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基于教學語料庫的口譯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對傳統的口譯課堂進行了翻轉,讓學生提前學習技巧、練習技巧,并有足夠課下時長進行口譯技能訓練,解決了口譯課程課時有限、學生訓練不夠的問題。同時,教學語料庫為師生提供豐富的語料資源,便于師生口譯訓練。基于教學語料庫的口譯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注重“課前技巧學習記憶、課堂技巧內化實踐、課后技巧鞏固”“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混合式學習模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口譯實踐應用能力。
[關鍵詞] 翻轉課堂;教學語料庫;口譯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0) 05-0099-03
一 引言
自邁阿密大學教授Maureen Ease等人首次提出翻轉課堂的概念,國內外掀起了一股翻轉課堂的熱潮。翻轉課堂因其不受限的學習時空、個性化的學習方法等特點大受推崇。學生觀看教師提前布置的課程內容、在自主學習過程中與教師進行交流互動,以此在課前完成知識的學習。這種模式應用于口譯教學,可以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和口譯技巧的掌握理解。口譯課程中涉及的聽辨、記憶、筆記等技巧,傳統教學中是講解之后立即通過課堂練習加以鞏固,但受教學人數、學生性格、授課時間和環境等因素影響,教師無法與所有學生進行充分交流,學生存在個性差異,課堂會出現一些學生聽不會的現象,而教師又不能講第二遍,長期下去學生的學業水平自然會下降。同時,學生缺少對技巧知識的反思和吸收,有限的練習也不能使學生內化技巧。
口譯教學語料庫指“以服務口譯教學為目的,以現代信息技術為依托,以多模態口譯教學語料為主要載體,具有系統化存儲與管理、智能化檢索與應用、動態化評價與更新等功能的數字化口譯教學資源庫”[1]。口譯課程教師及學生搜索口譯語料耗費精力,教材材料部分不適合口譯等原因,都給口譯課程造成困難。而口譯教學語料庫中真實、多樣且難易度分層的語料,為師生減輕搜索語料壓力。同時,口譯教學語料庫對語料進行信息標注,如難度級別、領域、關鍵詞、語料時長、術語及背景信息等內容,方便學生做譯前準備。
二 基于教學語料庫的口譯翻轉課堂實施
(一)選定口譯教學語料庫
創建口譯語料庫需要教師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在選擇語料的基礎上,對語料進行加工處理,如刪減不適合的內容、轉錄、編輯語料信息等。目前國內口譯教學語料庫研發尚處于探索狀態,基本上都是教師自建自用的小型語料庫,語料有限,利用率低。相比較之下,國外有多個口譯教學語料庫比較成熟,如英國利茲大學的“口譯訓練語料庫”、瑞士日內瓦大學的“在線共享口譯教學語料庫”、歐盟的“口譯語料資源庫”(EU Speech Repository,EUSR)等。鑒于教師時間、精力、經費等各種原因,在考察國內外語料庫獲取可行性分析基礎上,筆者選取“歐盟口譯語料庫”(EUSR)作為口譯翻轉課堂的教學語料庫。
EUSR涵蓋28個語種、超過3000條的視頻語料,且所有語料都免費為口譯學習者使用。EUSR的語料都是轉錄的視頻,轉錄者面對鏡頭發布演講,演講時語音語調自然,吐字清晰標準,內容邏輯性強,并且有肢體語言、眼神交流、口頭語等。整個演講生動自然、娓娓道來,適合學生譯員進行交替傳譯及同聲傳譯訓練,也可為學生公共演講提供案例學習。EUSR語料檢索包括語言、口譯形式、水平級別、所屬領域、話語類型、關鍵詞和語料編號,學習者可以根據自身的水平及具體的技能訓練需求檢索,特定篇目中列出該篇的邏輯關鍵詞及術語,培養學生譯前的預測能力及譯前準備能力。
(二)確定口譯技能體系
口譯技能訓練是口譯教學的重點,主要包括譯前準備、口譯聽辨、記憶與筆記訓練、公共演講、數字傳譯、應對策略等。面對口譯入門學生,口譯技能訓練主要集中在譯前準備、口譯聽辨、口譯筆記,公共演講能力訓練始終貫穿于其中。這些多方面訓練通過線上線下教學并結合語料庫聯動完成。
譯前準備技能訓練是指譯員在接到口譯任務之后所做的一系列準備活動,如背景資料搜集和篩選,整理相關專業術語等。譯前準備相關理論介紹可通過微課簡介,使學生能夠提前具備相關理論知識。同時教師可提前一周布置下次課口譯實踐主題,要求學生課下搜集相關資料,做好譯前準備。課下利用口譯教學語料庫進行自主訓練時,學生可根據EUSR里面提供的話題、所屬領域、描述信息、術語等信息搜索相關信息,并記憶術語、預測演講內容,培養必備的譯前準備能力。
口譯聽辨要求學生邊聽邊思考,即邊聽取信息、邊分析理解、邊記憶的技能。口譯聽辨能力培養可以通過邏輯分析訓練、視覺化訓練、預測訓練等方式培養。教師可利用翻轉課堂微視頻在課前講解聽辨技巧的關鍵、在課堂及課下利用口譯教學語料庫選擇邏輯清晰的語料進行聽辨訓練。
由于短時記憶容量有限,譯員必須依賴筆記補充記憶,因此筆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筆記教學可通過微視頻介紹相關理論知識,提供筆記符號,并提供筆記實例。在課前自學基礎上,課堂上教師請學生展示筆記,教師點評分析。同時,教師應親身示范筆記,以此讓學生對筆記有更深刻印象和親身體驗。學生對比教師與自己的筆記,找到問題,不斷改進。課后教師再利用口譯教學語料庫,布置筆記相關練習。
口譯中的公共演講能力訓練不僅注重演講內容,更應注意演講時自信的嗓音、自然的表情、適當的眼神交流等。教師可通過微視頻教授公共演講理論,并布置演講相關話題,要求學生做有準備演講訓練。有準備演講即可線上實施,也可線下實施。線上準備演講訓練要求學生提前準備,再開始錄像演講,并將演講上傳到線上平臺,學生和教師分別進行點評。線下準備演講訓練中,準備階段在課外完成,課內用于實施與評論演講。待學生熟悉準備演講后,教師可增加難度,要求學生進行即興演講訓練。即興演講形式可模仿專八口試中第三項任務,針對話題準備四分鐘,隨后進行三分鐘即興演講。另外,教師也可通過EUSR上的演講進行案例分析,向學生傳授一些基本的即興演講技巧。
(三)安排口譯教學專題內容
口譯課程教學中,理論教學與技能訓練相輔相成,而技能訓練時間至少是理論教學的三倍。因此,口譯教師應以口譯技能訓練為主,輔以不同題材的語篇來強化口譯技能的習得。教師需要把整個學習過程劃分為不同專題,如接待、商務會面、旅游、外事等,按照專題的難易程度由淺入深地幫助學生積累各領域知識、培養口譯技巧,同時在不同時間段有針對性地重點訓練學生的某些能力和技巧,實現技能與專題結合、不同階段不同專題的教學模式。
從技巧角度來說,一學期的口譯訓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針對三大技巧,分別聽辨能力、口譯筆記及公共演講,每個階段課堂訓練及課后練習都針對一個技巧。同時,從第一階段到第三階段,口譯練習文本由易變難。第一階段主要加強聽辨訓練,讓學生在聽辨能力的鞏固中接觸簡單形式的口譯練習,既能提高語言能力,同時也初步體會口譯活動所要求的各種精力及精力的協調。這一階段的口譯練習主要以對話口譯為主,教材內容可選擇諸如日常生活、接待活動、商務會見等相對簡單的內容。語料庫材料選擇時級別要選擇初學者(beginner),題材選擇貼近生活的非專業性話題(general),如hitchhiking(搭順風車),Airbnb(愛彼迎)等。第二階段在聽辨能力培養的基礎上著重筆記練習,篇章類型可由對話過渡到篇章,以段落為單位進行口譯專題訓練,以此訓練學生筆記及協調能力。同時,口譯篇章難度可逐步增加難度,安排一些具有適度專業性的專題,如環境保護、外交政治、文化交流等,幫助學生積累特定領域專業詞匯及相關知識。此時語料庫材料選擇時級別可選擇中級(intermediate),題材可選擇專業領域話題,如農業、氣候、多媒體等。而第三階段建立在口譯聽辨及筆記基礎上,關注口譯公共演講能力及各任務協調能力。語料庫材料選擇時,可選擇高級(advanced)的專業性領域材料。除了專題難度加大外,還可利用真實的口譯材料,讓學生進行實戰訓練。
(四)設計口譯微視頻、教學課件
在基于教學語料庫的口譯翻轉課堂中,教師需要按照口譯教學知識架構,為學生提供短小精悍的微課視頻。微課視頻內容既要涉及口譯技能講解,也要適當安排技能練習。視頻可由教師自行制作,也可直接利用網上現有資源。教師制作微課時,要考慮教學主體多樣性、教學形式多模態、教學內容趣味性。主講人除了教師本人以外,可以讓學生擔任主講人,還可以邀請有豐富口譯實踐經驗的行業人士主講,使教學主體更加豐富;微課視頻可以集視頻、聲音、文字、圖片等多模態形式,一方面可以豐富口譯的練習形式,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舒緩學生緊張情緒,減輕疲勞感覺;微課視頻要主題突出,每次講解一個主題或口譯技巧,內容長度以5~10分鐘為宜,讓學生易于接受和記憶,提高學習效率。
另外,教師可借鑒現有網上口譯學習資源,如口譯培訓網絡資源(Online Resources for Conference Interpreter Training,ORCIT)中,有較多可以運用于口譯教學的微視頻,涵蓋聽辨介紹、聽辨練習、筆記介紹、筆記練習、公共演講簡介、公共演講練習等。以聽辨介紹為例,該資源微視頻總共包含七個分塊內容,1.Words,words,words,2.Being a detective,3.Whats important,4.Whats less important,5.Recognising the structure,6.What if I dont understand,7.Checking your understanding,每個分塊配以相應解說視頻及字幕,或給出案例分析,生動形象,淺顯易懂,且不易產生視覺疲勞。
(五)實現口譯課堂翻轉
基于語料庫的口譯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分為“課前技巧學習記憶、課堂技巧內化實踐、課后技巧鞏固”三個階段。在第一階段,教師提前一周左右將設計好的微課視頻、教學課件等學習資料傳到網絡平臺,要求學生自行觀看理解。同時,教師設計視頻課件相關的問題和學習任務,督促學生有效學習,并以在線問答的方式了解學生學習遇到的難點并答疑。教師需總結學生自學過程中遇到的共性問題,在之后的課堂教學中進行解決。
第二個階段為課堂技巧內化實踐,包括課堂討論和口譯技巧實踐,是學生對課前所學知識的內化和實踐過程。課堂討論一般以小組的形式展開,學生首先針對技巧知識學習及練習中遇到的難點進行小組討論,之后選取代表向全班歸納總結成果,展示結束后班級師生以問答或討論的形式進行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最后教師針對所有的展示進行點評并總結學習重難點。教師可適當展示相關技能,以供學生借鑒參考。課堂討論結束后,教師利用口譯教學語料庫、教材內容、網上資源等材料安排學生進行口譯技能和專題訓練,并針對口譯表現進行生生互評和教師點評,促進學生對口譯技能的內化。
第三階段為課后鞏固與拓展。教師根據課堂學生自學共性問題及課堂口譯練習的結果,從口譯教學語料庫中挑選適合學生水平、與課堂技能或專題相關的語料,作為口譯作業,要求學生課后練習并錄音,并將錄音上傳到網絡平臺,由教師和學生共同評價。同時,要求學生自覺選擇口譯教學語料庫內容,進行相關技能訓練。
(六)設立考核評價體系
基于教學語料庫的口譯翻轉課堂實施了線上與線下評價結合、過程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結合、多樣化評價內容的考核。一方面,過程性考核成績占綜合成績的40%~50%,包括線上測驗與作業完成情況、線上討論交流參與度、線下課堂小組展示及表現、課堂測試、出勤等。線下課堂小組展示及表現、課堂測試等可包含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學生之間的互評,具體評分內容可以是相關技能習得情況測驗,如復述能力測試、口譯筆記、公共演講等,也可以是整體的口譯展示。
另一方面,終結性考核也占綜合成績合理比例,主要通過聽譯形式給出成績。聽譯需包含英譯漢和漢譯英兩部分,教師提前設計好多份題量相當、難度相似的題目,學生隨機抽取試題。教師播放錄音或以朗讀的方式朗讀原文一遍,學生在規定時間內進行現場聽譯,教師按照口譯標準給出考核成績。口譯標準需要從口譯準確性、完整性、流利程度、公共演講水平等多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價,教師制定具體評分標準,根據標準打分,確保評價全面、客觀。
三 結語
基于教學語料庫的口譯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對傳統的口譯課題進行了翻轉,解決了口譯課程課時有限、學生訓練不夠的問題,讓學生提前學習技巧、練習技巧,并有足夠課下時長進行口譯技能訓練。同時,教學語料庫為師生提供豐富的接近真實的語料資源,便于師生口譯訓練。教師通過口譯教學技能體系、教學任務專題內容、考核評價體系的設計,形成“課前技巧學習記憶、課堂技巧內化實踐、課后技巧鞏固”“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混合式學習模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口譯實踐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鄧軍濤.口譯教學語料庫:內涵、機制與展望[J].外語界,2018(3).
[2]黃璐.英語口譯課堂教學的多模態構建[J].現代語文,2016(31).
[3] 劉劍.基于多模態語料庫的口譯教學模式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17(2).
[4] 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4).
[5] 張印.翻轉課堂在口譯教學中的實踐和探索[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6).
(責任編輯:姜海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