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玲



羅浮山是道家十大仙山之一,山上的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羅浮山山體由黃崗巖組成,山內地下水資源較多,羅浮山上有天然的礦泉、水泉,泉水富含硒元素有利于人體健康。羅浮山自古以來就是道家文化發展的傳承地,中國道家文化的創始人是老子,講究道法自然,認為應該順應自然的規律進行生活,這與近幾年來在社會上流傳的養生之法不謀而合。
羅浮山內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山內大小山峰高低交錯,山內水資源豐富瀑布名泉較多。羅浮山除了自然美景外,特有的道家文化也是吸引游客前往參觀的特色之一。羅浮山是道教十大仙山之一,之所以可以成為道家仙山這與羅浮山上供奉的葛洪大仙不無關系。道家研究醫術,羅浮山上的草藥種類豐富,為道家文化發展提供了基礎。
羅浮山
羅浮山位于廣東省博羅縣,是我國國家級5A旅游景區。羅浮山地處嶺南中南部,被稱為天下十大名山之一,被道教尊稱為天下第七大洞天、三十四福地。羅浮山的山體是由不透水的花崗巖組成,山內有大大小小432座山峰,980多道瀑布流泉。羅浮山的瀑布中以白石漓、白水門、黃龍洞這三處最為著名。羅浮山有很豐富的地下水資源,山內的礦泉、水泉如長生井、卓錫泉,山內瀑布泉眼高達980多處。羅浮山內的旅游資源非常豐富,羅浮山地處北回歸線,高溫多雨的熱帶氣候讓羅浮山形成了天然的植物園。山內植物共計有3000多種,山內盛產草藥,據統計山內生長著的草藥共有1240種。除此之外,山內還盛產橙子、龍眼、柚子等水果。羅浮山的形成過程可追溯至侏羅紀時期,是在燕山運動中大量的花崗巖擠壓地殼層形成的穹窿構造山地。羅浮山的主峰飛云頂是花崗巖,山體高1296米,處于珠江三角洲的邊緣,氣流交匯,長年云霧繚繞。
羅浮山因山靈水秀物產豐富,山內盛產草藥,自古被稱為道家圣地。山內有道教稱許的天下第七洞天,第三十四福地泉源洞。古代推崇道、佛兩教,獨尊儒術。羅浮山內有南宋時設立的豫章書院、景觀書院等,還有專門祭祀儒學大師的四賢祠。其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羅浮山在古代是文化的中心,許多文人墨客到此瀏覽并留下千古傳誦的名句,如才高八斗的謝靈運曾寫下“羅浮山賦”,以及同時期詩人徐陵寫下的《奉和山池》等。羅浮山山體由石頭構成,羅浮山的摩崖石刻據統計現存的共有136處,石刻的種類繁多,雕刻年份不一。山體雕刻的書體有行書、篆書、隸書、楷書、草書共五種,其中規格最大的是白鶴洞景區篆體“羅浮”二字。羅浮山內物產豐富,道、佛兩教氣息濃郁,山內設有書院等,自古以來眾多山體摩崖石刻書法種類琳瑯滿目,令人嘆為觀止。
嶺南道教文化
山,以氣而靈,以人而勝。羅浮山正是因為它絕美的山川,自古以來被認為是靈秀之地,并被奉為道教十大仙山之一。羅浮山內供奉著葛洪大仙,葛洪大仙在中國醫藥學的地位極高,留下《抱樸子》《神仙傳》等醫學書籍,后世的中草藥方內就有葛洪方。
道家學說信奉自然,研究草藥、煉丹追求人長生不老的狀態,道家文化中對于草藥的研究推動了中國古代醫學的發展,煉求仙丹長生不老是謬論,但在煉丹過程中意外發現了火藥,推動了古代技術的進步。嶺南的道教文化和羅浮山的自然風光是聯系在一起的。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老子創立道家學說,傳播道家思想理論,推崇無為而治順其自然,在古代產生了很重要的影響。老子的思想在羅浮山上正好得到了印證,羅浮山山美水秀,山內物產豐富,草藥種類繁多,為道家的醫學研究提供了基礎,正是這山美水秀孕育了道家思想的發展。相傳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其中第三十四福地“泉源”就在羅浮山中。福地為仙人居住小憩之處,古人認為福地為通天之境,祥瑞多福。道家學說可以很好地概括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古人追求長壽,相傳老子活了一百零一歲,但胡適認為可信度不高,老子最多活了不過九十多,九十多歲在古代也是非常少見的了。
羅浮山自然風光與道家學說
嶺南的道教活動最早是從秦朝開始的,秦始皇信仰道家學說,渴望煉成仙丹以求長生不老。后東漢時期的恒帝也曾放棄帝位入山修煉。羅浮山內供奉的葛洪大仙也是在山內潛心修煉仙丹,葛洪不僅修煉仙丹,并且對于醫術、草藥學等頗有研究,他編寫成的《肘后備急方》就是當時的簡易版的急救手冊,用隨手可取的植物來治療當時常見的疾病,例如用豆腐、黃豆等治療腳氣等。該手冊在大眾之間傳播甚廣,幫助群眾解決了不少問題,深受窮苦大眾的喜愛。為了紀念葛洪的功德人們稱它為“葛洪大仙”。
道家學說的醫藥學,長久以來造福百姓懸壺濟世,幫助貧苦人民解決疾病上的同苦,這也是千百年來道家學派在群眾之間流傳不息的原因。葛洪的出現加深了人們對于羅浮山的崇敬之情,將羅浮山奉為仙山,歷朝歷代都會修筑道家觀院,香火經久不衰。羅浮山現存的道院有較為著名的九觀,即都虛觀、黃龍觀、明福觀、白鶴觀、酥醪觀、孤青觀、何仙觀、黃仙觀、叢林觀。羅浮山至今依然被認為是天然的養生之所,每年都有大量的人去羅浮山上精心修道。道家學說中講究自然,道法自然追求的是一個返璞歸真的過程。就像老子所說的無為而治,事情自然有他自己的成長發展趨勢。這放在現代社會是不適用的,因為人有天然的惰性,并且人的潛力需要一定的壓力才能激發出來,若真的在社會之中奉行無為而治,將很難推動社會發展。近幾年來,社會上時常有放棄工作和生活進入大山修仙問道之人,但這些人畢竟是少數,其中不乏功成名就之人。社會是不斷在變化的,對于前人的智慧取其所長為己所用,不必過于偏執。
羅浮山是嶺南道教文化的代表,嶺南道教文化在封建社會以醫術聞名得到了窮苦大眾的推崇,千百年來在民間源遠流傳,道家文化的創始人老子,提倡道法自然。在羅浮山內供奉的葛洪大仙雕像代表了人們對他懸壺濟世的尊敬與感激之情。羅浮山是道家文化的代表,羅浮山九道觀極為出名。山上旅行資源極其豐富,羅浮山以其特有的道家文化與自然美景每年吸引著大量游客前往參觀。
作者單位: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