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
摘?要:小組討論是課堂中常用的一種方式。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語言表達是鍛煉思維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是人人都發言,一節課的時間很難做到。應把學生分成小組,在小組里進行討論,這樣每位學生就都有發言表現的機會。本文主要論述了如何有效利用小組合作學習提升數學思維及合作學習中應注意的問題,形成高效有序的課堂,促進知識的有效掌握。
關鍵字:合作學習;提升數學思維;注意的問題
一位哲人說過:“你給我一個蘋果,我也給你一個蘋果,那么我們手頭還是各只有一個蘋果;假如你給我一種思想,我也給你一種思想,那么,我們就各自擁有了兩種不同的思想。”在合作中交流不但能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更能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小組合作學習的概念
小組合作學習是根據一定的情況,將學生分成一定形式的小組,教師根據各小組的共同特點,分別與各小組接觸,進行教學或布置學生共同完成某項學習任務。學生們知道他們不僅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而且要為他們所在小組中其他同學的學習負責;小組成績取決于小組總的任務的完成情況,小組成績將影響個人成績記錄;學生們有機會相互解釋所學的東西,有機會相互幫助、理解和完成作業。
二、小組合作學習中如何有效提升數學思維
(一)合作學習中注重數學表達,提升數學思維
提高學生的數學語言素養,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是數學教學的最終目的。孩子積累了豐富而準確的數學語言,既能節約課堂時間還能提高課堂效率。所以要結合具體的數學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數學語言表達訓練,讓學生通過“說數學”來理清思路,通過“講數學”提高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從而提高數學思維能力,真正做到思維能力發展語言表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促進思維的發展。
例如:在教學“圓的面積”一課時,學生動手沿直徑把圓平均分成了8等分,16等分,32等分,所拼成的圖形逐漸接近長方形。長方形的面積=長×寬,而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圓的周長的一半,寬相當于圓的半徑,那么圓的面積也就是圓的周長的一半乘圓的半徑了,最終得出S=πr2。經過這樣的敘述,加深了學生對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的理解。所以重視讓學生參與公式的推導過程,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口述公式的推導過程,把知識的獲取與發展數學語言有機結合起來,激發了學生對空間的探索欲望,發展了說的能力,提高了分析問題的能力,掌握了分析方法。
(二)小組合作學習中注重動手實踐提升數學思維
“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重點,也是跨世紀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務之一。經歷、體驗和探索是義務教育階段國家數學課程標準過程性目標的三個層次。數學教學過程更應該是充滿著探索和創造的過程。
運用動手實踐操作,將凝結于數學知識及其體系中的活動過程展開,將靜態的知識結論變為動態的探索過程,為學生提供“再創造”的機會,讓學生自己通過有目的地操作、觀察、比較、分析、討論,從直觀到抽象,從感知到內化,主動構建自己的認知和經驗,在動手實踐探索中付出與前人發現這些結論時所曾付出的大體相同的智力代價,從而有效地實現知識訓練智力的價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提升數學思維能力。
(三)小組合作學習中加強數學體驗提升數學思維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體現生活性,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苯處熞獎撛O條件,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學習和理解數學;要善于引導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應用于生活實際,既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又能讓學生切實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到數學的價值。例如學習“圓的認識”后設計游戲:學生站成一排橫隊,距隊伍2米處放一泥人,大家套圈。學生體會到不公平,應站成一圓圈或站成縱隊才公平,更好地體會“在同一個圓內半徑都相等”。
體驗學習需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在體驗中思考,鍛煉思維,在思考中創造,培養、發展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當然,創設一個愉悅的學習氛圍相當重要,可以減少學生對數學的畏懼感和枯燥感。讓學生親身體驗,課堂上思路暢通,熱情高漲,充滿生機和活力;讓學生體驗成功,會激起強烈的求知欲望。同時,教師應該深入到學生的心里去,和他們一起經歷知識獲取的過程,經歷企盼、等待、焦慮、興奮等心理體驗,與學生共同分享獲得知識的快樂,與孩子們共同體驗學習。
(四)小組合作探究練習中提升數學思維
練習是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練習設計應在教學前,我們要充分挖掘教材,抓住教學內容重點,立足教材中的練習,與教材中的練習對話,領會編者的意圖。同時,認真總結學生在學習中較難理解掌握、易產生混淆的地方以及與上下知識點聯系較強的內容。老師應有意識地針對這些練習進行精心設計和安排,幫助學生領會知識的實質,讓學生用最短的時間小組合作探究學到最必需的數學,這樣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練習可以使學生打好扎實的知識基礎,幫助學生真正消化、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探究練習的設計,除注意從實效出發,對練習的層次、練習的方式等做科學安排外,還要利用小學生好奇愛動、爭強樂勝的心理,適時安排一些游戲性的練習。
三、小組合作學習應注意的問題
小組合作交流成員的搭配應據學生的學習能力、性別、興趣愛好,盡量保證一個小組內的學生各具特色,能夠相互取長補短,使組內成員之間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和互補性,保證小組競爭的公平性,形成互補,從而使小組活動有更多、更豐富的信息輸入、輸出,可以激發更多的觀點。組建好的合作交流學習小組要力求均衡,無明顯差異,便于公平競爭,體現“組間同質”的原則。
參考文獻:
[1]王坦.合作學習:一種值得借鑒的教學理論[J].普教研究,1994,8(1):5-8
[2]盛群力.小組合作互助合作學習革新評述[J] .外國教育資料,1992,21(1):1-7
[3]S.沙倫著,王坦、高艷譯.合作學習論[J].山東教育科研,1996,10(5):16-18
[4]Winzer,M.Educational Psychology in the Canadian Classroom[M]. New Jersey:Prentice Hall,1995:3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