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山
關鍵詞:公共選擇 財政 政策 有效性
財政政策是我國政府部門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一種主要方法與手段,換言之,財政政策的實施效果越好,也就表明宏觀調控的目標越有可能得到實現。那么如何有效的提高政府部門制定與實施財政政策的有效性已經成為了如今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研究課題,經分析,可以從公共選擇的角度入手。
(一)公共選擇下財政政策有效性的界定
決定政策有效性的主要指標就是政策的具體實施效果,通常情況下,如果政策的實施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或者目標,則視其為有效,反之則無效。但是如果需要判斷政策的實施是高效還是低效,就需要在判斷政策實施有效性的同時,分析達到目標后所花費的成本,如果實際所收獲的效益大于成本,則說明政策的有效性比較高,相反則較低。對于政策效益來說,其實際指的也是政策目標值的具體實現,在計算政策成本時,可利用相關的費用進行計算,具體公式為:政策產生的作用(實現政策目標所產生的效果)/(政策執行的費用+政策研究的費用+補償的費用)=政策實施的有效性。這也就說明,應利用成本和效益的比較對政策的有效性進行分析。
(二)公共選擇下對財政政策的有效性產生的影響
對于政策的有效執行來說,其會受到多方面條件與因素的影響,具體包括政策的類型、形成、范圍、淵源以及所受支持的程度、社會對政策的影響;政策執行機構與執行人員、主管工作人員的工作方式與工作技巧以及執行的信息和能力;團體或者機構的制度化程度與組織化程度、原有的工作經驗和領導接受的情形以及社會方面的政治、文化環境和經濟環境存在的差異等,這種種因素都是公共選擇的主要內容,如果任何一個環節發生問題,則都有可能導致政策失去原有的效果。比如,在政策執行的過程中,需要借助相關的單位或者執行組織部門進行合作,如果執行結構不夠完善,或者各個部門之間的協調合作程度不足、實際工作人員的工作人力不足,都有可能會降低政策的執行效果。
(一)財政政策效應存在偏差
所謂的政策效應偏差,其所指的就是在實施政策時,實際的效應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應。政策效應的偏差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復雜化的政策現象,結合實際情況,將其分為自然偏差與人為偏差兩個類型。
一方面,自然偏差主要由以下多個因素所引發:(1)政策自身的完善性不足;(2)新提出的政策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舊政策的干擾;(3)相關工作人員缺乏對新政策的正確認知;(4)有關于新政策的作用機制尚未得到有效的運轉;(5)新政策無法與其他經濟政策進行互相協調,因為在新政策的實施過程中,需要與多種因素進行綜合性的考慮,這樣一來,政策出現偏差在所難免。因為這些因素的影響,也就說明了自然偏差的三個基本條件,分別為正確設計政策、合理運用政策工具以及端正政策執行主體的行為,而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分析,無論是政策工具的運用得當,還是政策目標的合理選擇以及傳導機制的準確設計,最終都會歸類為人為因素的作用。另一方面,對于人為偏差來說,其主要表現在:首先,則是政策的設計、提出與實際情況脫節,對政策的期望值比較高,很難在客觀條件下實現;其次,則是政策工具的選擇與運用不正確,或者搭配錯誤,從而降低了政策的可操作性;最后,則是政策的主體行為發生偏差,阻礙了政策的貫徹與落實。
(二)公共選擇下所造成的財政政策效應偏差
首先,對于政府行為來說,其并非固定性的公共利益,而對于個人來說,無論其社會地位有多高,其都會在一定程度上追求個人的利益。其次,在政府政策行為中,對資源的配置效率也比較低,因為缺乏有效的約束,導致工作人員在進行工作時,不會擔心成本方面的問題,而且政府的行為也不具備利潤方面的追求。最后,公眾無法有效的實施監督權力,從而無法對政府政策進行監督。
(一)明確財政政策的調控目標
首先,是縮小城鄉差別的財政政策,對于收入政策來說,應在取消有關于農民的各項稅費后,貫徹與落實城鄉統一的稅收制度,比如給予種糧農民直接的補貼,從而提高農民的收入。對于支出政策來說,應落實城鄉統一化的衛生、教育以及文化等公共事業財政供給制度,確保農民也能夠加入到社會保障體系中。其次,應實現地區之間協調發展的財政政策,逐步增加上級財政與同級財政經濟落后地區的轉移支付的力度,從而有效的減輕經濟落后地區的政府財政困難,進一步強化該地區的公共服務能力。最后,應控制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經濟收入的財政政策,通過財產稅、個人所得稅以及消費稅等對高端階層的收入進行調控,而對于弱勢群體來說,應給予其提供的稅費減免優惠,將社會保障基金轉變成為社會保障稅,從而有效的強化社會保障基金征收的力度。
(二)優化財政政策的調控內容
首先,應采用刺激國內消費的方法對財政政策的調控內容進行優化,在實際進行優化時,需要考慮消費者的個人意愿與消費能力,而后采用更加合理的措施。結合我國經濟市場如今的發展情況與商品的需求潛力進行分析,農村地區可以說是潛力巨大的消費市場。所以,應通過財政政策持續加大對農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在支出與收入的兩個方面進行控制,從而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提高農民的消費能力。其次,應降低企業的經濟負擔,在這過程中,一方面,政府應對除了預算之外的項目進行徹底的清算 ,使費改稅能夠得到真正的落實與貫徹。最后,應開放對非公有制經濟的約束與限制,雖然我國的經濟市場已經建立了很長時間,很多領域也都在逐漸開放,但是依然存在一些制度壟斷型的行業,這樣一來就為行業競爭造成負面影響,并限制一些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民間投資規模的擴增。
綜上所述,為了能夠在公共選擇的視角下提高財政政策的有效性,應對產生財政偏差的原因進行深入分析,而后總結有效的應對策略,從而切實提高財政政策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王燕武,吳華坤.企業存貨調整與中國財政政策的效力發揮[J].管理世界,2019,35(01):61-77.
[2]鄭金宇.中國財政政策產出穩定效應的非線性特征[J].社會科學戰線,2019(01):260-264.
[3]本刊評論員.更好發揮財政政策作用 ?更加有效服務實體經濟[J].中國財政,2018(16):1.
[4]段炳德.構建新宏觀形勢下的財政政策分析框架[J].財經智庫,2018,3(01):109-131+144.