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信美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對學生們的教育不再只局限于課本內容的教學,更注重學生們的實用性教學和能力培養。在高中政治課程教學中,對高中生的道德教育、人格樹立和法律思維都具有良好的教育效果。高中是學生們步入成年的關鍵期,在這個階段學生們必須具備良好的法律意識,學習正確的法律法規,才能更好地樹立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實現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法律常識,避免高中生走上犯罪的道路,同時也能夠有效地利用法律武器來實現自我保護的能力。本文就高中政治課程分析,探討如何在政治課程的教學中融入法律意識教學,提高學生們的法律意識,從而使他們得到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高中政治課程;法律意識;滲透分析
引言:
目前,我國高中生的學習壓力比較大,受到高考的影響,主科內容的教學占據了大部分學習時間,而以往的教學中常常忽略其他科目的教學,尤其是政治、體育、音樂等內容的教學,都被一定程度削減。隨著新課改教學理念的不斷提升,教育部越來越重視學生們的綜合發展。因此政治科目的教學也逐步的恢復到了重要的地位中。在高中政治科目的教學中,融入法律意識教學至關重要。高中生已經初步具備我國法定公民的權力和義務,所以,必須要提升高中生的法律常識,從而避免高中生走上犯罪的道路。同時在遇到困難和危險時,能夠運用法律知識實現自我保護,對高中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豐富高中政治教學內容,構建法律教育活動
在高中政治課程的教學中,構建良好的教學活動,對教學效果的提升有著較大的幫助。因此,積極地引入創新的教學內容,并結合實際,構建良好的教學活動,將法律意識融入到教學活動中,能夠收獲良好的教學效果。但是由于以往的高中政治教學在講解法律知識時,內容缺乏特色,教學方法也比較單一,所以學生們對于知識的理解也比較差,不利于法律意識教學的提升。
例如:在《治安管理法》和《勞動法》的教學中,都是與學生們生活相關的法律,傳統的教學只是對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教學和講解,對課本上的案例進行分析,教學方式比較單一,很難真正讓學生們理解其中的法律含義。因此,在開展教學時,教師應該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利用多媒體開展教學活動,引入實際中的生活案例,可以融入教學情境。讓學生們用法律知識來幫助案例中的主人公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通過實踐教學來提高學生們的法律知識應用,從而增強法律意識。
二、開展探究式教學策略,提高政治教學的創新意識
在高中政治的課堂教學中,為了更好地開展法律意識的滲透教學,教師們應該充分開展創新的課堂教學,并針對課堂教學內容融入法律意識的培養,從而實現良好的德育理念教學。讓高中生們將日常學習和法律法規充分融合起來,提高學生們的實踐教學策略。在現在的高中政治教學中,教師們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策略,積極融入互動教學手段,開展探究式課堂教學,提高學生們的自主學習和探索能力,從而對法律概念進行深入學習,提高學生們的法律知識的掌握。此外,在開展教學活動中,教師還應該注重創新意識的培養。除了課本中含有的法律法規教學外,教師們還應該積極拓展學生們未來生活中會遇到的法律問題。通過引入生活案例來幫助學生們拓展法律知識,提高學生們的法律應用水平,從而對高中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例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合同法》《勞動法》以及《就業法》等內容,并讓學生們對其中的法律法規進行深入學習,對法律法規中禁止民族歧視和殘疾人歧視相關法律條文進行深入探討。并可以引入相關案例,讓學生們進行交流探討,深入了解這些法律都保護了人們的哪些權益。通過互相討論和自主探索,使教學內容掌握更加扎實。
三、積極改變教師的政治教學觀念,樹立正確的教學態度
在高中教學中,教師作為教學主體,在政治學科的教學中起到了重要的影響。因此,教師應該注重自身的教學觀念,轉變教學態度,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積極培養高中生的法律意識。在以往的政治教學中,許多教師在法律意識的培養上不夠重視。所以導致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應該積極鼓勵教師參加培訓和講座,明確法律教育對高中生的重要性,并能提高政治課程的教學積極性,實現法律意識的滲透教學價值,通過日常生活的灌輸教學,使高中生養成良好的法律觀念,從而具備良好的法律意識。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中生已經具備了良好的自我意識,幫助他們構建正確的法律觀念,培養良好的法律意識。有利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從而正確看待法律法規,在遇到危險和困難時懂得正確地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在如今的教育中,更注重學生們的全面發展。為此,高中政治教學應該積極的融入法律意識教學,提高學生們的法律能力和法律常識,為學生們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陸洪英 . 淺談政治生活模塊教學中學生法治精神的培養策略——以《民主監督:守望公共家園》為例 [J]. 文理導航(上旬),2017(12):86
[2] 潘笑宇 . 淺論中職法律基礎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對策 [J]. 新課程(教育學術),2011(1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