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偉
摘要:西安市長安區南依秦嶺、北臨西安,資源條件良好,區位條件優越,其休閑農業呈現蓬勃發展之勢,同時存在著產品同質化嚴重、經營規模較小等問題,基于自身優劣及環境情況制定相應的產品開發及發展策略成為其當前所需。本研究基于RMP分析提出實現長安區休閑農業可持續發展應加強本土文化和休閑農業深度融合、積極發展鄉村生態研學旅游,并注重品牌打造和加強社區合作等對策。
關鍵詞:長安區 ?休閑農業 ?RMP分析
中圖分類號:F327文獻標識碼:A
1 背景分析
休閑農業是集生產、生活和生態功能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形態。發展休閑農業對促進農業增產、改善農民生活、保護農村生態等都具有積極的作用。陜西省于2017年提出加快發展休閑農業助推產業扶貧的意見,全省休閑農業發展呈現速度快、布局優化、質量提升的良好態勢。西安市長安區地處秦嶺北麓,氣候溫和,光熱條件好,地勢平坦,給休閑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基本的空間保障用地,并且緊鄰省會城市西安具有優越的區位優勢與交通條件,其休閑農業也呈現蓬勃發展之勢。目前長安區休閑農業經營戶達到1632余戶,百畝以上休閑觀光農業園區64家,全區休閑農業年均接待游客1200萬人次,實現收入7億余元。同時長安區休閑農業存在著產品同質化嚴重、經營規模較小等問題,全面分析長安區休閑農業的優劣之勢,有針對性地制定發展策略成為當前所需。
2 休閑農業研究現狀
休閑農業是農業與旅游產業相結合的產物,學者在對其研究過程中稱謂不一, “鄉村旅游”是最為常用的表述方式。有學者指出鄉村旅游是初級的休閑農業旅游形式[1],其立足地域視角,主要強調自然性和鄉村性。就本研究而言,“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農業旅游”等不同稱謂是對同一事物基于不同視角需要的表述,休閑農業是基于產業經營角度對農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的表述,可理解為“為了增加農民收入、優化農業生產布局、推動鄉村經濟發展而創新出的一種農業經營管理模式[2]”。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使更多的人擺脫傳統的農耕環境進入城市生活,在客觀上人們渴望回歸自然、享受休閑,有學者指出“日益加快的城鎮化建設”對我國休閑農業的快速發展功不可沒[3]。休閑農業的開發模式有多種劃分方法,根據其發展的驅動不同可以分為城市依托型、資源依托型、大景區配套型[4];根據產品的差別可以分為民俗莊園型、觀光參與型、科普教育型、休閑娛樂型、農業公園型[5]等等?,F階段,國內學者對休閑農業的發展路徑、規劃、問題、策略做了大量研究,休閑農業的發展趨勢與可持續性也在不斷受到研究者的關注。還有學者從不同視角對不同省市的休閑農業進行具體研究,如河南省[6]、山東省[7]、舟山[8]、山西省[9]等。目前,關于休閑農業的研究越來越細致和深入,研究方法上側重定性研究和定量方法相結合的方法,研究的視角也更加新穎和多樣。
3 西安市長安區休閑農業旅游RMP的?分析
RMP(昂普)分析法是著名學者吳必虎教授針對區域旅游開發提出的一種以產品為中心的分析方法,該方法將資源?(Resource) 、市場(Market) 進行綜合考慮分析,并以此為基礎進行產品?(Product)分析。該方法簡單明了,對查找產業問題、制定應對策略具有指導意義。國內眾多的學者利用此理論對茶產品、休閑農場體驗產品、鹽堿地特色休閑農業旅游、城市休閑旅游產品開發等進行了研究,為豐富RMP理論和我國休閑產品的發展方向提供了實踐案例。
3.1 R(資源)分析
西安市長安區南依秦嶺,北臨西安,自然鄉村景觀優美,人文底蘊深厚。目前,長安區推出了市民可以親身參與的長安國際賞花節(王莽桃花節、長安萬畝梯田花海油菜花節、首屆蘭花節、虎峪第三屆槐花節等)、音樂攝影節等一系列精彩紛呈的節慶活動。建設了以八里塬、白鹿塬和楊莊臺塬為核心,浐河沿岸大田花卉景觀帶為紐帶的“三塬一帶”萬畝油菜、油葵標準化種植基地,將長安東部塬坡建成距西安最近的“花海梯田”觀景區。已啟動建成的陜西首個“中國農業公園”——長安農業公園也將為市民呈現花田、農耕以及一百多戶古建筑民居休閑體驗活動。大秦嶺蘭花生態園、鮮花港、南佛溝生態農業觀光園、龍泉現代農業生態園、圣駕農業生態園、長安花卉博覽園等都已被確定為西安市第二批休閑農業示范園區。依托交通區位優勢和山水、鄉村文化資源稟賦,西安市長安區被農業部授予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區和西安南部休閑觀光農業產業聚集區,也逐漸成為西安周邊市民體驗鄉村田園生活的休閑勝地。
3.2 M(市場)分析
緊鄰省會城市西安是長安區最為突出的區位市場優勢,大部分到長安區體驗鄉村休閑的游客以西安市區及周邊散客自駕和家庭出游方式為主,重游率較高。統計顯示,2018年,長安區共接待游客6824.9萬人次,旅游總收入269.92億元。同時我們也應看到長安區休閑農業旅游在全國知名度較低,在百度指數中輸入長安區知名景區白鹿原影視城和翠華山,關注的省份主要有陜西省、河南省、山西省和四川省,城市為西安、咸陽、渭南、寶雞、北京等,而與休閑農業相關的景點的詞條并未收錄。未來,長安區休閑農業可重點開拓西安市周邊縣市客源市場,以休閑農業為重點,創新升級休閑產品,逐漸形成主題化產品體系,增強游客的黏性,提高知名度和游客的重游率。
3.3 P(產品)分析
同質化嚴重,產品創新不夠等問題是長安區及周邊地區休閑農業發展存在的通病,目前長安區休閑農業仍以傳統的山水觀光產品為主,休閑、度假、體驗類產品供給不足,部分休閑農業開發者在開發經營過程中缺乏對本地文化的梳理和挖掘,沒有意識到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丟失了農村的根本的鄉土文化氣。目前產品不能滿足當前觀光旅游向休閑度假旅游發展的市場需求,難以留住過夜游客,增大旅游的貢獻率。
4基于?RMP分析的西安市長安區休閑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思考
4.1 加強本土文化和休閑農業深度融合
文化與旅游的融合是提升旅游產品內涵的重要途徑。目前長安區的休閑農業主體多是由農家樂、農業觀光園、生態園組成,經營產品多為農家餐飲、農家住宿、采摘垂釣、農業觀光等,挖掘本土農耕文化的體驗產品較為匱乏。在后期發展中,一是應深挖本土特色文化,將長安剪紙、長安面塑等地方傳統技藝進行旅游包裝,設計開發休閑農業旅游產品;二是在農村發展過程中加強對文物古跡、遺產遺跡、民族村寨、傳統村落、傳統建筑等文化載體的保護,在休閑農業發展過程中依托這些文化載體和文化內容開發適銷對路的產品和業態。三是要充分發揮鄉村傳統民俗活動的作用,將鄉村大集、民間文化團體、傳統民俗表演和農事活動等有效融入休閑農業,增強地域文化對游客的吸引力和親和力。
4.2 積極發展鄉村生態研學旅游
當前,研學旅游在全國得到快速發展,其是“旅游+教育”的融合形態?!叭r”(農業、農村、農民)具有與研學旅游活動對接的先天優勢,農村的生產生活環境、樸素的鄉土風情、原汁原味的大自然對學生具有較強吸引力。依托區位優勢,長安區應積極對接西安各類中小學校,以“農業”、“農村”和“大自然”為核心賣點,探索短距離生態研學旅游產品。在長安區現有休閑農業的基礎上,注重對自然和環境的保護,致力打造原汁原味的生態環境,營造“大自然”的環境氛圍。對農業產業生產和發展進行“教育性”加工,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興趣點和知識需求,將農業生產活動的歷史、發展、技術、科技等內容通過不同的載體和活動向學生一一呈現,使農業生產成為一堂生動的農業科普課。
4.3注重品牌打造
當前旅游發展對品牌要求越來越高,良好的旅游品牌對旅游產業的發展具有積極的引領作用,諸如“好客山東”、“常來常熟”等等。就目前而言長安區的休閑農業省內民眾知曉率較低,這一方面跟自身發展情況有關,也跟發展主體品牌意識不強有關。對長安區農業和旅游主管部門而言,一方面應注重品牌爭創活動,“花海梯田”觀景區、長安農業公園、大秦嶺蘭花生態園、鮮花港、南佛溝生態農業觀光園、龍泉現代農業生態園、圣駕農業生態園、長安花卉博覽園等景區通過組合打包的形式積極爭創“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全域旅游示范區等品牌。另一方面加強區域休閑農業發展的標準化打造,根據實際需求對項目打造、服務標準、產品價格等內容進行標準化,以統一的標準提升產品服務水平。另外應重視宣傳促銷,創新營銷理念和形式,充分利用各類媒體資源逐步擴大項目影響力。
4.4加強社區合作
對休閑農業而言,經營主體復雜、經營規模有限,“單打獨斗”的發展形式不利于長期可持續發展,應加強區域合作,提升整體競爭實力。長安區政府主管部門應積極引導成立行業協會組織、村級(鎮級)互助合作社等社區化合作組織,開展行業自助、互助式行業管理經營活動。一方面通過該組織實現各項目、各經營戶之間優劣互補、產品互補,為游客提供全方位高品質休閑服務;另一方面通過該組織進行服務培訓、行業約束、信息分享提升經營戶的整體水平和抗風險能力;另外通過社區合作實現區域營銷活動的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武巾人. 濟南近郊休閑觀光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D].浙江海洋大學,2017.
[2]成升魁,徐增讓,李琛,吳月湖.休閑農業研究進展及其若干理論問題[J].旅游學刊,2005(05):26-30.
[3]毛勇.關于我國農業旅游開發的若干思考[J].農業經濟,2004(04):17-18.
[4]?馬勇.區域旅游規劃——理論方法實踐[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9(2).
[5]白有光.進一步加強農業區劃工作努力為京郊農村經濟現代化服務[J].農業區劃,1992(02):45-47.
[6]王中雨. 休閑農業中旅游業與農業耦合發展研究——以河南省為例[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2017, 38(04): 232-236.
[7]?楊銳. 基于供給側改革的山東省休閑農業發展策略研究[J]. 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7, 48(06): 952-956.
[8] 陳文. 舟山地區休閑農業與旅游業耦合發展研究[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2017, 38(01): 232-236.
[9]?曹哲,邵秀英. 山西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地空間格局及優化路徑[J]. 世界地理研究. 2019, 28(01): 208-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