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迎梅
(內蒙古包頭市包鋼第三職工醫院,內蒙古 包頭)
精神科患者由于疾病的特殊性,在對患者實施有效治療的基礎上還要對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心理護理是十分必要的工作。通過心理護理,能夠及時緩解患者精神障礙情況,促進患者社會功能的恢復。那么在對精神科患者實施心理護理過程中加上言語溝通技巧[1-3],就能夠達到錦上添花的效果,現將有關的護理情況匯報如下:
研究資料均是出自本院,是在2018 年11 月至2019 年11 月時間節點內納入的精神科患者共計80 例,經過了解全部患者均符合本次研究標準,全部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同時本次研究也獲得了本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隨后將全部患者分為兩組,觀察組40 例與對照組40 例。在對照組4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5 例,其余為女性患者,患者的年齡為25-66 歲。在觀察組40 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20 例,其余為女性患者,患者的年齡為25-63 歲。將兩組患者的基礎情況做比較,無顯著的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實施的是常規護理方法,主要內容是:護士要仔細觀察患者的心理情況并將患者的情況匯報給醫生,在發生異常情況的時候要及時處理。每天護士都要密切觀察患者的情況并且要進行相關體征指標的檢測,保證患者的身體狀況和心理狀況良好[4]。
觀察組:在常規心理護理的基礎上加用言語溝通心理干預方式,主要干預措施為:
護理人員要保持與患者的密切溝通與交流,在和患者進行溝通的時候要保持和藹的態度,始終微笑對待患者,多鼓勵患者,這樣患者就會將護士當作親密的伙伴,不會產生距離感,有利于更好地為患者實施護理。由于精神科患者的疾病較為特殊,患者在患病后其心態、性格、意識等均會有所改變,所以護理人員在實施護理之前要全面了解患者的情況,在和患者進行溝通之前要先想好與患者溝通的內容是什么,交流中表示出對患者的理解[5],在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時,護理人員應當做好患者的交流和溝通工作,對患者實施有效的心理護理。如果患者具備不良心態明顯,例如:恐懼、抑郁、孤獨等,護士就要多與患者進行交流,認真傾聽患者的主訴,當好傾聽者,明確患者產生不良心理的原因,鼓勵并安慰患者,使患者看到希望。同時護理人員還要在患者意識清楚的時候向患者介紹疾病的情況與患者要配合的要點,同時還可以指導患者進行興趣培養[6,7],以此來分散患者的注意力,緩解心理壓力。同時由于精神科患者的心理都不是很穩定,隨時可能出現不良情況,因此在發病的情況下可能會對其他人造成人身傷害,對此,對此護士要確保自身的安全性,在此基礎上合理調整自身心態,多理解患者,謙讓患者。讓患者感到醫護人員是關愛他們的,從而穩定情緒,提高治療效果[8]。
將兩組患者的相關數據資料錄入到表格中,所有患者的臨床基礎資料均用統計學軟件SPSS17.0 或是SPSS19.0 處理,計量資料用±s)的形式表示,若P<0.05,則證明統計學意義存在。
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與生活質量評分情況(分)
見表2。
目前,我國的醫療科技水平處于不斷發展進步中,這就促進醫療護理觀念不斷進步,當前在護理工作中非常重視心理護理的實施,尤其是在精神科護理工作中,心理護理干預措施更是非常必要[9,10]。在對精神疾病患者所實施的護理工作中,心理護理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護理內容,而在對患者實施心理護理過程中,語言溝通技巧的應用是非常重要的,本次研究我們在臨床精神科心理護理中應用巧妙的言語溝通技巧,取得了很好的干預效果,通過這種護理干預措施,能夠顯著緩解患者的疾病癥狀,使患者達到理想的心理恢復效果。在對患者實施言語溝通技巧以后,我們看到患者的疾病癥狀顯著緩解了,另外,有效與患者取得溝通有利于患者進行有效的康復鍛煉,對于不斷提高訓練效果是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的。對精神科患者實施針對性心理護理干預能夠重點針對患者的疾病癥狀進行干預,以心理護理、談話溝通、開放式溝通護理、言語交談護理等來提升言語溝通技巧水平。在護理精神科患者過程中言語溝通技巧顯示出了其合理性與有效性,促進理想治療效果的取得,顯著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在實際實施的過程中。護理人員要先對患者的實際情況有充足的了解,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為患者制定不同的心理護理計劃,并實施靈活的言語溝通技巧,以此取得理想的干預效果[11,12]。
總之,在對精神科患者實施心理護理的過程中應用合理的言語溝通技巧,顯著改善了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進而達到理想的效果,是值得推廣應用的干預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