員在實現人生價值過程中的精神寄托。因為“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國家的未來。”[3]他們是否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關系到國家和自身的未來。在當今社會多樣化發展的情況下,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出現諸多困難,部分學生出現理想信念缺失的問題,如何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研究內容。
(二)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的需要
今天的中國面臨著復雜多變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是黨先進性和純潔性的體現,當代大學生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力軍,由于受閱歷的限制,存在著迷失方向的風險,在這樣的情況下,用偉大的長征精神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核心地位,培養大學生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有利于在以后的生活中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為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獻出一份力。
(三)養成高尚道德品質的需要
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生活亦隨之出現多樣化發展。在生活中自私自利、盲目攀比、鋪張浪費等現象層出不窮,加上新媒體的普及使學生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影響,導致大學生個人品德滑坡。長征精神對大學生的個人品德建設提供了多樣化的內容,是大學生思想素質提高的關鍵。長征精神所表現出的放棄個人利益,維護集體的最高利益、勤儉節約的優良品質,對當代大學生應自覺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質具有重要意義,我們要用長征精神感染大學生,用理論知識教育大學生,使大學生形成樂于奉獻、樂于助人、勤儉節約的高尚道德品質。
(四)提供強大精神動力的需要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一個民族的強大是以精神為支撐的,而強大的民族正需要青年一代不懈的努力,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青年興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4]當代大學生作為中國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主力軍,應該擁有強大的精神力量,然而大學生正處于青年時代,思想觀念有很強的可塑性,再加上社會的快速發展,學生擁有優越的外在資源條件,部分學生帶有盲目的自信,這就導致很多高校大學生在畢業時面臨就業難的問題,甚至懷疑自己的能力有問題。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大學生畢業后通過努力成功的例子,因為他們有強大的精神動力激勵著他們一路前行,從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三 長征精神對當代大學生個人品德培育的價值
(一)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
大學時期正是“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他們在過多的誘惑面前抵抗力微弱,“讀書無用論”“及時行樂論”“得過且過論”等腐朽觀念蔓延開來,這就造成理想信念缺失現象的出現。面對這樣的問題,應“把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信念作為精神坐標的縱橫”[5],在長征途中,中國共產黨在共產主義理想的幫助下完成了橫跨半個中國的戰略大轉移。科學的理想信念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精神支柱。長征精神促進大學生精神境界的提高,幫助大學生自我完善和發展。
(二)養成無私奉獻精神
隨著社會價值觀呈現多樣化發展,大學生的價值觀也呈現多樣化的趨勢,“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6]當代大學生在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關系上,一切以自我為中心,集體意識淡薄,這與長征精神的內涵相悖,并且對奉獻精神的含義理解不深。所以教師要在生活學習中時刻教育學生學習長征精神的精神內涵,使長征精神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行為,并使之內化為一種自覺行為,讓學生在奉獻社會的同時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
(三)形成團結奮進精神
“團結進取是紅軍長征得以勝利的內在重要因素,沒有團結進取的精神,就沒有長征的最后勝利”[7],團結奮進精神作為長征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部分大學生比較以自我為中心,導致在集體中沒有團結意識。長征精神告訴我們個人的力量只有在團結協作中才能順利實現自我。當代大學生作為社會的主體需要起到榜樣示范作用,讓青年一代在價值取向的問題上有堅定的信念,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四)增強誠信意識
誠信是當代大學生樹立理想信念的基礎,沒有良好的道德品德就沒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長征精神的核心內容就是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將長征精神融入當代大學生誠信品質的養成過程中,幫助大學生增強誠信意識,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而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個人品德是社會公德建設的前提”[8],近些年來,隨著網絡媒體的不斷發展,虛擬信息快速涌入大學生的頭腦中,使部分學生在誠信品質養成過程中突顯出許多弊端。
四 長征精神對當代大學生個人品德培育的價值的實現對策
(一)發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理論學習的主要渠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著力引導學生掌握長征精神的科學內涵,通過各種教學方式和方法,教育學生學習紅軍戰士們的艱苦奮斗精神,“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9],與時俱進和開拓創新,自強不息精神,在生活上勤儉節約,思想上拼搏進取,學習上刻苦鉆研。此外,教師還應運用紅軍長征途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激勵學生弘揚長征精神,善于發揮榜樣的力量,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使理想信念深入大學生的內心深處,并使之發奮學習,立志成才。
(二)營造以長征精神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氛圍
校園文化是理論課教學的又一種形式,有利于大學生體驗和吸收長征精神的精華、有利于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有利于大學生形成價值認同。首先,可以在校園里經常集中學生在舉行各種紅色文化活動,讓大學生親身感受長征精神,在有關長征精神的文化里熏陶健康成長。最后,可以發動學生和老師參與關于長征精神的研討交流會,在理論學習之余豐富大學生活,堅定共產主義理想,最終養成高尚的個人品德。
(三)將長征精神的內涵外化為個體自覺的行為
提高品德認知,不僅是個體通過接受教育和灌輸等熏陶漸染的品德培育內化過程,并外化為自覺的道德行為。個體只有在日常行為中自覺遵循各種道德規范,大學生要敢于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克服各種困難,從而形成高尚的品德,大學生要自覺遵守社會主義榮辱觀,積極參加各種志愿者服務活動,提升品德行為。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黨的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十九次代表大會的報告[R].北京:2017.
[2]習近平.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0-21.
[3]王易,韓標.大學生個人品德建設初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12):74-76.
[4]習近平.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5-04.
[5]吳光祥.長征精神的主旨內涵及當代價值[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6(6):104-108.
[6]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N].人民日報,2014-05-04.
[7]熊啟珍,瞿曉玲.論長征精神的科學內涵[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7,60(2):43-46.
[8]龔吟怡.社會公德與個人品德[N].光明日報,2011-02-21.
[9]大力發揚艱苦奮斗作風,全面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N].人民日報,2002-12-08.
(責任編輯:張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