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湉
摘 要:作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傳統的學生管理機制需要進行新舊轉軌,即由傳統的行政管理轉變為服務于學生全面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團學組織面臨的挑戰是:如何抓住機遇完成自我變革,尋找團學自身的定位和目標。學生發展理論(student development theory)是人的發展理論在高等教育理念下的延伸拓展,本文以高校團學組織為對象進行探究,結合學生發展理論,探索服務型學生組織的建設,相信對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開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學生發展;服務型團學組織
1 研究思路
本文重點研究基于學生發展理論視角下的服務型團學組織建設,結合我國高校團學組織發展歷史和自身工作經驗進行研究。
學生發展理論(student development theory)是人的發展理論在高等教育理念下的延伸拓展,包括心理發展理論、類型理論、認知結構理論、校園環境理論、精神發展理論,重點關注“學生在高等教育機構中不斷地成長進步,各方面能力得到提升的方式”(羅杰斯)。
“服務型”團學組織是本著自我建設自我管理的原則,以全心全意為廣大同學服務為工作宗旨,通過不斷提高服務同學的能力和水平,來提高團學組織的凝聚力、管理力和領導力。本文從團學的發展歷史、現狀及其特點,做一個整理和敘述,結合學生發展理論的內涵和外延,從中發現團學組織在達成和完善學生服務功能的不足和限制條件,以及可以改進和發展的方向。
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觀察法、文獻研究法、個案研究法、比較研究法。比較研究法分為:描述(對留存的教育資料和文獻進行收集),解釋(對團學組織的發展以及功能性完善歷程上進行多個角度的解釋),并列(對材料進行整理,提出分析假設,阻礙服務型團學組織進一步發展的因素和邏輯),比較(對比國內外學生組織,對假設進行檢驗,得出結論)。
2 研究目的
作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傳統的學生管理機制需要進行新舊轉軌,即由傳統的行政管理轉變為服務于學生全面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團學組織面臨的挑戰是:如何抓住機遇完成自我變革,尋找團學自身的定位和目標。
高校服務型、學習型、創新型團學組織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是保證正確的教育方向,是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的一個重要途徑。從理論意義上講,學生發展理論的視角有助于分析并凸顯團學組織的核心價值——全心全意服務于學生的成長成才,從學生的成長成才中提高團學組織自身的能力。從現實意義上,此項研究有助于團學組織更好的發展建設管理,體現學生在團學組織中的主人翁地位。
以團學組織為對象,圍繞學生發展的主線,探索服務型團學組織建設的三個方面:團學組織的保護型服務、發展型服務、管理型服務。保護型服務指團學組織在依照學校相關規章制度以及法律依法保護青年學生的合法利益(普法教育、司法援助);發展型服務指通過開展生動活潑的校園文化活動發揮思想引領,激發學生創造力,提升創新創業氛圍,提高綜合素質(創新創業講座);管理型服務指團學組織承擔部分學生管理的作用,發揮青年學生自我管理的積極性,以及承擔部分非盈利性服務(針對全校同學的美育教育、志愿服務等)。進一步探索個案研究的經驗的普遍性。
3 研究背景
高校團學組織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引領和管理的重要力量。我國高校團學組織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共有四次階段性變化,分別是“一團一會”“一體兩翼”“一心雙圓”“一心雙環”。“一團一會”(20世紀80-90年代)指的是高校共青團指導學生會,學生會下設社團部,由社團部對整個社團進行管理。特點是共青團和學生會都是間接的對學生社團進行指導,容易弱化指導;“一體兩翼”(2000年-2013年)中“一體”指的是高校團組織,團委是主體,“兩翼”是學生會組織和學生社團。學生會和社團組織由垂直變為平行結構,突出了社團的重要性,強化了團委的思想引領和指導作用。“一心雙圓”(2013年-2016年),即團委為團學組織的核心,第一個同心圓是學生會,第二個同心圓是學生社團或者其它相關組織。該模式中,團委起到核心作用,通過指導學生會對學生社團進行指導和管理,從新界定了團委、學生會、學生社團的關系,明確三方定位。“一心雙環”(2016年后)是2016年由共青團中央、教育部聯合印發的《高校共青團改革實施方案》要求重新明確團學組織架構,“一心”即以高校共青團為各類學生組織的核心樞紐地位,起到引領青年學生思想的作用,“雙環”指的是學生會、學生社團。學生會是高校學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自我管理的主題組織,學生社團及相關組織是共青團工作的延伸。黨委領導下的共青團“一心雙環”結構是我國高校團學組織的再次創新。四個階段的變化有幾個核心的政治原則貫穿,一是黨委的領導,二是團組織為核心,三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4 學生發展理論下的國外社團組織發展情況以及啟示
20世紀70年代以后,美國高校開始把學生發展作為學生組織建設、學生事務管理的目標。起因是60年代美國高校出現了大量的校園騷亂和暴力行為,當時的美國高等教育陷入了財政危機、學術道德危機、公眾信任危機、學生信仰危機等困難處境。尤其是當時的學生事務管理機構以及人員意識到,僅僅作為管理者參與到學生事務中不僅前途渺茫,而且未來發展道路受阻。學術領域開始基于20世紀心理學和人的發展理論,從大學生的人格類型、發展變化、環境與學生成長的等角度進行研究,并提出以高校學生發展(student development)作為學生事務和社團發展作為指導。1961年狄克遜訴阿拉巴馬學校董事會案中,美國最高法院宣布公立學校開除違紀學生必須召開聽證會。1967年《學生權利和自由聯合宣言》發布,對高校學生事務的開展起到巨大影響,學生管理者由權威角色開始轉向學生教育的合作者,確定了“以服務促發展”的主題。學生發展理論開始成為美國高校的主流思想。
從我國團學組織的現狀看,首先團學組織是黨委領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力量;其次團學組織的發展更多的體現在管理上,學生作為被管理者,不利于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再次,團學組織的服務性目前主要體現在:一是承擔學生和學校溝通橋梁,如提案收集,二是組織開展各類校園文化活動,三是社團管理。在服務性功能開展上有待增強。結合實際情況,團學組織的服務型應立足于學生發展的視角上,以提高和培養學生的能力,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為目的,可以分為三個方面:第一,團學組織的保護型服務、發展型服務、成長型服務。保護型服務,指團學組織在依照學校相關規章制度以及法律框架下,依法保護青年學生的合法利益(普法教育、司法援助);第二,發展型服務指通過開展生動活潑的校園文化活動發揮思想引領,激發學生創造力,提升創新創業氛圍,提高綜合素質(創新創業講座);第三,成長型服務指團學組織在發揮引領作用的同時,發揮青年學生自我管理的積極性,鼓勵學生承擔部分面向其他學生的非盈利性服務(針對全校同學的美育教育、志愿服務等)。
參考文獻:
[1] 張寧,李睿智.高校團學組織服務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思考[J].才智,2018(04):36+38.
[2] 朱穎棟,馬晨曦,喬櫻子.高校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團學組織建設研究[J].電子制作,2014(24):138.
[3] 趙鑒軍.如何有效發揮團學組織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29(10):144-145.
[4] 劉薇.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互動研究[D].遼寧大學,2012.
[5] 游敏惠. 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研究[D].西南大學,2008.
[6] 蔡國春.中美高校學生事務管理模式比較及啟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03):65-70.
[7] 曹軍會,李春祖.基于“一心雙環”格局的大學生思想政治引領原則與路徑[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7,9(05):93-96.
[8] 瞿穎奇.關于加強高校團學組織建設的若干思考[J].文教資料,2012(03):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