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剛來日本,就為街頭巷尾無處不在的自動販賣機感到吃驚,就連富士山山頂都有自動販賣機。熱咖啡、冰可樂等各式飲料是自動販賣機銷售的主要商品。之后,日本自動販賣機的業務越拓越寬。最近,日本就有企業推出租手機電源的自動販賣機。人們可以租借手機電源長達7天時間。此前,日本自動販賣機廠商還設置過租傘、賣紙尿褲的服務。更令我嘆為觀止的是防災型自動販賣機。一旦發生大型地震等災害,自動販賣機廠商可以遠程操控,讓民眾免費從機器上領飲料。此外,一種安裝太陽能板的自動販賣機也逐漸風靡日本,其發電量可供機器維持夜間照明。統計顯示,平均每23個日本人就擁有一臺自動販賣機。分析稱,日本自動販賣機多,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受老齡化影響,人工費太高;二是社會治安好,犯罪率低,機器容易維護。日本現存最早的自動販賣機出現在1904年,當時主要用于銷售郵票和明信片。上世紀60年代初,日本出現銷售飲料的自動販賣機。如今隨著社會發展,日本自動販賣機也與時俱進,提供越來越多樣的服務。
日本自動販賣機越來越多樣。從左至右為熱飲、雞蛋、雨傘的自動販賣機。
日本街頭的飲品自動販賣機。
位于巴黎塞納河左岸拉丁區中心地帶的街道,被當地藥劑師法比安·布魯諾征用為臨時工廠,以生產消毒洗手液,提供給醫護人員。這家由15人組成的露天臨時工廠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2個小時,日均生產1萬升消毒洗手液,“這相當于10萬個人用小瓶裝的數量”。布魯諾解釋說。大大小小的容器讓這條街略顯擁擠,但工作人員有條不紊地忙碌著。生產原料主要為酒精、雙氧水、甘油和水,按一定比例進行制造,再分裝到不同規模的容器中。法國媒體評價該工廠是“應對危機的有效工具”。布魯諾表示,工廠將繼續生產,直到相關產品生產企業能夠滿足醫療機構以及民眾的需求。
“要是耽擱了,菜就涼了。” 小林望著車窗外的細雨犯愁。小林來自福建長樂,是美國華盛頓的一名外賣小哥。因新冠肺炎疫情,多數中餐廳停止堂食,外賣工作量卻驟增。小林把外賣留在客戶家門口,按一下門鈴就離開。因為沒有與客戶的直接交往,小林的小費幾乎沒了。有次送餐,都快到客戶家了,老板打電話說不送了,客戶怕被傳染新冠肺炎,取消了訂單。盡管困難層出不窮,但小林只有一個想法:再苦也要堅持。美國有4萬多家中餐廳,像小林這樣的送餐員有上萬名,他們和中餐館老板一起,在疫情造成的沖擊下堅守本業,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信念:能堅持就一定要堅持,不到萬不得已,不會放棄自己苦心經營的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