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禹鏡
【摘要】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是推動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以小學語文教學為例,闡述了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意義,探討了如何做到信息技術與小學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以期為我國小學語文教學的優(yōu)化發(fā)展提供一點參考意見。
【關鍵詞】信息技術 課堂教學 融合 語文教學
一、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意義
眾所周知,語文是我國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性課程,對于學生學好其他科目起著重要的影響。在新課標全面實施下,小學語文教師如果采取傳統(tǒng)單一的教學方法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加之小學生記憶能力、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教師灌輸式的講解語文知識,與小學生實際情況不相符,這些都容易導致學生在課堂上出現各種學習問題,如跟不上教學進度、注意力不集中、不能理解課文內容等,影響了教學質量。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結合在一起,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形象具體的作用,給予學生感官上更加豐富的學習體驗,便于學生記憶和理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通過幻燈片、微課、多媒體視頻等現代化教學技術吸引學生注意力,為課堂注入更多活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教師配合指導,讓學生可以更深刻的理解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
此外,素質教育提倡關注學生綜合能力與素質的培養(yǎng),小學語文教師應用信息技術可以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鍛煉學生的想象力、邏輯思維能力、分析總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綜合能力,為小學生今后的全面發(fā)展奠定穩(wěn)定基礎。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術,增強師生交流
新課程教學目標突出了價值觀、態(tài)度和情感這三個要素的重要性,這就要求教師要與學生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關注學生的真實情況,在完語文知識的教學目標同時,加深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感情,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幫助學生潛移默化的養(yǎng)成積極健康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價值觀念。應用信息技術可以促進這些目標時間,顯著增強師生交流互動,及時掌握學生所想所思,了解學生語文學習現狀,進而針對性的開展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例如,在二年級上冊《我們成功》這篇課文的閱讀教學前,教師先給學生播放2001年深奧成功后舉國歡慶的視頻,提出問題“同學們,大家知道人們這是在為什么慶祝嗎?”學生思考著,回答出各種答案,教師在學生充分交流和質疑后,接著播放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會的視頻,學生被視頻中的體育精神和國家強大力量深深打動,教師順勢引入閱讀內容“同學們,我們今天學習的就是與北京奧運會有關的課文,大家想更多的了解北京奧運會嗎。”學生的閱讀興趣非常高漲,主動閱讀課文,課堂上充滿著學生郎朗的讀書聲,為接下來的課堂教學提供了良好鋪墊。
(二)利用信息技術,確保教學多元性
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營造多元性的語文課堂,可以避免學生出現厭學的不良情緒和行為,將學生的學習熱情保持住,使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快樂和收獲,以此提升學生對語文這門學科的情感,確保教學的多元性,更好地滿足學生學習需求。
例如,在學習三年級下冊《詠柳》這首古詩時,如果教師只是用語言講解很難讓學生真正理解“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這兩句詩句內容。課堂氣氛也會枯燥乏味,讓學生產生抵觸古詩學習的心理,難以實現教學目標。這時,教師利用信息技術還原這首古詩的場景,帶給學生視覺、聽覺上的刺激,滿足小學生形象思維的學習特征,將學生帶入到這個特定情境中,學生盡情的展開聯(lián)想,對古詩內容有了更多感受,體會到了作者對春天的熱愛之情,從而愛上了古詩學習,可以在多媒體技術支持下細細品味、反復鑒賞。
(三)利用信息技術,教學生活化
生活中到處都有語文知識,教師增加教學的生活化,可以培養(yǎng)學生觀察生活的習慣,使學生可以在自己日常生活中不斷積累更多語文知識,自主思考問題、分析解決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效果。小學語文教師利用信息技術,能夠將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生活聯(lián)系到一起,拉近學生與語文之間的距離,引導學生意識到語文知識無處不在,學好語文知識可以解決很多生活實際問題,從而得到更多學習動力,全身心投入到語文學習中。
例如,在學習六年級上冊《懷念母親》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教師和自己母親從小時候到現在的多媒體相冊,一幅幅成長的畫面,讓學生對自己的母親產生了感恩和想念,明白了母愛的偉大,深刻體會了課文主旨思想,在以后的生活中,可以秉持對母親的愛與尊敬,更好地和母親相處,這種教學方式使得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更加有意義、有深度。
(四)利用信息技術,加強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引導
在開展教育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在學習的思維能力,對整個教學活動的開展和學生的學習成長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可以將知識、畫面的講解變得更加生動形象,同時,可以使內容講解的形式變得更加靈活,充分激發(fā)學生對知識探索、學習的欲望,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良好的契機,特別是對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教學效果尤為顯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展示聲音、圖像或其他信息課件等方式來發(fā)揮多媒體功能,將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融入到相應的情境之中,提升學生學習注意力,同時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樂趣,增加學生的好奇心。
(五)構建實踐教學的良好氛圍
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深度融合的實踐,一定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要充分尊重和支持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讓他們盡可能憑借自己獲取的已知信息對未知問題進行探究。小學階段的語文課堂教學要多舉行語文實踐探究活動,通過信息技術展示,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深刻的代入感,能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語文知識的探究活動中,認真思考實踐探究中的問題。小學階段語文探究活動的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在實踐探究語文問題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對相應問題展開實踐,還可以通過多種渠道搜集所需要的信息,以靈活多樣的方式鼓勵小學生對探究的語文問題進行相應的總結,發(fā)現其中的知識點,進而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為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構建良好的實踐教學氛圍。
(六)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學變通性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時間是固定且有限的,教學地點往往也只是局限在教室內進行,有限的課堂時間、固定的教學地點無疑會阻礙了學生隨時隨地的語文學習效果。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彌補這一缺陷,教師將微課、多媒體課件等教學資源上傳到學校網絡平臺上,供學生隨時隨地觀看學習,以便學生可以針對性的查缺補漏,提高學生的學習有效性,同時提高教學的變通性,讓語文課堂教學在信息技術助力下,得到更好的延伸擴展。
小學階段的語文課堂是一個具有啟發(fā)小學階段學生思維的課堂。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明確學生為課堂的主體,圍繞學生展開小學階段語文教學。同時,一定要強化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質量,密切關注小學階段學生語文知識的學習過程,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進行深度融合,提升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加深學生對生活的體驗,實現小學階段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翁詩泓.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探究[J].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
[2]邵路燕、張杰.信息技術與初中課堂教學融合的意義探究——以初中語文、英語課堂教學為例[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7.
[3]柳俐.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深度融合的實踐探索[D].四川師范大學,2014.
[4]鐘宏偉.創(chuàng)設情境,在體驗中發(fā)展語言——《我為你驕傲》教學片段的啟發(fā)[J].考試周刊,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