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洪權 張國軍 于信勇
摘 要:本文就野生達氏鰉人工繁殖中所涉及到的親魚暫養、運輸、鑒選、催產、人工授精和受精卵的孵化等各個重要技術環節進行了詳細闡述,從而為野生達氏鰉的人工繁育和增殖放流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撐。
關鍵詞:達氏鰉;野生親魚;人工繁殖;增殖放流
達氏鰉(Huso dauricus),又稱鰉魚、黑龍江鰉魚。屬于硬骨魚綱(Osteichthyes)、鱘形目(Acipenseriformes)、鱘科(Acipenseridae)、鰉屬(Huso),是世界僅存的兩種鰉魚中的一種。在我國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干流,在松花江、烏蘇里江及興凱湖也有少量棲息。因達氏鰉個體大,有記載的最大體重可達1000kg,性成熟晚,雌魚初次性成熟年齡為16~20A。世代周期長,群體結構復雜,自然增殖速度緩慢。其資源一旦遭到破壞就很難恢復。近年來,達氏鰉自然資源狀況總體說種群數量越來越少,起捕規格越來越小,產量越來越低。現在我國捕撈產量最高的是黑龍江的撫遠江段,其次是綏濱和同江江段,其它江段,如上游的呼瑪江段、黑河江段及中游的蘿北和嘉蔭江段產量很低,已不能形成經濟產量。1977年在津巴布韋召開國際瀕危動植物種貿易公約(CTTES)大會,將鱘魚所有物種列入保護物種,我國已將達氏鰉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為保護及恢復這一瀕臨滅絕的自然資源,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黑龍江省每年在黑龍江干流的遜克、蘿北、同江、撫遠等江段開展了頗具規模的鱘、鰉苗種放流活動,達氏鰉占有一定比例,放流苗種均為自然野生種的F1代。黑龍江省水生動物資源養護中心的技術人員,每年在達氏鰉的繁殖季節開展人工繁殖工作。文章就野生達氏鰉人工繁殖要點進行了具體闡述。
1 親魚來源
人工繁殖所需達氏鰉親魚全部采捕于黑龍江中游干流的撫遠和同江江段。達氏鰉和大多數魚類一樣,在春季產卵,五月上旬就開始有親魚游向產卵場,5月中下旬繁殖群體變多,6月初開始產卵,6~7月份是繁殖盛期。產卵水溫在15℃~19℃之間。親魚捕獲后,應馬上用活魚車運輸到催產車間,雌魚需立即催產,雄魚可進行短時間暫養。如親魚不能馬上運走,可把親魚放到江邊的深水區暫養,或放到低溫水池中暫養,然后再運回車間。為防止親魚退化,禁止長時間離水操作,或長時間暫養于水溫較高的淺水區。
2 親魚選擇
達氏鰉親魚因個體大,捕撈操作時魚體容易受傷,繁殖期間不停食,有時從外觀上難于區別雌雄,加之洄游群體發育成熟度不同,因此要對捕獲的親魚進行嚴格的鑒選,才能確保人工繁殖的順利進行。
2.1 捕撈時間
每年5月初就可捕獲達氏鰉親魚,但早期的洄游個體大多成熟度不夠,直接進行人工催產成功率很低,如果進行長時間的暫養,又會因魚體受傷及暫養環境和江里自然環境相差太大,容易引起親魚退化,導致催產失敗。因此,根據自然狀態下野生達氏鰉的繁殖特點,為確保人工繁殖的順利進行,宜選擇洄游后期的繁殖群體,即5月下旬至6月初的親魚。此時的親魚成熟度已達到催產要求,用于人工繁殖可極大地提高催產的成功率。
2.2 親魚規格
達氏鰉是世界上最大個體的淡水魚類之一。現在黑龍江流域捕撈的成熟個體多數在60~250kg之間,選擇用作人工繁殖親魚宜小不宜大,最好不超過100kg。個體太大,捕撈時多受傷嚴重,不易順產,操作也困難,產后存活率低。相反,小個體的親魚一般身體無傷,或受傷較輕,操作方便,催產容易成功,產后容易存活。
2.3 雌雄鑒別
成熟的達氏鰉雌魚,腹部飽滿膨脹、柔軟、富有彈性、腹皮薄,生殖孔紅腫外凸。雄魚腹部較瘦,呈輕微的凹槽狀。成熟好的雄魚個體,輕壓腹部,生殖孔有淡白色的精液流出。但因達氏鰉在生殖洄游時不停食,有時剛剛捕撈個體腹內充滿食物,從外觀上很難辨別雌雄和雌魚懷卵量的高低及魚卵成熟情況,因此為確保準確無誤,可以通過腹側穿刺法用取卵器取出性腺來鑒別雌雄和雌魚的成熟度。所選的雌魚必須無傷或輕傷,性腺發育到Ⅳ期中以上,卵粒大小均勻、形狀規則、色素圈明顯、極斑明亮,這樣的親魚方可用于人工催產。雄魚要求能取出乳白的精巢為準。
3 人工催產
3.1 催產條件
催產池以圓形或八角池為佳。因達氏鰉個體大,催產池面積宜大不宜小。圓形池一般要求直徑5~6m,八角池25㎡以上,注水深度60cm~80cm。水溫控制在15℃~18℃之間。親魚入池以后要經常加注新水,確保水質清新,同時池水要施以一定的流速,以利于親魚順利產出。
3.2 催產劑及注射
催產藥物為LRH-A2和DOM合劑,雌魚劑量為每kg魚5~10ugLRH-A2+2~5mgDOM,雄魚減半。催產藥物用0.9%的生理鹽水配制,胸鰭基部注射。雌魚兩針注射,第一針注射總量的10%~25%,第二針注射余量,兩針間距12h左右。應注意每尾魚配制注射的藥量不能超過10mL。雄魚一針注射,可以隨雌魚的第一針或第二針同時進行,每次催產要使用雄魚兩尾以上。
3.3 催產時機
捕獲的雌魚在運到催產車間后應馬上進行催產,避免因暫養導致親魚退化,使親魚難產或不產,或者,即使全部產出,受精卵質量也會明顯下降,從而影響以后的魚苗培育和人工放流工作。雄魚最好使用最新捕撈的個體,如果沒有,短期暫養個體也可使用。
4 采卵和授精
4.1 精液采集
精液的采集在采卵之前進行,在雄魚藥物注射十余小時以后就可以進行精液采集。采集用擠壓法或導管法,具體方法是先將魚體抬出水面,用清潔的毛巾把魚腹部和泄殖孔周圍的水擦干,然后用力擠壓雄魚后腹兩側,精液即可流出到預先準備好的容器或保鮮袋內,或用導管插入雄魚生殖孔中,將精液收集到保鮮袋中。鏡檢后,將優質的精液充上氧氣,放入冰箱的冷藏室備用,保存期間溫度控制在0℃~4℃。
4.2 活體取卵
在雌魚第二次注射10h后,接近效應時間時,雌魚反應激烈,頂流沿池壁不斷游動,吻部經常露出水面,尾部不停扭動,用抄網在池中可以撈出游離的卵粒,仔細觀察,隨著魚的游動,不停的有游離的卵粒從生殖孔成股流出,這時即可斷定雌魚卵已全部游離,可以進行采卵工作,從見到卵粒到取卵,因雌魚卵游離快慢差別很大,快的只有40min,慢的要3h以上,因此要準確掌握采卵時機。采卵時要將雌魚抬出催產池,固定到手術臺上,魚體太大的,要先進行麻醉,再固定到手術臺上,用毛巾擦干雌魚腹部和生殖孔,在手術開始前,先用手在雌魚的腹部兩側由頭部到尾部方向擠壓,這時輸卵管的卵就從生殖孔大量排出,反復幾次操作,就將輸卵管大部分的卵擠出,擠出的卵放入接卵盆內,待人工授精。接下來進行手術取卵,用手術刀在生殖孔前5cm~10cm左右于腹中線切開一個3cm~5cm的刀口,然后繼續擠壓雌魚腹部兩側,開口處就會有大量的卵粒流出,反復擠壓幾次,當卵粒流出很少時,從開口處往魚腹腔內加注生理鹽水2L~4L,堵住生殖孔和刀口,來回晃動魚腹兩側幾次,使腹腔和卵巢中的卵粒和生理鹽水混合到一起,然后繼續如前擠卵操作,連續沖洗3~4次,把雌魚腹腔內剩余的部分卵粒擠凈,之后馬上進行刀口縫合。整個采卵過程要動作精準,操作迅速,力度適中,不能用力過猛,防止魚體受傷。為防止親魚缺氧,手術中要有專人不停往親魚鰓上淋灑池水,直到手術結束。
4.3 人工授精和脫粘
人工授精有干法和半干法和濕法三種,生產上常使用干法授精,授精時首先要將盛卵盆內體腔液和生理鹽水倒掉,以免影響受精,之后按每kg魚卵用10ml的精液的比例,將經過鏡檢的質佳精液直接倒入魚卵中,用手或羽毛快速均勻攪拌,使卵和精液充分接觸,然后加入少量清水激活精子,繼續攪拌時間1min左右,使精卵充分結合,再用清水沖洗受精卵2~3次,除去過量的精液和卵皮,將卵洗凈后加入20%的滑石粉溶液進行脫粘,脫粘時一直用手攪動受精卵,防止受精卵沉入盆底和相互粘連,時間經45~50min.,當全部卵粒呈分散狀,靜止不在結塊后,即可放到孵化設備中孵化,整個過程要避免陽光直射。
5 人工孵化
用尤先科孵化器和麥氏孵化瓶進行流水孵化,規格為380cm×65cm×30cm的尤先科孵化器,有四個盛卵箱,一次可孵化受精卵40萬粒;麥氏孵化瓶,每瓶可裝受精卵2~3萬粒。孵化過程中要保持水質清新,有條件的最好使用一次性用水,采用循環用水的,要時刻關注水質變化,定期加注新水,每次換掉部分或大部分老水,發現水質下降,應馬上換水。換水不勤可導致水質下降,嚴重的會使受精卵第一層膜提前脫落,如不再及時換水,會使孵化水質快速惡化,導致受精卵發育異常,孵化率下降。孵化期間要確保水溫穩定,水溫穩定在15℃~20℃之內,避免水溫劇烈變動,尤其是加注新水和換水時,前后溫差不能過大。每天早晚定時測定水溫,計算平均水溫和積溫。整個孵化期間要避免陽光直射,孵化器上要有遮光設施,孵化期間要有專人值班,隨時檢查孵化設備的運行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孵化過程中及時檢出死卵,及時采取消毒措施,防止水霉滋生。
孵化期和水溫有關,水溫低時孵化期長,水溫高,孵化期短。在15℃~20℃的水溫條件下,受精卵經4~6d孵出仔魚,出膜持續時間可達1d~2d,出苗后應及時將水花放到準備好的玻璃鋼盆中進行暫養。
6 親魚的產后護理
親魚手術縫合以后,在親魚入池以前,要給親魚注射適量的抗生素,并用紫藥涂抹魚體擦傷部位和縫合處,暫放時間2~3min.后,再將親魚放入親魚恢復池中。親魚入池后,要給以一定的流水刺激,使術后及麻醉缺氧的親魚快速恢復,親魚游動正常后,可減小水流速度,降低魚體消耗。在手術的第2d開始,每天檢查親魚輸卵管內是否堵有殘存卵粒,發現殘卵必須擠出,直到沒有為止。如果輸卵管被堵塞住,親魚就無法將體內未排凈的卵粒排到體外,如不予以人工擠出,這些殘存在體內的卵粒很快就會腐爛變質,引起親魚感染,最后導致死亡,因此,術后定期檢查,擠出殘留卵粒,是親魚術后護理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在整個產后護理階段,一定要保持池水水質清潔,溶氧充足。親魚在術后入池后,每天最少換水兩次,每次盡量換凈老水,排掉污物,水源以低溫的深井水為好,低溫可減少魚的活動和代謝,利于魚體恢復和傷口愈合。護理期間每7d給親魚注射抗生素一次,同時檢查親魚刀口愈合情況,如發現縫合處開線,應重新縫合。親魚護理階段,要保持環境安靜,野生親魚在短期內難以適應人工環境,不攝食人工投喂的餌料,因此不需投喂。當魚體刀口愈合后,就可以將達氏鰉親魚重新放歸到黑龍江或放到親魚培育池中進行飼養。
參考文獻:
[1]石振廣等.鱘魚與鱘魚養殖.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M].2000,1-101.
[2]石振廣等.我國鱘類資源狀況及保護利用[J].上海水產大學學報(4):317-319.
[3]王玉堂.鱘魚資源現狀.中國水產[J].1999.(9):16-19.
[4]王云山等.黑龍江鱘魚資源保護和利用[J].淡水漁業.1998,28(6):26-28.
[5]王云山等.達氏鰉生物學及人工繁殖技術[J].內陸水產.2001(11):25.
[6]王云山等.達氏鰉人工繁殖技術初步研究[J].水利漁業.2002.22(2):8-9.
[7]王云山等.達氏鰉生物學及人工繁殖操作規程[J].黑龍江水產,2003(5):1.
[8]魏青山譯.鱘魚養殖.華中農學院[J].1986,3-16.
[9]張覺民等.黑龍江省漁業資源[M].黑龍江朝鮮族民族出版社,1985.
[10]張覺民等.黑龍江省魚類志[M].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24-34.
(責任編輯:常 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