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曉蕾

摘要:目的 應用睡眠護理在患者卒中后睡眠質量和預后康復應用中的效果。方法 選擇我院自2018年1月-2019年6月接收的腦卒中患者80例,患者卒中后均伴有睡眠顛倒,隨機將患者分成常規組(40例)與研究組(40例),常規組患者采用常規康復護理方法,而研究組患者在此常規護理的同時結合睡眠護理措施。對比兩組在干預前后的睡眠狀況及生活質量。結果 研究組患者干預后的Epworth 嗜睡量表(ESS)分值比常規組的顯著減少(P<0.05);研究組患者干預后的改良 Barthel 指數(MBI)分值比常規組的顯著增加(P<0.05)。結論 應用睡眠護理可有助于提高卒中后患者的睡眠質量,促進患者的預后恢復。
關鍵詞:腦卒中;睡眠護理;生活質量
卒中后睡眠障礙為腦卒中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患者主要會伴有失眠、睡眠顛倒等癥狀[1],長時間睡眠障礙會影響機體神經系統的修復,甚至會導致高血壓或再次卒中發作。以往針對患者睡眠狀況的護理干預較少,因此,我院對卒中后存在睡眠障礙的患者給予針對性睡眠護理,取得一定的成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自2018年1月-2019年6月接收的腦卒中患者80例,患者卒中后均伴有睡眠顛倒,患者的納入標準:①符合腦卒中的診斷標準[2],初次發作;②發作距干預時間≤1 個月,且病情穩定,精神正常;③符合睡眠障礙的診斷標準,入院時患者的ESS分值高于6 分。排除標準:①卒中前存在睡眠障礙或癲癇等精神類病變者;②卒中后有失語、聽力障礙者;③存在嚴重器質性病變、惡性腫瘤者。隨機將患者分成常規組(40例)與研究組(40例),常規組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為51-78歲,平均(64.35±6.03)歲;病程為4-24d,平均(13.68±3.97)d。常規組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為50-79歲,平均(64.10±6.15)歲;病程為3-25d,平均(13.93±3.85)d。各組患者的基本信息沒有顯著差異(P > 0. 05)。
1. 2 方法
兩組的康復訓練方法均相同,常規組患者采用常規康復護理方法,入院后進行健康教育,告知并指導患者及其家屬科學的睡眠行為作息時間,在特定時間提醒患者入睡,給予常規用藥控制,必要時可給予催眠類藥物。而研究組患者在此常規護理的同時結合睡眠護理措施,具體方法為,①疼痛護理:對存在肩痛、頭痛等明顯疼痛的患者給予局部熱敷、按摩疏解,必要使用鎮痛類藥物。②心理干預:護理人員在入院時即主動同患者溝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制定階段性的干預流程,應用情緒疏導、傾聽心理支持、、共情或轉移等措施進行干預,并耐心解答患者及其家屬對疾病和治療的問題,鼓勵家屬關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照顧患者的情緒變化。③睡眠環境:護理操作安排在白天及睡前完成,可為患者安排豐富的日間活動,減少白天臥床睡眠的時間,控制午睡時間在1h內,睡前可按摩放松,控制病房夜間溫濕度在合理范圍內,夜間不要完全緊閉門窗,控制夜間病房噪音分貝,夜間巡視時盡量降低音量和光線亮度。④調整藥物使用時間:在確保藥物療效的情況下,盡量在每日上午應用神經興奮類藥物。
1. 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在干預前后的睡眠狀況及生活質量。日間嗜睡狀況以Epworth 嗜睡量表(ESS)測定,該量表每項以4 級評分法評定,分值范圍0-24 分,分值越小說明患者的白天嗜睡癥狀越輕。生活質量以改良Barthel 指數評定(MBI)測定,該量表共有10 個項目,滿分為100 分,分值越小說明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越差。
1.4 統計學分析
全部數據使用軟件 SPSS26. 0處理與分析,ESS分值等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的形式描述,比較采用 t 檢驗,以P<0. 05 表示比較差異較顯著。
2 結果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ESS、MBI分值沒有統計學差異(P>0.05);兩組患者干預后的ESS、MBI分值同干預前相比差異顯著(P<0.05);研究組患者干預后的ESS分值比常規組的顯著減少(P<0.05);研究組患者干預后的MBI分值比常規組的顯著增加(P<0.05),見表 1。
3 討論
睡眠對人體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卒中后睡眠障礙在臨床中的發病率較高,由于腦卒中后機體的眶部皮質等睡眠中樞神經可能受損,導致一些神經遞質分泌量變化,干擾患者的睡眠-覺醒系統,易于引發睡眠顛倒,同時卒中后患者肢體運動受限,臥床長,部分患者會伴有疼痛癥狀和負性情緒,導致白天睡眠過久,夜間難以睡眠的情況而發生睡眠障礙[3]。然而,以往臨床中對睡眠障礙的重視度較低,影響患者的康復狀況。因此,本研究針對可能引發患者卒中后睡眠顛倒的原因出發展開護理干預。在本文中,研究組患者干預后的Epworth 嗜睡量表(ESS)分值比常規組的顯著減少(P<0.05);研究組患者干預后的改良 Barthel 指數(MBI)分值比常規組的顯著增加(P<0.05),提示應用睡眠護理可有助于提高卒中后患者的睡眠質量,促進患者的預后恢復。通過從心理、環境、疼痛、睡眠行為等方面的干預,可避免因患者的不良情緒、環境噪音、肢體疼痛等因素影響患者的夜間入睡,為患者的睡眠提供條件,并結合日間行為和睡眠行為的糾正,避免長時間臥床對睡眠的干擾,提高患者的睡眠質量[4]。
綜上所述,應用睡眠護理可有助于提高卒中后患者的睡眠質量,通過對患者睡眠的調節進一步促進患者的預后恢復。
參考文獻
[1]高斌,顧慧,游詠.卒中后睡眠障礙研究進展[J].海南醫學,2019,30(18):2418-2421.
[2]中國老年醫學學會急診醫學分會,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卒中學組,中國卒中學會急救醫學分會.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急診急救中國專家共識2018版(下)[J].心腦血管病防治,2019,19(4):287-291.
[3]劉洪英.腦卒中后睡眠障礙的臨床相關因素研究[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67):33-34.
[4]張林芝.對腦卒中后睡眠障礙患者進行護理方法的研究[J].當代醫藥論叢,2019,17(21):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