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建華 孫國華
【摘要】開展中小學生傳統美德教育是加強中小學生品德修養,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重要舉措,需要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共同努力。以北京市朝陽區中小學生校外傳統美德教育的實踐為典型案例進行研究,總結了朝陽區“以校內傳統美德教育為基礎,以校外傳統美德教育為重點,以‘六個系列內容為核心,以‘舉辦講座、開展比賽、組織各類體驗和展示活動、實地參觀研學等為主要形式,以資源建設為保障,以社區為紐帶和主陣地,聯結家庭、學校和社會,‘三位一體共同推進中小學生傳統美德教育”模式,為北京市及至全國的中小學生校外傳統美德教育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三位一體 中小學生 校外傳統美德教育
一、朝陽區中小學生校外傳統美德教育的基地建設
基地建設是基礎。朝陽區主要通過三條路徑整合市區內的各類教育資源建設社區中小學生傳統美德教育基地:一是充分利用區域內的中小學校資源,2016年已有76所中小學成為社區中小學生傳統美德教育基地校。二是廣泛調動街鄉社區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街鄉、社區中建設基地。至2017年,朝陽區43個街鄉中,已有33個街鄉、150個社區成為社區中小學生傳統美德教育基地。三是在全市范圍內整合資源,先后建立了昌平南口軍事基地、東岳廟民俗文化基地、非常教育講座基地、科技實踐基地、農業培訓基地、親子讀書基地、通州運河基地、心理拓展基地、園林基地、實踐實訓基地等專業教育基地,各教育基地配備專兼職相結合的師資隊伍。這些具有特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基地成為中小學生社區傳統美德學習體驗的場所。
二、朝陽區中小學生校外傳統美德教育的主要內容
(一)熱愛祖國系列
突出在實地走訪過程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包括走訪故宮、大運河、長城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實地走訪、撰寫體會感受等方式來增強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二)愛我家鄉系列
以“記住鄉愁”為核心,圍繞朝陽區域內具有歷史積淀和文化內涵的古跡,如鄉史博物館、張義祠、石佛營、武圣廟等,挖掘其背后的歷史故事和淵源,通過走訪、研究、聽老人講故事及聽老師講歷史等方式,讓孩子在了解家鄉歷史變遷、古今變化的過程中激起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三)孝親感恩系列
圍繞“家訓家規家風”主題,通過撰寫家書、組織主題詩書畫作品展示、開展演講誦讀等活動讓學生了解家訓,傳承家風,敬老孝親,進而在潛移默化中對祖國、父母、老師產生感恩之心。
(四)勤儉節約系列
以“農耕體驗”的形式,讓中小學生親自到農耕基地勞動,在參與實踐中體驗“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節氣文化,在勞動中切身體會“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內涵,進而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
(五)誠信知禮系列
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大賽”、主題演講誦讀活動、“我講書中的故事”方式等,讓中小學生在誦讀經典的過程學會誠實守信,知文守禮。
(六)團結自強系列
通過開發能夠體現自強不息精神的體育類課程,讓中小學生在足球、擊劍、跆拳道、武術等運動類課程中真正體驗團隊協作、自強不息的精神,讓青少年在潛移默化中身體力行,實現道德素養的全面提升。
三、朝陽區中小學生校外傳統美德教育的資源建設
(一)隊伍建設
朝陽區在多方整合、精心培育的基礎上,以朝陽區中小學教師為基礎,整合區域內外青少年教育方面的熱心人士和專業教師建成了一支近1000人的外聘專業教師隊伍;與區域內的高校、職業學校、街鄉社區聯系,整合大學生及專科院校學生、社區志愿者等組建成立了一支近1000人的義工團隊;同時,通過整合非遺傳人10余人、民間藝術大師60人、區域內外專家學者共同組成的中小學生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專家大師隊伍。
(二)課程開發
朝陽區邊實踐邊總結邊研究,圍繞“熱愛祖國、愛我家鄉、孝親感恩、勤儉節約、誠信知禮、團結自強”六個方面系列開發課程,每個系列開發15~20門課程,目前已經完成了100多門課程的開發,形成了相對完善的課程體系,各種主題活動課程比如大運河、長城、皇城、名人故居、傳統節日、經典誦讀、民樂、中國書畫等課程在各個基地長期開展。
(三)教材開發
在開發課程的同時,朝陽區還組織教師編寫適用于中小學生自學的《中小學生傳統美德篇目賞析》《中小學傳統美德電影合集》《中小學生傳統美德體驗課程》《體驗北京文化》等系列讀本,至目前已完成25本讀本的編寫工作,為中小學生校外自學中華傳統美德知識提供了借鑒和參考。
四、朝陽區中小學生校外傳統美德教育的實踐成果
(一)中小學生對校外傳統美德教育的滿意度高,參與的積極性空前高漲
朝陽區在開展校外傳統美德教育的過程中堅持進行教育需求及滿意度調查。從2014~2017年的滿意度調查報告也可以看出,中小學生對教育內容、形式及師資的滿意度都在95%以上。如今,學生們參與的積極性空前高漲,還未到寒暑假,學生們便早早到社區咨詢校外傳統美德教育活動開始的時間。孩子們也在參與的過程中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很多孩子由原來的散慢、不懂感恩、不尊重長輩及老師變得知書達理、文明禮讓、團結合作。觸及靈魂、潤物無聲的教育讓孩子們學會了知禮感恩,綜合素養明顯提升。
(二)朝陽區中小學生校外傳統美德教育持續時間長,覆蓋面廣,受益人數多,社會關注度高
朝陽區中小學生校外傳統美德教育已經持續開展六年,每年有新的主題、新的內容,每年拓展教育形式和范圍。如今,這項活動已經成功覆蓋到了朝陽區76所中小學、43個街鄉,受益中小學生及家長超過93萬人次。良好的效果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關注,僅2017年一年的宣傳報道就多達78次。
(三)朝陽區中小學生傳統美德校外教育項目被評為“全國青少年校外教育示范項目”一等獎
朝陽區中小學生傳統美德教育的實踐探索取得了顯著的成果,有越來越多的家庭、社會組織、學校和社區參與,年均受益中小學生及家長近20萬人次。2015年被中國成人教育協會評為“全國青少年校外教育示范目”一等獎。
五、中小學生校外傳統美德教育研究與思考
(一)社區在中小學生傳統美德校外教育中的優勢和作用不可替代
社區在整合資源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一方面,可以面向轄區整合各類人力、物力資源;一方面,可以作為紐帶聯結學校和家庭,是“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推進中小學生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的核心環節,通過親子教育活動形式的設計,在讓孩子受到教育的同時也讓家長從中受益,通過“小手拉大手”使家庭教育的作用發揮更加充分;同時作為屬地重要的服務主體,又可以充分整合多所學校的資源,充分了解學生美德教育的現狀與需求,更密切與學校的配合,實現錯位設計,優勢互補的效果。
(二)全面規劃,系統設計才可確保中小學生傳統美德校外教育持續推進
朝陽區的中小學生傳統美德校外教育只所以能夠持續推進并取得豐碩的成果,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精心設計與規劃,從項目立項、經費保障、隊伍建設、資源建設到模式設計、效果評估等,都經過了充分的論證,朝陽區教委、朝陽區職工大學及朝陽區社區青少年教育培訓中心精誠合作,反復開展需求調研,系統規劃設計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才逐步推動項目進入良性發展的運行軌道。
(三)朝陽區中小學生傳統美德校外教育的成果需進一步宣傳推廣
朝陽區在中小學生傳統美德校外教育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區域內的學生、家長、社區對此給予了充分認可和高度評價,但宣傳力度還需要進一步加大。很多政府機構、社會單位對中小學生傳統美德校外教育的重要作用與積極意義并未充分重視,在經費保障、經驗總結、模式推廣方面還需要加大力度,讓更多中小學生參與并受益,同時也為其它區縣及全國提供可資借鑒的經驗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