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昕
摘 要:本文簡述了黑森癭蚊的危害,對該類害蟲的形態特征及為害狀識別展開探析,主要包括為害狀標識、檢疫措施、防治措施,旨在為相關農業人員提供理論支持,降低農業生產損失。
關鍵詞:檢疫害蟲;黑森癭蚊;形態特征;為害狀
中圖分類號:S41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200515014
引言
面粉是人們日常生活當中的重要食物制作原料之一,在種植小麥的過程中,部分地區苦受害蟲黑森癭蚊的困擾,致使產量下降。因此,根據該類害蟲的形態特征及為害狀識別,及時采取相應措施進行整治,是現階段部分農業病蟲害研究人員需要關注的重點問題。
1 黑森癭蚊的危害
該類害蟲通常會在農作物表層葉面凹陷之處產卵寄生,當幼蟲出生后會直接進入距離自己最近的小麥葉鞘里,吸吮麥穗、麥稈內的營養物質,長此以往,將會導致小麥內部營養成分不足,生長缺乏補給保障,致使生長趨勢愈見緩慢、生長狀態日漸衰退,小麥的葉穗、葉片也會逐漸從健康色變為暗綠色,心葉部分緩慢變黃或腐爛缺失,自身抗病蟲害能力下降,抗寒冷、抗霜凍能力嚴重衰弱。
小麥在地下或近地面的莖基部發生分枝,完成有效分蘗前期,黑森癭蚊幼蟲一旦鉆入小麥幼苗莖稈部分吸吮汁液,將會導致小麥生長困難,直至死亡。處于抽穗期以前被黑森癭蚊寄生的小麥,會在被寄生部位逐漸生成白色斑點,導致莖稈內壁脆弱不堪,主莖稈彎曲易折,嚴重情況下還會致使大量小麥發生歪斜,甚至全株匍倒在地的現象,嚴重影響年度小麥產量狀況。此外,被黑森癭蚊寄生的小麥植株自身的抗旱能力幾近為零,冬季植株死亡現象極易發生,春季也會出現小麥主莖易折、不耐損、不抗風等情況,為小麥的優質高產帶來極大的困擾[1]。
2 黑森癭蚊的形態特征
黑森癭蚊被譽為小麥作物世界第一大害,成熟期的黑森癭蚊形小如蟻、蚊等生物,成蟲體長在3mm左右,通常不會超出4.5mm,眼部、頭部及胸部背面為黑色,光照反射會出現灰色折射光芒,觸角呈黃褐色,雄性黑森癭蚊的觸角在17~20節之間,雌蟲觸角在15~17節之間,長度普遍比自身體長超出1mm左右,背部兩側有稀疏毛發,毛發顏色多為白色。頸部至胸部有一條淡紅色細斑條紋,腹部多為褐色,褐色由淺至深代表著黑森癭蚊的成長期限。雌蟲的產卵管為淡紅色,末端節基部分為褐色或深褐色,由3節構成。足部呈紅色,翅基根部為粉紅色。大多數黑森癭蚊雌蟲比雄蟲長1~2mm,下顎須固定生長4節,以第4節最長,第3節略細比第2節長1mm左右,第2節類似四邊形,第1節較粗壯為不規則圓錐形。
黑森癭蚊的卵形為長圓柱形,初始長度在0.4mm左右,長徑普遍是寬徑的5~6倍,初生時顏色為透明色,略有細微紅色斑點狀,隨成長周期而逐漸成為紅褐色。
幼蟲的體長多為4mm左右,軀體呈多節狀,共13節,首節靈活性較好為頭部,2~4節為軀體胸臟部分,后部至末端均為腹部。幼蟲的胸部首節處有一劍骨片形狀。成長期限共分為3齡,1齡體長可達1.7mm左右,2齡多為成熟期4mm左右,3齡幼蟲可逐漸成長為蛹。
黑森癭蚊幼蟲可成長為體外被一層堅實不透明外殼包圍的圍蛹,表面顏色程度多樣,褐色、黃褐色、淺褐色、深褐色等均有出現,體形較像亞麻的成熟種子,多數雌蛹體長可達4mm,但雄蛹卻普遍不足4mm。
3 黑森癭蚊的為害狀識別
黑森癭蚊蟲害現已廣布世界各地,該類害蟲主要在我國新疆與俄羅斯交界之地,是現階段黑麥、小麥、大麥、葡萄龍牙草、冰草屬等農作物的主要蟲害之一,該類蟲害主要出現在我國小麥作物當中。根據小麥生長期的不同,黑森癭蚊的病蟲為害狀自然不同,通過農業研究人員對該項蟲害的長期觀察研究后發現,黑森癭蚊寄生小麥作物期間,為害狀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處于小麥春、冬育苗期的幼蟲,通常會在小麥莖稈外層或表土下層吸吮營養汁液,根據幼蟲的齡長不同,每只黑森癭蚊幼蟲吸取小麥營養量也略有不同,齡長周期較長的幼蟲相應汁液吸取量較多,對處于成熟期的小麥影響較大。被寄生的小麥在成長期一旦缺乏支撐自身生長的營養物質,將會發生成長緩慢、逐漸衰老、生長困難等情況,自身植株還會因此變得瘦小不堪,葉片薄弱干癟,麥穗心葉部分逐漸長死,不能夠讓麥穗主莖的各部枝節快速生長。此外,部分植株在遭受長期寄生后,自身麥穗基部還會逐漸呈腫脹狀生長,原因在于寄生幼蟲再次產卵,占據基部空間,直至撐破基部結構層,涌出大量透明色的幼蟲或褐色深淺不一的蛹。嚴重情況下,會連帶大批麥田小麥出現該類情況,致使植株無法生長,小麥難以產出農作物。
處于小麥拔節、返青期的幼蟲,通常會寄生于小麥植株的莖與根交界的部分,造成小麥主莖稈莖上生葉的2個部位之間呈收縮狀生長,局部引起萎縮枯竭現象發生,受黑森癭蚊幼蟲寄生的影響,逐漸向幼蟲寄居吸食部分傾倒、彎曲,直至小麥植株主莖被咬斷、折斷,再無生機[3]。
處于小麥春麥成熟期的幼蟲,因長期吸吮小麥當中的營養物質,導致寄生植株體狀矮小、生機渙散、搖搖欲墜,寄生小麥植株不如正常小麥的一半茁壯,其麥莖頂端的花或果實部分和麥芒處,會呈現彎曲生長、萎縮生長狀成長,嚴重情況下還會導致多株小麥麥穗枝葉扭曲成團,呈畸形狀生長。
4 檢疫黑森癭蚊的措施
檢疫黑森癭蚊的關注重心應該從受害區域的小麥作物生長區,轉移到小麥作物發生區開始入手,部分小麥作物不可以使用容易被蟲害寄生的禾本科雜草或麥類植株作為底層鋪墊物或內部充填物。在國內小麥流動區域,應該嚴令禁止麥稈類作物、麥品原料、麥種、基礎原糧被調出交換、交易;實際需要調出交換或交易的麥類品種,要嚴格按照科學、系統的除害標準進行處理,避免害蟲黑森癭蚊的批量寄生,影響農作物的整體產量。
針對該類害蟲特性,適當應用農業檢疫、物理檢疫、化學檢疫、生物檢疫及針對不同時期檢疫措施,盡量避免或減輕病蟲害的嚴重發生。
5 黑森癭蚊防治措施
5.1 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措施是處理黑森癭蚊蟲害的一種主要防治措施,此類防治手段通常應用在小麥播種初期及成熟期階段,播種初期要在種植地土壤層、種子備選等方面進行噴藥、灑藥、浸泡、除害等操作處理,對土壤層和種子進行殺菌消毒,預防優質種子攜帶黑森癭蚊蟲害或早期被其寄生。現階段的部分化學防治措施少數還是含有有害物質,此類有害物質雖然能夠有效地消滅病蟲,但也會對綠色生態環境造成惡劣影響,破壞土地內層的營養結構。因此,在準備采用化學防治手段噴灑化學農藥用劑的過程中,要根據化學農藥用劑使用說明書配置農藥,從而盡量避免使用化學農業用藥劑量過多,而影響小麥健康生長的情況發生。
化學防治技術即利用化學藥劑進行防治,通過噴灑各種化學藥劑進行防治。如將三唑酮、苯醚甲環唑、高效氯氟氰菊酯、吡蟲啉乳油用水稀釋后在麥田間進行噴灑。
5.2 農業防治
做好農業防治工作對提高小麥產地整體產量、提升小麥存活率具有重要意義。農業防治的相關措施要根據發生害蟲黑森癭蚊區域的幼蟲生長期進行防治,適當調整小麥的種植生長期限,避免在黑森癭蚊幼蟲繁殖期種植小麥,為害蟲大量繁殖提供充足的條件。
在對小麥耕種時需要做好施肥工作防止病蟲害,在這個過程當中需要合理使用復合肥、小麥專用肥、有機腐熟肥等,防治病蟲害的過程當中需要對氮、磷、鉀進行合理配備,而不能只使用氮肥。
在選擇小麥品種時要選擇一些抗病、耐病的品種。近年來,病害時常發生促使人們在選種時更加注重品種的抗病性[3]。若是有抗黑森癭蚊蟲害性的品種應該優先篩選,并根據蟲害發生地的地理條件因素、環境因素、季候因素、蟲害種類因素等,有針對性的篩選合適生長種植的品種。
6 結論
小麥在生長過程中,容易受到病蟲害的侵蝕、寄生等狀況影響,部分地區的黑森癭蚊蟲害會嚴重影響發生地小麥的生長狀態、生產質量及農業生產者的經濟利益。對此,及時針對該類害蟲特性,采取相關識別、檢疫、防治措施,將會對我國小麥的培養提供更多幫助。
參考文獻
[1] 付懷軍,李菁博,周達康,等.為害北京丁香的新害蟲——丁香癭蚊[J].中國植保導刊,2019,39(12):37-42.
[2]王浩,周小義,焦克龍,等.世界四屬杧果癭蚊害蟲比較及中國種類形態檢索表[J].植物保護,2019,45(04):166-171.
[3]付軍偉.小麥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探討[J].農業與技術,2017,37(02):123.
(責任編輯 周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