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娟
[摘要]幼兒園班級物質環境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但仍存在著忽視幼兒主體性、缺乏教育的有效性、缺少表達的過程性等問題。教師在進行班級物質環創時,要讓幼兒更多參與,從環境中看到“自我”,注重與課程互動、與生活結合,并進一步提升過程性記錄、交流的意識與能力。
[關鍵詞]班級物質環境;主體性;有效性;過程性
一、幼兒園班級物質環境創設的意義
幼兒園班級物質環境包括主題墻面的環境,各區角的布置、規劃及材料的投放,幼兒所能觀察到的班級內其他的環境,如衛生間、盥洗室內的環境創設等。《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幼兒園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促進幼兒的發展。”可見,物質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對兒童的身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幼兒園班級物質環境創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忽視幼兒的主體性
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幼兒學習的過程,不是被動地吸收、接納,而是主動地在與環境、材料的有效互動中進行知識的建構過程。可是,很多教師在創設班級環境時,主觀意愿太強,僅僅只是在某個環節,如準備材料、提供作品或粘貼等方面請幼兒參與,環境創設形式上以幼兒為主,但在實施中卻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借助幼兒的手來實現教師的意圖,幼兒不是班級環境的主人,自然對周圍的環境也不感興趣。
(二)缺乏教育的有效性
很多教師在創設班級環境時,一味追求裝飾性,只為體現環境的美觀與豐富,卻很少考慮幼兒的興趣愛好、生活經驗水平以及幼兒年齡、身心發展需求,不去深入探究其背后對于幼兒的教育價值和意義,也無法更明顯地反映出幼兒當下的活動目標與興趣。教師對環境創設的目標性以及教育價值認識不清,導致了教育有效性的缺失。
(三)缺少表達的過程性
在班級環境創設中,內容的呈現多以藝術成品、圖片展示或調查記錄等形式展現出來,即多以結果性的內容呈現,缺少了過程性的有效表征。這種環境承載著空洞、單薄的空間與信息資源,既不能讓幼兒充分表達自己對活動的興趣與想法,也無法與同伴分享經驗與感受,僅僅是作為一種陳設,很容易讓幼兒產生厭倦心理。
三、幼兒園班級物質環境創設的建議
(一)創設以幼兒為主體的環境
1.讓幼兒充當參與環境創設。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讓幼兒用自己的雙手和大腦去創設環境,這樣能夠使幼兒更深入地感知周圍的環境,也會使幼兒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愛護環境的重要性。”所以,教師應該引導幼兒說出自己的喜好和看法,選擇符合其身心發展特點和興趣的內容。鼓勵幼兒搜集各種材料,并提供適宜的材料、工具等。只有讓幼兒以主人翁的身份參與到班級環境創設的整體規劃中,他們才能發自內心地喜歡環境,樂于和環境互動并愛護環境。
如筆者班級的美工區很受大家歡迎,可是常常擁擠不堪,大家都覺得必須擴大范圍,留出更多的操作空間和展示空間。可空間畢竟有限,在老師的引導下,大家又進一步想到通過整理收納美工區的各種材料以節省空間。結合已有的收納經驗,孩子們找來了筆筒,替換彩筆的包裝盒;找來了多層的小抽屜,替換單層的小竹筐;還找來了帶掛鉤的小盒子,開辟利用柜子的側面空間。大家還把在語言區閑置不用的網格架沿著窗戶垂吊下來,這樣用小木夾夾住作品,展示起來就方便多了。煥然一新的美工區激發了幼兒創作的欲望,同時,幼兒也更珍惜整潔有序的環境,開始主動收納整理。
2.讓幼兒在環境中到找到“自我”。研究發現,幼兒很珍視環境中那些包含著“自我”的元素。這些元素包括:自己的作品,幼兒樂于并會充滿自信地向他人介紹自己的作品;可操作的材料,在與環境中的各種材料積極互動中,幼兒能夠感受到自己的能力,產生學習的動力;近期的學習經驗,一方面可以讓“學習”被看見,另一方面也能幫助幼兒梳理已有的學習經驗。這種高質量的班級環境,更能使幼兒對班級產生強烈的歸屬感。
(二)創設具有全面教育意義的環境
1.與課程有互動。環境與課程相輔相成,一方面,課程生成環境;另一方面,幼兒在與環境的互動中還在不斷生成課程。因此,創建與課程有互動的環境顯得尤為重要。例如,在創設“中山陵”主題環境時,根據課程內容,筆者與幼兒將墻面分為人物、建筑、植物幾個板塊,分別以調查表、繪畫、圖片等形式呈現,體現出中山陵“中西結合、莊嚴簡樸”的風格。幼兒不滿足于平面的中山陵,在實地參觀后,又對“牌樓”立體造型和坐落在中軸線上的建筑排列順序興趣濃厚,于是,大家又在建構區開展用雪花片和廢舊紙盒搭“牌樓”、在美工區裝飾“牌樓”、制作簡易景區地圖等活動,進一步豐富了區域內容和環境。
2.與生活相結合。兒童的發展是一個整體,教育活動與保育活動不能截然分開。因此,在班級環境創設過程中,應該統一創設理念,給予生活區充分的重視,更好地發揮環境潛移默化的作用。如在飲水區設置統計欄,引導幼兒自行記錄每天喝水次數,培養幼兒勤喝水的習慣;在盥洗室貼上“洗手步驟圖”,便于幼兒在每次洗手時學習正確的洗手方法;在評比欄張貼“不挑食小能手”“衛生進餐小能手”的照片,鼓勵幼兒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在個人收納柜旁,用圖片提示常見的收納方法,提醒幼兒及時整理,保持柜中物品整潔。
(三)創設注重過程性表達的環境
1.提升過程性意識。一個主題活動的開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單單是最后的作品和結論性的表述。環境應隨著活動開展的進程、遵循幼兒的興趣與話題不斷擴充和調整,展現出活動進行的脈絡走向與心路歷程。如在“春天”的主題活動中,通過第一周的了解與調查,大家對“春天的野菜”這一內容最感興趣,隨即開展了認識常見野菜、找野菜、挖野菜、烹調野菜、品嘗野菜、了解野菜的營養與安全等一系列的活動,筆者和幼兒一起把對常見野菜特征與生長環境的調查、挖野菜的場景與心情、野菜的幾種吃法等內容,依次在主題墻、區域環境里呈現,并提供操作材料。所以這個環境不僅是幼兒當前興趣發展的完整體現,更是能夠幫助幼兒回顧、梳理學習經驗,支持其進一步思考、探索的工具。
2.培養記錄的習慣。重視班級環境創設的過程,記錄幼兒在過程中的體驗,才能真正發揮環境的作用。所以,記錄在班級環境中有著獨特的意義和價值。如結合主題,記錄天氣的變化、月相的循環,在自然角觀察記錄植物生長、動物活動,在游戲中記錄自己的操作與發現,游戲后記錄自己的表現與心情。老師還可以將幼兒的解釋和說明以實錄的形式記錄在旁,使之更真實、明確,也更利于幼兒回想。
3.促進分享、交流。幼兒的各種記錄可以使環境創設的內容更真實,也更能吸引幼兒與環境多次互動。但絕不僅僅是為了布置環境而記錄。記錄的目的除了幫助幼兒梳理思想,更是方便其與同伴、老師、家長進行交流,分享彼此的發現、想法、感受,既增長知識,也表達情感。如在科學區,幼兒將自己的實驗記錄展示于墻面,引來了同伴們的觀看與討論。圍繞著各自記錄的內容,有提出疑問的,有做出解釋的,有意見一致的,也有產生分歧的。可見,這種區域環境可激發幼兒語言表達和再次操作、驗證的意愿,不僅營造出班級良好的互動氛圍,促進幼兒學習,而且有助于教師及時了解幼兒能力水平,調整活動方向,也能讓家長對班級活動和孩子表現有所了解。
參考文獻
[1]李俐.幼兒園班級環境建設[J].學前教育研究,2008,(8).
[2]劉萍.游戲材料投放的層次性策略[J].早期教育,2007,(4).
[3]蔣希,程晨,高星.幼兒園環境創設的問題及對策[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15,(1).
[4]于冬青,管鈺嫦.以兒童發展為中心的班級物質環境創設探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8).
[5]魏婷,賀小瓊.歸屬感與幼兒視角的優質班級環境[J].幼兒教育,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