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艾琳
這個偉大的世界永遠旋轉,不斷的改變陳規。
——丁尼生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天地萬物都在其固有的軌道運行、發展。萊蒙特曾說過:“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須按照一定的規矩秩序各就各位。”可以說,這個世界離不開規則。
于是,有人便說,只要遵守規則就一定會成功。可他們不知道,天才往往降生于規則之外。
牛頓的故事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一個蘋果砸在了牛頓的頭上,而他卻由此得到了萬有引力定律。如果牛頓和普通人一樣,當蘋果砸在他的頭上時只是暗道一聲倒霉,那世界科學史恐怕要從此改寫了。他跳出了前人定下的規則,跳出了固有的思維,從而建立了自己的一套科學體系。這難道不是一種對陳規的抗爭嗎?
但我們不是牛頓,我們只是生活在這個最好的時代里的一個普通人。與天才相比,我們既沒有過人的才能,也沒有創造性的思維。可那又如何?普通的小人物也能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改變這個社會。
早在千年以前,我們的祖先早已用他們的智慧,掌握了世間的規律。“二十四節氣”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試問我們的祖先是如何在沒有一套完整的數學和地理體系下,僅僅通過總結經驗,將太陽直射北回歸線的日子定為夏至呢?同時二十四節氣不僅反映了季節變化,更是影響了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最近風靡網絡的《芒種》一曲,正是人們對二十四節氣的重視。
孟子曾說:“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在規則之下發揮自己的智慧,讓事物向對自己有利的一面發展。
人生的路漫長且迷茫,前行的路上總是有著迷霧阻擋。是繼續走著前人的路,還是讓自己的路成為別人的路?這取決于你是否愿意踏出第一步。規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固化的思維。走著前人的路,可未曾想路的盡頭是深不見底的懸崖。
《藤野先生》中描繪了這樣一個場景:魯迅先生在日本留學時,與同學看電影,而在看到中國人被日軍俘獲、槍斃之時,一群人發出了歡呼。在他們的潛意識中認為,殺的又不是他們,造反就要被砍頭。這種封建的規則在早已工業化的時代中屹立不倒,這刺痛了魯迅先生的心,使他不由地發出悲嘆:“麻木的中國人。”
在這旋轉的世界中,我們更應讓自己成為一個能發揮主觀能動性的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接納那些更好的東西,做一個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