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蕓 趙艷霞
摘要:《史記·樂書》中太史公曰:“音樂者,所以動蕩血脈,通流精神而正心也。音樂是人們內心情感的反映,同時音樂也具有調節情緒、端正言行、正心明德的作用。大學生處于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期,情緒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重要的影響,長期不適的情緒會嚴重危害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本文重點闡述如何運用音樂特有的性質和方式,幫助、引導大學生調節不良情緒,持續發展良性情緒,將心理疾病防患于未然。
關鍵詞:音樂調養;大學生情緒調節
史記·樂書 》中太史公曰:“音樂者,所以動蕩血脈,通流精神而正心也。 由此可見音樂具有情緒調節、端正言行、正心明德的功能。當代大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良好的心理素質、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大學生成人成才的重要保證,情緒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重要的影響,長期不適的情緒會嚴重危害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如何運用音樂特有的性質和方式,幫助、引導大學生調節不良情緒,持續發展良性情緒,將心理疾病防患于未然便成為本文的研究對象。
1 音樂調養與音樂治療的異同
音樂治療學是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是集音樂、醫學、心理學為一體的邊緣交叉學科。其作為一門獨立和完整的學科,20 世紀中葉誕生于美國,20 世紀 80 年代引入中國,它是以心理治療的理論和方法為基礎,運用音樂特有的生理、心理效應,使求治者在音樂治療師的共同參與下,通過各種專門設計的音樂行為、經歷音樂體驗,達到消除心理障礙,恢復或增進身心健康的目的,是一個系統干預的治療過程。音樂調養屬于音樂保健項目,是對不良情緒進行調節,對良性情緒進行持續管理的過程。音樂調養在于防患于未然,是對心理病癥的有效預防;音樂治療在于治療于已然,是對心理病癥的有效治療。兩者共同之處都是運用音樂特有的性質和方式進行工作,具有相同的工作機制和干預方法。
2 音樂調養的工作機制
音樂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潛意識以及主管情緒的中樞(下丘腦和邊緣系統),從而對人的情緒具有調節功能。音樂可以刺激聽覺中樞,從而提高垂體腦啡肽的濃度,對疼痛有抑制作用,具有鎮痛功能。 音樂的有序性有助于協調身心,可廣泛用于行為治療。音樂節奏的同步性和音樂情緒的共情性,可協調人體的生理節律和情緒。
3 大學生不良情緒特點及表現
大學生常見的不良情緒有以下表現:焦慮,對某種情景或事件感到擔憂和不安。 如生活焦慮、考試焦慮、學業焦慮、交往焦慮等。 自卑,是由于某種心理或生理上的缺陷或其他原因而引起的自我輕視的情緒體驗,主要表現為對自己的學業、能力、家庭、性格等自身因素評價過低。抑郁,是大學生對自己某一方面的需要得不到滿足而引起的一種持續情緒低落的心理狀態。 如因學業壓力、情感問題、人際交流等原因引發的抑郁,常伴有食欲消退、神經衰弱、失眠等現象。
4 音樂調養在大學生情緒調節中的應用
音樂調養要遵守“同步原則”,即要想影響和改變學生的不良情緒,首先要使用與學生目前情緒狀態同步的音樂,讓音樂與學生的情緒產生共鳴,然后才能通過逐漸改變音樂的情緒特點,以逐漸改變學生的情緒狀態。音樂調養樂曲的選擇一定要慎重,既要遵循“同步原則”,還要考慮學生個體的音樂喜好、個人修養、音樂的審美接受等因素。
4.1 對于焦慮情緒的音樂調養
依據學生的焦慮程度和焦慮成因,按“緊張———松弛”“焦慮———平和”“興奮———安靜” 的順序設計音樂調養方案,根據學生具體情況選擇小組形式或“1 對 1”形式,挑選 2-3 組樂曲組合,分 1-3 次進行調養。調養形式可以是歌曲討論、聽音樂、音樂律動、節奏訓練、擊鼓———彈琴、空靈鼓即興演奏等等,一定讓學生先釋放焦慮,之后在進行調養。建議易焦慮的學生多聽巴赫的作品,巴赫的作品含蓄、純凈、和諧、不張揚,構思嚴密、感情內在,富于哲理性、深刻性和邏輯性。初聽簡單,卻包含萬千,使人心靜,凈化心靈。 焦慮情緒日常音樂調養菜單:民族管弦樂《彩云追月》;鋼琴曲《牧童短笛》《搖籃曲》;古琴曲《文王操》《普庵咒》等。
4.2 對于自卑情緒的音樂調養
依據學生的自卑程度及成因,按“緊張———松弛”“安靜———興奮”的順序設計音樂調養方案,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開展音樂活動,如聽音樂、排練合唱、學習樂器、樂隊排練、即興彈奏、音樂想象、音樂回憶、音樂拓展游戲等。 自卑情緒日常音樂調養菜單:古琴曲《梅花三弄》《流水》《酒狂》;琵琶曲《龍船》《天鵝》《十一月山茶———花神白居易》《云想花想》;管弦樂《瑤族舞曲》等。
4.3 對于抑郁音樂調養
依據學生的抑郁和的程度及成因,按 “不愉快———愉快”“悲傷———歡樂” 的順序設計音樂調養方案。 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開展音樂活動,如歌曲討論、音樂拓展游戲、排練合唱、樂曲鑒賞、樂隊排練、即興彈奏、音樂想象、音樂回憶、歌曲彈唱等。抑郁情緒日常音樂調養菜單:江南絲竹;古琴曲《陽關三疊》《酒狂》《憶故人》《漁樵問》等。
綜上所述,可見音樂調養在大學生情緒調節中具有積極的作用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筆者認為音樂治療與音樂調養的受眾對象、干預方式、功能作用、目標層次均有不同,應該將音樂調養從音樂治療中分離出來,這樣更有針對性、實效性和深入性。(指導老師:趙艷霞)
參考文獻:
[1] 趙小明.本土化音樂治療與實操[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18.
[2] [美]卡拉尼·達斯.萬千心理音樂之路———在音樂治療中創造聲音的聯系[M].谷德芳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7.
[3] 高天.音樂治療學基礎理論[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7.
(作者單位:山東協和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