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懿佳 魯峻嘉
【摘要】“三農”問題一直是國家發展的重中之重,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本質是提高農民收入。農產品銷售收入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近年來隨著"互聯網+農產品"的發展轉變了現有農產品的銷售模式同時也使得農村物流系統進行重構。關于農村農產品物流系統重構所帶來的成本問題以及對農民的影響問題等值得思考。
【關鍵詞】鄉村振興 ?銷售模式 ?物流系統重構
一、鄉村振興的本質是提高農民的收入
新時代我國“三農”問題的核心是如何增加農民的收入問題,只有收入增加,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當前我國農業農村基礎差、底子薄、發展滯后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經濟社會發展中最明顯的短板仍然在“三農”,現代化建設中最薄弱的環節仍然是農業農村。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增強我國農業創新力和競爭力。不斷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讓億萬農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二、“互聯網+”帶來的農產品銷售模式的轉變
近年來,我國出現農產品積壓滯銷的現象,銷售價格下降,甚至一些農產品爛在地里,農業種植者血本無歸,例如崇明的桔子,臨猗蘋果滯銷。受限于傳統的農產品銷售模式,農產品產量的快速流通和農產品收益的提高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礙。在“互聯網+”的大環境下,農產品的營銷也緊跟時代的步伐,不斷探索互聯網+農產品的新銷售模式,給傳統的農產品市場帶來新的生機。
(一)傳統農產品銷售模式
(1)農產品批發市場。農產品由農戶通過自由組織、小商販或集體組織運往批發市場,批發市場將運來的農產品進行再包裝售賣到各個零售終端如大型超市、個體戶等。
(2)農產品加工企業。農產品銷售整個供應鏈由農產品原料供應體系、農產品加工體系、農產品分銷體系構成,加工企業將這三個體系有機結合在一起。
(3)農產品大型零售企業。農產品從零散農戶和合同農戶手中生產出來后,再由批發市場和各級加工企業通過終端銷售超市到達消費者手中。
(二)“互聯網+”背景下的農產品”銷售模式概述
“互聯網+農產品”的農產品銷售模式,是通過互聯網依托各個
絡平臺進行宣傳和銷售,農戶可以在平臺上發布農產品信息使其快速傳播,消費者也能夠快速了解到所需商品信息選擇最優商品。
農村電子商務平臺的建設擴大了農產品的銷售范圍,拓展農產品銷售市場,使得信息閉塞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同時提高了農戶生產積極性。并且通過網絡平臺拉近農戶與消費者的距離,讓更多的消費者了解各種各樣的農產品,樹立農產品的品牌效應。在網絡平臺上,依靠便捷的電子下單、支付、發貨、收貨流程,不僅節約了時間精力,還能節約很多的消費成本。
三、物流系統重構總成本思考—以微商水果銷售為例
傳統農產品銷售模式下農產品由中間商直接從田間收購農戶不涉及農產品物流問題,或者農戶將農產品運往距離較短的批發市場等,農戶很少或不參與農產品物流,在農戶的銷售成本中農產品物流成本占比較少。而“互聯網+農產品”銷售模式下農產品由農戶直接到消費者手中,農戶直接參與農產品物流問題,在加入物流成本后農戶的總成本將會發生什么變化值得研究。
傳統的物流模式涉及多個環節和多個通道,通常由物流中間商負責,農民很少參與。但在新型銷售模式下,消費者通過線上購買,線下流通,農戶通過與快遞公司合作將農產品送達消費者手中。其中涉及農產品物流多種活動,則需要農戶參與其中,承擔相應的物流成本。例如臨猗蘋果,農戶通過微信平臺進行宣傳售賣,消費者在微信平臺上進行選購,在訂單確定后農戶聯系快遞公司進行發貨。臨猗蘋果的每箱售價30元、10斤重,其中農戶需要承擔的物流費用平均是10元。售賣出的一箱蘋果除去物流費用僅剩下20元其中包括生產等成本。新銷售模式帶來的物流重構使得農戶背負著較高的物流成本,農戶是否增收值得思考。
四、銷售模式轉變下物流系統重構給農民帶來的思考
(一)農民采用這種方式的主要思考
傳統銷售模式中間商作為主導從中獲利,在收購時會壓低農產品收購價格而在銷售時會提高農產品銷售價格,從而造成“賣賤買貴”的現象。農民在整個農產品銷售供應鏈中處于弱勢地位,利潤薄弱。
由于信息不對稱,農戶很難了解市場動態,種植過多會造成農產品過剩供過于求,爛在地里無人收。種植過少供不應求,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二)物流系統重構帶給農民的變化
農民參與到銷售的整個環節中,切實了解市場需求,通過對市場風向的把握決定種植農產品種類和種植量;農戶可以通過網絡宣傳擴大銷售范圍和銷售量;通過直接與消費者對話能夠更好的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樹立農產品品牌效應;農民也可以根據市場價格波動自行制定合理價格,增加銷售收入;物流系統重構使得農民參與到農產品物流中,承擔物流成本。
(三)物流系統重構農民的擔心
農村物流發展緩慢,冷鏈運輸有待發展,農戶無法保證農產品在運輸時保持新鮮完整,客戶在收到損壞的水果,會降低消費者再次購買欲望,降低了農戶信譽,無法樹立品牌效應。
如今互聯網發展迅速,越來越多的電商平臺走進大家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電商銷售,如何在眾多商家中脫引而出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同時農村大部分年輕人選擇進城務工,農村種植主要依靠老年人,很多老年人不懂互聯網很難進行操作。
銷售模式的轉變帶來物流費用的增加,農民是否真的獲得切實利益增加收入。
五、結論
“三農”關系到農民的基本收入保障,更是關系著國家的穩定與發展,鄉村振興戰略的本質便是提高農民收入。面對“賣賤買貴”、農產品滯銷等現象,“互聯網+農產品”銷售模式需快速發展,給農民和消費者帶來切實利益。“互聯網+農產品”的銷售模式聯通了農民和消費者,減少了中間環節,同時也使得農民參與到農產品物流中,農產品從田間地頭直接到消費者手中,農民承擔相應的物流成本。在增加了物流成本后,農民生產銷售農產品的總成本也將發生變化,是否切實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同時給農戶帶來的影響也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