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秀文 趙玉蘭 茅玉蘭 陳煊


摘 要:該文概述了丹陽市機插與直播2種不同稻作方式的應用現狀,分析了其優缺點,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為水稻生產的進一步提質增效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稻作方式;應用現狀;建議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07-0022-02
丹陽市是蘇南地區水稻主要生產縣市之一,種植面積約3.2萬hm2。近年來,隨著現代化稻作方式的大力推廣,水稻單產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近10年來穩定在9300kg/hm2以上。傳統的濕潤育秧、人工手栽及拋秧稻方式,因耗時耗工等原因已逐漸被淘汰,目前丹陽市主要的稻作方式為機插稻和直播稻。本文分析了丹陽市機插稻和直播稻的應用現狀、產量構成、成本效益情況,比較兩者的優缺點,并提出了促進丹陽市水稻生產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1 不同稻作方式的應用現狀
丹陽市機插稻已由2003年的23.33hm2[1]發展到了當前的2.56萬hm2左右,約占全市水稻總面積的80%,其余為直播稻。全市現有高速、手扶插秧機2500臺,流水線播種機380臺(套),糧食烘干設備750臺(套)。全市水稻規?;N植面積已近80%,種糧大戶多采用機插方式,以賣糧為生;散戶的種植方式多為直播,他們種稻的目的主要是滿足口糧需求。
機插是水稻生產實現全程機械化的關鍵技術之一,因其高產、高效、省力的特點受到了種糧大戶的青睞,在丹陽市成功推廣應用。機插集成配套了許多其他相關技術,如集中育供秧、側深施肥、精確定量栽培、病蟲害統防統治等。丹陽市機插水稻采用的是毯苗育秧技術,以軟盤育秧和硬地硬盤育秧為主。硬地硬盤育秧技術于2014年成功示范1.5hm2,經過幾年的快速發展,當前應用該技術的秧田面積超過80hm2,約占全市集中育秧面積的50%。硬地盤育秧配套了流水線播種機、微噴灌等設備,彌補了軟盤育秧用工多、對秧田要求高的不足,提高了秧苗素質和適插性,機插稻育秧機械化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也因機械、硬盤等投入大的問題未能實現全覆蓋。
2 不同稻作方式產量結構分析
由表1可知,雖然直播方式的穗數高于機插,但是其每穗粒數、結實率、千粒重、理論產量和實收產量均低于機插方式。機插的理論產量和實收產量分別比直播高8.3%、8.4%。
3 不同稻作方式種植成本效益比較
從表2可以看出,機插方式的效益遠高于直播,約為直播的5.9倍。由于機插的單產高,其產值也比直播高2695.5元/hm2。丹陽市主要種植粳稻,據調查,2019年當地粳稻的市場收購價低于國家制定的粳稻最低收購價(2.6元/kg),水稻雖豐產但也未能增收。由于水稻全程機械化與商品化集中育秧的推廣,丹陽市大部分機插稻的機耕、秧苗代育與機插等環節已由新型經營主體(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統一操作。成本方面,機插要比直播低705元/hm2;雖然機插的機耕、秧苗代育與機插的費用要高于直播,但直播由于播種密度大、田間雜草多、病蟲易發生等問題,需要的肥料、農藥及人工費用都比機插高。
4 不同稻作方式的優缺點
4.1 機插稻 機插稻在育秧和栽插過程中減少了很多人力和用工,緩解了當前農村用工難、用工貴的困境。采用的是標準化育秧方式,育秧效率高,秧苗素質好,稻株抗病能力強,群體質量高,利于高產穩產,促進農民增收。與直播稻相比,育秧環節復雜,對大田耕整質量的要求高,小田不能作業;機手數量有限、操作不當,易出現斷壟缺穴率高等現象[2];若規模種植戶自購機械,則投入大,回本時間長。
4.2 直播稻 優點是操作簡單,免除育秧、栽插環節,節本省力。缺點是播種密度容易不均勻,需要耗費人工移密補稀,且播種密度往往較大,群體大易滋生病蟲害,后期如遇大風還易倒伏;產量變化大,不穩定;生育期較機插短,后期如遇低溫,易灌漿結實不良,進而影響千粒重和結實率,米質也有所降低;田間雜草和雜稻數量多,化除需要增加用藥量,還需要人工拔草;雜草稻的稻籽若摻雜在正常稻種中,還會影響銷售價格。另外,直播稻需要的人工較多,目前部分農戶圖簡單省事,會減少用工量,田間管理往往不到位,直接影響到產量和品質。
5 對策建議
5.1 強化培訓與宣傳,提高技術普及率 加強技術培訓與指導服務:以農民培訓和科技入戶為依托,舉辦培訓班、觀摩會,印發技術資料等,對基層技術員、種糧大戶開展機插稻專項技術培訓,提高科學種稻水平;定期組織專家在水稻關鍵生育期進行指導服務,提高關鍵技術措施到位率。加大宣傳力度,通過電視、報紙、網絡、微信等多種途徑,廣泛宣傳機插稻各生育階段的技術意見,及時傳遞至農戶,切實提高“因時、因地、因苗”的技術指導到位率;樹立典型,突出宣傳其種植經驗和致富心得,讓廣大農戶“看得見摸得著”。在全面推廣水稻優質高產機插栽培技術的同時,也要集成推廣應用化肥減量增效、植保綠色防控等新技術,積極探索水稻機械直播、缽苗擺栽等技術,促進農戶省工節本、水稻穩產優質。
5.2 拓展農技專業化服務范圍,提高商業化價值 農業專業化合作組織雖已發展多年,但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如規模小、服務內容單一、組織化程度低等。專業化服務應向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滲透,擴大服務范圍,提高服務能力與水平。引導和鼓勵工商資本下鄉,解決融資難的問題,提高農業市場化程度和經濟利用價值,發展集育秧、機插(播種)、肥水運籌、病蟲防治、機收、烘干等為一體的專業化服務組織。統一操作和管理,提高稻麥生產的標準化程度,節本省工,控肥減藥增效,除服務組織內成員,還可以服務周邊農戶,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5.3 調優種植結構,促進水稻產業提質增效 優化品種布局,高產與優質食味相結合,推廣適于丹陽市種植的水稻品種。提倡早熟晚粳和遲熟中粳品種搭配種植,因種栽培,調優品質,實現高產穩產。擴大稻田綜合種養模式的應用范圍,繼續調優種植結構,提升經濟效益和生態價值。從丹陽市主打的“稻鴨共作”、“稻蝦共作”,向“稻鴨+綠肥”、“稻鴨+牧草、鵝”、“稻+蝦、蟹”、“稻魚”、“稻鱉”等多元化發展,積極打造綠色、有機大米品牌,提高稻米經濟效益。實施綜合種養的稻田少用或不用農藥化肥,不僅減輕了農業面源污染[3],也有效地保護了生態環境。
5.4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農戶種糧積極性 中央一號文件已連續17年聚焦“三農”,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重視由來已久,2020年的一號文件更是指出“確保糧食安全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近年來,國家制訂了一系列針對種糧農民的優惠政策,比如農機具購置補貼、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稻谷補貼等,但仍然存在著一些需要完善的方面。農民持續增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強有力的政策支撐和資金扶持。在穩定現有補貼政策的同時,需要加大扶持力度、擴大扶持范圍,避免糧食豐產不豐收的現象。規范土地流轉、繼續推動適度規模種植是當前農業增效的重要手段。推進實施糧食綠色高質高效創建項目,引導形成新型經營主體集群、建設優質稻米產業基地,產銷對接實現優質優價,提高本地優質稻米的市場競爭力。另外,政府在機庫建設用地、農業新技術和新產品推廣、專業化服務、貸款擔保等方面也應給予支持。
5.5 加大稻米產業化開發,提高水稻綜合生產力 丹陽市本土稻米龍頭企業規模小,訂單生產能力有限,今后要積極培育、壯大規模和生產能力。大力發展“公司+優質稻米生產基地+農戶”模式,拓寬農戶增收渠道。稻米加工企業要提升稻米加工工藝,增強色選、拋光、分級等技術[4]。加快稻米加工貯藏技術的革新,普及低溫冷藏技術。加大稻米品牌培育力度,發展綠色、有機稻米,打造稻米精品品牌,滿足中高端消費市場的需要,進一步提高市場競爭力。組織企業參加展銷會、稻米評比等活動,利用媒體大力宣傳,提高企業和品牌的知名度。另外,拓展稻米生產產業鏈顯得尤為必要,可以集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將單一的稻谷、大米買賣形式逐漸轉變為米粉、米糕、米酒、米糠油、米漿飲料、功能性稻米(富硒大米、胚芽米等)、基質(利用稻殼)等多種米制品加工售賣形式。
參考文獻
[1]趙伯康,王強盛.淺談丹陽市機插水稻發展現狀及高產配套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11(21):131-132.
[2]周信鋒,高勇,薛茜,等.不同稻作方式的種植表現及發展思路[J].現代農業科技,2011(21):131-132.
[3]丁秀文,趙玉蘭,茅玉蘭.丹陽市稻田綜合種養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建議[J].安徽農學通報,2019,25(02-03):35,140.
[4]吳正貴,邱楓,蔡林運,等.蘇州市優質稻米產業化開發的實踐與對策措施[J].安徽農業科學,2016,44(30):200-201.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