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淼令



[摘要]本文結合單位物資采購項目驗收管理工作實際,從審計工作定位、審計內容、審計流程及風險防范等方面對物資采購項目驗收審計進行探索,以期加強物資采購項目驗收審計,有效防范采購風險,維護單位經濟利益。
[關鍵詞]采購? ? 驗收? ? 審計? ? 創新
一、物資采購項目驗收審計工作定位
(一)合理定位物資采購項目驗收審計
物資采購項目驗收工作涉及采購、資產管理、物資使用、財務、審計等相關部門。對于物資采購項目驗收管理,有的單位由采購部門牽頭,會同資產管理、財務、物資使用、審計等部門進行聯合驗收;有的單位則由資產管理部門牽頭,會同采購、財務、物資使用、審計等部門進行聯合驗收。無論采用何種形式,審計部門始終作為物資采購項目驗收的監督部門參與其中,履行審計監督職能,而非物資采購項目驗收的“主業”和“主責”部門。
審計部門對物資采購項目驗收提出的建議和意見,是決定物資采購項目驗收是否最終通過的關鍵性意見。正確區分物資采購項目的實物驗收和審計驗收,理清物資采購項目驗收工作中相關部門的職能,明確相關部門責任,才能更好地定位審計部門參與驗收的工作位置、工作節點,落實審計部門的工作職責,做到審計履職不越界、審計監督不松懈,切實有效地承擔審計監督責任。物資采購項目驗收工作流程如圖1所示。
(二)明確物資采購項目審計業務起點
單位在一個自然年內所需采購的物資品種、數量、次數可能非常多,特別是大型單位和生產型企業,存在小件、零星、小批量和大批量采購。為提高采購工作效率,有的單位根據物資采購項目預算金額設置物資采購權限,采取分權采購的管理模式;有的單位對物資采購采取集中統一的采購管理模式。
物資采購項目驗收審計履行的是審計監督職責。驗收審計監督應堅持“抓住關鍵、突出重點、嚴控疑點、把握難點”的工作原則,在單位內部審計力量有限的情況下,不適宜也不必要對每項物資采購項目都開展驗收審計。例如,有的單位對預算外10,000元以下的零星采購、小批量采購、小件物資采購,就無需開展驗收審計工作。因此,各單位要結合自身實際,在物資采購風險可控的范圍內,合理定義開展物資采購項目驗收審計的業務邊界,即明確物資采購項目審計的業務起點。
二、物資采購項目驗收審計內容
(一)物資采購項目實物驗收管理
一般來說,各單位都制定了物資采購相關制度,規范物資采購項目驗收的內容及相關工作要求。在組織開展物資采購項目實物驗收時,通常由牽頭驗收部門會同參與驗收部門,在實地驗收時填寫“物資采購項目實物驗收登記表”。對涉及的機器、設備或儀器等技術性物資采購項目,還要求進行現場加工、測試、試驗,并據以提供相關加工、測試、試驗報告。
(二)物資采購項目驗收審計內容
開展物資采購項目驗收審計,一方面要審查驗收行為的正確性和驗收程序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要對照采購合同約定,對所采購貨物的數量和價格進行審查把關。物資采購項目驗收審計要重點關注以下內容:一是審查擬驗收物資采購項目的基本情況。例如,審查是否按規定的采購方式進行采購,供貨單位是否按照合同約定的時間、地點等供貨要求進行供貨。二是審查物資采購項目驗收工作的正確性。例如,是否按規定成立驗收工作小組,驗收工作小組成員是否按規定落實回避要求,小組成員構成是否科學合理。三是審查物資采購項目驗收程序的合理性。例如,審查驗收方案是否報相關部門和領導審批,采購涉及的機器、設備、儀器等是否進行加工或測試,是否提供相關測試報告及初驗報告單(或終驗報告單)等。四是對照合同約定,對物資采購項目做符合性審查。例如,審查供貨單位是否提供貨物清單,驗收小組是否完整填寫物資采購項目實物驗收登記表并出具驗收“合格”意見,物資采購項目實物驗收登記表中所列驗收貨物的規格型號、數量是否與合同約定一致,實際價格是否與合同約定一致。
三、物資采購項目驗收審計流程
(一)物資采購項目驗收審計指令來源
開展物資采購項目驗收審計工作,既可能是來自上級領導的決策部署,也可能是常規管理工作的制度性要求。如果是上級領導的部署,那么程序上要體現領導的審批和簽字手續;如果是常規管理工作的制度性安排,則驗收審計工作按制度相關規定進行。物資采購項目驗收審計指令發出情況如圖2所示。
(二)物資采購項目驗收審計業務流程
在明確驗收審計職責、審計范圍及工作制度的前提下,物資采購項目驗收審計業務流程如圖3所示。
四、物資采購項目驗收審計風險防范
(一)物資采購項目驗收審計的主要風險
物資采購項目驗收審計的風險可分為系統性風險和審計人員責任風險兩大類。系統性風險主要指由于物資采購項目實物驗收制度、審計工作制度的缺失或不健全、不完善以及項目驗收審計技術、方法不適當而造成的風險及審計偏差。例如,有的單位未建立物資采購項目實物驗收制度,在進行實物驗收時組織臨時性驗收小組,或由領導指派人員參與實物驗收工作,參與驗收人員無具體的職責分工,驗收小組成員出于從眾心理或責任心不強,敷衍履行項目驗收工作,導致實物質量鑒定流于形式。工作制度的缺失或不健全、不完善,造成物資采購項目驗收審計工作的開展缺乏制度依據,使審計工作處于被動局面,隨時可能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和影響,直接降低了物資采購項目驗收審計的工作質量。而在審計人員工作經驗不足、審計技術有限的情況下,也客觀存在著驗收審計風險。審計人員的責任風險主要指審計人員在實施項目驗收審計工作時,由于責任心不強、履行職責不到位而造成的風險,如工作馬虎、疏忽或人為放寬驗收審計標準和要求等。
(二)物資采購項目驗收審計風險的防范
科學合理地防范物資采購項目驗收審計風險,應主要做好以下幾點:一是建立和完善物資采購項目實物驗收制度、物資采購項目審計工作制度,既把權力關進“制度籠子”,又為物資采購項目驗收工作提供制度支撐,以制度管事,以流程管業務,做到依法依規管理;二是落實好項目實物驗收人員的驗收工作責任承諾制,堅決杜絕“濫竽充數”的實物驗收人員,避免“物資采購項目實物驗收登記表”數據失真,確保項目實物驗收工作質量;三是建立審計人員工作責任制,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強化審計紀律,防范項目驗收審計工作中的以權謀私行為;四是建立物資采購項目特別是重大物資采購項目的驗收審計工作責任追究機制,嚴防審計風險;五是加強物資采購項目驗收審計工作研究,不斷適應新形勢、新要求,靈活應對物資采購項目驗收審計工作的新變化;六是提高物資采購項目驗收審計工作信息化水平,加強審計人員業務培訓,促進物資采購項目驗收審計工作效率和質量的不斷提高。
(作者單位:佛山職業技術學院,郵政編碼:528317,電子郵箱:nhfengmiaoli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