邴格格
我初升高的時候考得不錯,進了我們當地重點高中的重點班。我爸當時剛好是管我們那一屆的主任,開學第一天,他就直接把我送進了班級,沒有經歷過其他同學自己找班級報到的環節。那時的我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信心,覺得已經可以看到高中三年豐富、充實、美好的生活。可是現在回想起來,那段日子莫名的苦澀。
無論上什么課,我都能明顯地感覺到老師格外地關照我。剛開學沒多長時間,一些科任老師連班里同學還沒太認全呢,卻能先叫出我的名字,回答問題也是我,甚至數學老師沒有任何理由就任命我為課代表(當然為了不辜負老師對我的信任,我的數學成績后來幾乎次次都是年級第一)。大概同學們也都覺得很奇怪吧,所以沒過多久,我爸是年級主任的事情就被傳了出來。
好像注定了,從此我跟班里的同學不能像他們一樣彼此相處,我也不知道為什么。在他們打打鬧鬧的時候,只要有我出現,就會消停下來。因為老師的不公平對待吧,我想。如果我能夠證明自己的實力,應該就可以改變他們的看法了。于是我努力說服自己放棄休息娛樂的時間,也盡量不去羨慕同學成群結伴聊天打球的生活,獨來獨往地暗自努力著。
我的努力是有回報的。高一一年里四次考試,我都是班級第一,年級前三。期末班會評選優秀學生,班主任直接點了我的名字,問大家有沒有意見。
沒有人作聲。我以為終于獲得了大家的認同。可是就在全校表彰大會那天放學后,我隨著人流一起出門的時候,聽到前邊有女生在大聲議論:“不就是仗著她爸是主任,什么好處都給她……”“成天誰也不理就知道學習,上臺演講倒是挺風光……”
我仍然是被抨擊的那個對象,可是明明我什么都沒有做。
高二我當了班長,做了學生會主席,跟同學的關系竟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沒有人知道我為此付出多少努力。班里的同學有什么雞毛蒜皮的小事要找班長,我都得立刻出面解決;同學有心事我也要第一時間關心,甚至有時候其他班干部沒有完成他們的工作,我不僅不敢生氣,還得任勞任怨地替他們把活做了。為了保證成績不下滑,我不得不犧牲睡覺、吃飯的時間。我不敢對任何人發火,哪怕是一個正常人可以生氣的情況,如果我表現出不滿就會被當作“成績好”“后臺硬”而自傲;不敢隨便拒絕任何人的請求,哪怕是一個正常人可以因自己不喜歡而不做的事情,如果我拒絕就會被看作是“學霸的自私”。小心翼翼地守護著別人對我的每一份友善,這樣的我,才算是安安穩穩地度過了高二。
似乎大多數所謂的學霸都有這樣一種想法,就是一旦高高在上就必須保持下去,不然掉下來名聲就沒有了,所以要一直特別努力,怕被別人追上。我也如此。高三的開學考試我沒有保住自己第一的位置,被班里一個文文靜靜、平時成績僅次于我的小姑娘超過了。我是提前知道成績的,那天晚上在被窩兒里哭了一夜。但更讓人傷心的是第二天正式公布成績的時候,大家都在為那個女同學慶賀,比以往每次看到我得第一名時熱烈得多,仿佛他們一直在期待我被超過的這一天。那一瞬間,我突然就被無窮無盡的心酸淹沒了,好像別人一直都是協同作戰,只有我孤立無援。
也有人來關心我問我是不是一時疏忽了,我還要笑著裝作無所謂地回答說都是小事,同時為新晉王者送上祝賀。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我想說我對自己的成績很不滿意,我覺得考得很差勁,但我又知道這些絕對不能說,否則別人只會認為我是在他們面前故意炫耀,是隱性的自鳴得意。
高三后期班里無論以前學不學習的人都開始加勁。我們班有一個天天睡覺從不學習的女生有一天突然管我借化學和生物筆記,這正是我每天都用的東西。雖然心說即使借了筆記也不可能學習,但我還是沒有拒絕。這一借就是三天不還。實在忍不住了,第四天我找到她讓她把筆記還給我,她卻說:“哎呀,我忘了!我還沒開始看呢,你再借我兩天吧。”我真是氣不打一處來,語氣很蠻橫地說:“你不學我還得學呢,你不珍惜這兩天,我可不能一直等你。”
當時正是大課間,但是我說這句話的時候全班一下子安靜得很,氣氛立刻變得十分緊張。我心里打鼓,意識到這一沖動可能會帶來一些奇怪的后果。
果然,她帶著氣把筆記幾乎是摔在我桌子上:“不愛借就不借!你爸是主任了不起啊?光顧著自己學習好,什么都偏得,借個筆記還得巴巴地求你……”
我干張著嘴,半天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只有眼淚噼里啪啦往下直掉。
我再一次意識到,那些平日里的談笑風生,那些考試前膜拜大佬的玩笑,那些表面上的風光燦爛,原來都無比脆弱。
再后來,我如愿來到了清華,過上了被各路大神碾壓但仍然在追求小小進步的生活。很有趣,好像只有我拿到錄取通知書的那天,我的同學們才和我達成某種程度上的和解,由衷地對我表示祝福。在此之前,我是“主任的女兒”,就必須比別人好很多才有資格獲得肯定,否則任何給我的褒獎都屬于走后門得來的。
我開始想一件事情:他們羨慕我是學霸,羨慕我有資格跟其他學霸“神仙打架”,可是他們又是否愿意承受我所承受過的委屈與孤獨呢?
◎文/四川省簡陽中學? 劉倩
“寒門是否再難出貴子?”這個話題曾引發全國熱議,起因于北京文科狀元熊宇昂所說的一段話,大意是:“像我這種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學習上能走很多捷徑,現在的狀元都是這種家里又好又厲害的。”
你和熊宇昂都是被命運偏愛的幸運兒,老師對你的特殊優待,讓其他同學感受到不公平:“不就仗著他爸是主任,什么好處都得給她!”轉而將怨氣發泄到你身上,來孤立你。
你也很委屈,覺得不公平:“又不是我讓老師特別優待我的,是我爸爸!我根本不感謝他,你們不要因為他就對我有偏見!”為了消除同學的不公平對待,獲得他人認可,你努力學習,也在努力和同學改善關系,結果卻求而不得。
你看,你和同學們都遭遇不公,備受煎熬。
比爾·蓋茨對青年人的10條忠告里的第一條就是:“生活是不公平的,去適應它。”這個世界的真相就是不公平,但是面對不公,你是選擇成為受害者還是掌控者?
作為受害者,你的同學會說:“都怪她,如果不是她,我們就不會遭遇不公平對待!”
作為受害者,你會說:“不關我的事,都怪我爸爸!”
如果面對一件事,你的第一想法是推卸責任,怨天怨地怨他人,你就是以受害者自居,除了獲得發泄的快感、被同情的慰藉、覺得自己沒錯這些好處之外,卻被憤怒、絕望、無助感籠罩,對事情的改變也毫無益處。
如果選擇作為掌控者,你的同學會說:“拼爹拼不過,只有拼自己了!”
通過自己的努力,提高成績,也可以爭取老師的關注。
你會說:“老師對我特別關照是事實,我改變不了他人的看法,不管了,做好我自己的事情吧。”坦然面對同學的針對,泰然處之。
作為掌控者,相信改變不了環境,就改變自己;相信不管外界怎樣,我都有能力對自己負責,并積極行動,從而收獲一份內心的安寧。
愿你成為一個能夠掌控自我的人!
編輯/張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