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璐
摘 要:從世界各國醫療保健行業的發展經驗來看,森林康養產業的興起是必然趨勢。本文對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必然性進行了分析,并結合我國經濟社會的實際情況對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可行性進行了論證,提出了森林康養產業的發展路徑。
關鍵詞:森林康養;健康產業
中圖分類號:[S7-9]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200515058
森林康養產業以豐富多彩的森林資源和優質的環境資源為依托,綜合發展養生休閑、醫療康復、旅游景觀以及健康食品等多種業務。森林康養產業興起于20世紀40年代的德國。20世紀90年代,森林康養產業在美國、日本、歐洲、韓國等發達國家或地區快速發展。2012年我國第1個森林康養項目在湖南省林科院試驗林場落地,標志著森林康養產業在我國誕生。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森林康養產業雖然發展較晚,但我國人口規模巨大,森林資源廣布,森林康養產業在我國的發展潛力巨大。對森林康養產業發展必然性、可行性及路徑選擇進行分析有利于指導該行業規范、健康發展。
1 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必然性分析
1.1 生活水平提升,老齡人口比重增加
從森林康養產業發展趨勢角度來看,森林康養產業是現代社會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以及社會老齡化所導致的必然結果。森林康養產業最早誕生于德國,20世紀90年代在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快速發展。20世紀90年代發達國家處于經濟上行周期,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不斷上升,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生活水平提升的背景下,居民對生活環境質量、生活品質的要求不斷提高,這種社會性訴求直接推動了森林康養產業的發展。而發達國家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社會老齡人口比重也不斷增加。老年人的消費能力、消費觀念與年輕人不同,其消費特點具有特殊性。老齡人口比重的提升對醫療健康產業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年人對醫療健康產業需求較大,直接推動了醫療健康產業投資規模的增加;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齡人口對醫療健康環境的要求也相應提高,促使醫療健康產業改善醫療環境和養護條件;老齡人口更加注重身體保養和健康預防,健康理念更強,消費偏好更加貼近自然、森林等具備綠色概念的產品。因此,從生活水平提升和人口老齡化的社會發展趨勢來看,森林康養產業的興起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1.2 產業結構升級,發展模式轉變
產業結構升級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社會資本是產業發展的直接推動力。由于第一、第二產業所創造的附加值遠不如第三產業高,在資本逐利本性的驅使下,社會資本更加傾向于投資第三產業。森林康養產業屬于典型的第三產業,其創造的附加值高于農業和制造業,更受社會資本的青睞;日益惡化的自然環境要求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產業結構升級是適應環境保護要求的必然結果。工業化和城市化對自然環境造成的破壞要求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為綠色低碳的發展模式,產業結構必須向高產出、低消耗模式轉變。森林康養產業屬于典型的第三產業,其發展依托是森林等自然資源,在開發自然資源的同時更加注重對自然資源的保護,創造社會效益的同時也能創造良好的生態效益。
1.3 綠色生活理念流行,綠色生活方式普及
社會大眾的生活觀念對社會現實有著巨大影響,綠色生活觀念的普及直接推動了社會大眾生活方式的改變。綠色生活理念誕生于20世紀80年代,先后在歐美、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流行。發達國家的社會大眾對綠色、環保等生活理念推崇備至,直接推動了綠色生活方式的普及。進入21世紀后,中國、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因犧牲自然資源換取經濟效益帶來的弊端日益明顯,社會大眾對綠色生活理念的認知逐漸提高。相應的,在醫療健康領域,親近自然、綠色低碳的發展模式更加契合社會大眾的綠色生活理念。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選擇森林康養產品替代傳統的康養產品或保健品,森林康養產業在社會大眾綠色理念的推動下不斷創新發展。
2 我國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可行性分析
2.1 森林資源分布廣泛,人口規模巨大
森林康養產業的發展依托是森林資源和環境資源,這要求發展森林康養產業必須具備相應的自然資源。統計資料顯示,雖然我國森林資源占全球森林資源的比重不足5%,但我國森林資源分布范圍較廣。除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以及青藏高原地區外,各地區都有大面積森林分布,具備發展森林康養產業的自然基礎。2008年后,我國政府加大了植樹造林的扶持力度,制定專項計劃,對國內森林資源進行保護,民間資本也開始參與森林資源保護,這使得我國森林資源總量呈逐年上升態勢,為森林康養產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同時,我國巨大的人口規模為森林康養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潛在市場。2019年,我國人口總量突破14億,人口總量排名維持在世界第1位。我國眾多的人口為森林康養產業發展提供了十分可觀的潛在市場。2018年,我國城市人口總量接近60%,城市居民對醫療康養概念的關注程度已經較高,具備了健康養護的相關知識。廣泛分布的森林資源和巨大的人口規模為我國森林康養產業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
2.2 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老齡人口比重逐漸上升
收入是消費的前提,2019年末,我國人均GDP突破1W美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不斷上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指出,人會不斷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滿足。隨著我國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醫療保健行業也面臨著新的要求,由以往單一的醫療保健功能向多元化、綜合化的醫療保健服務轉變。森林康養產業契合了人民更高層次的需求,具備長遠發展的潛力。而從世界范圍來看,森林康養產業發展與人口老齡化程度密切相關,老齡人口比重越高,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程度也越高。這是因為老年人對醫療保健行業的需求量更大,并且對醫療保健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醫療康養不僅要能夠治病,更要能滿足消費者內心對品質生活的追求。2012年以后,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越來越明顯,老年人占人口比重不斷上升,這意味著推動森林康養產業不斷進步的社會力量在增強。
2.3 傳統文化理念影響,政府大力支持
我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都有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元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清凈無為”等文化觀點都強調了自然界對人類的重要性。森林康養產業以森林資源和優質環境資源為依托,不僅能夠滿足人的康養需求,還能夠滿足特定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時,政府政策的支持與推動對行業發展的影響也至關重要。我國森林康養產業的發展起步較晚,行業發展模式仍處于探索階段,并且各類法律政策并不完善。但我國政府針對森林康養產業支持與鼓勵的態度。如北京市在2012年率先組織翻譯出版了《森林醫學》這一專著,2016年湖南省制定出臺了首個省級森林康養規劃,而貴州省人民政府緊緊抓住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契機,持續舉辦貴陽生態文明國際論壇。我國政府針對森林康養產業的支持為森林康養產業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也為我國森林康養產業與國際接軌提供了現實條件。
3 森林康養產業的發展路徑
3.1 跨行業整合資源,協同化發展
我國森林康養產業發展起步較晚,并且相關配套政策并不成熟,這要求森林康養產業尋求與其它行業協同發展,追求規模經濟和協同效應,以適應市場發展要求。如,森林康養產業可以與保險業結合,開發養老增值服務產品,也可以與房地產行業跨行業整合,實現資源互補。
3.2 利用大數據資源平臺,進行準確市場定位
數字經濟是21世紀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品牌推廣、產品設計、市場需求調研和客戶反饋等都離不開大數據資源的支持。森林康養產業的發展必須尋求大數據資源平臺支持,準確把握市場需求,采取切合實際的戰略舉措。
3.3 爭取政府資源支持,吸引社會資本參與
政府政策支持對產業發展能夠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國土地資源、森林資源等屬于全體國民所有,實際控制人是我國政府。森林康養產業發展必須尋求政府在自然資源與社會資源方面的支持。另外,森林康養產業屬于第三產業,但其對資源整合要求和資金需求較大,單純依靠政府投資無法滿足產業長遠發展的需要。因此,應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森林康養產業,開發新型融資產品,以壯大投資者群體。
參考文獻
[1] 宋維明.關于森林康養產業發展必然性與路徑的思考[J].林業經濟,2020(1):3-8.
[2]王忠貴.森林康養對人體健康促進作用淺析[J].現代園藝,2020(1):106-109.
[3]李青輝,魏璐.森林康養助力鄉村脫貧[J].現代園藝,2020,43(01):198-199.
[4]馬婭.森林康養產業:林業供給側改革新路徑[J].中國林業經濟,2019(6):90-92,125.
(責任編輯 周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